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56250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2 05: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碰撞性能的车身结构。副侧梁(3)在比动力单元(EG)更靠前方的位置处具有,与后侧的变形抑制部(8)相比强度被设定得较低的变形协调动作部(7)。当载荷作用时,副侧梁(3)在比动力单元EG更靠前方的位置易于产生变形。副侧梁(3)能够在比刚性较高的配设部件较少的动力单元(EG)更靠前方的区域上,与前侧梁(2)的变形同步地进行变形。因此,副侧梁(3)能够和前侧梁(2)协调动作从而有效地吸收载荷。此外,副侧梁(3)被构成为,在变形协调动作部(7)的后方一侧,与变形协调动作部(7)相比强度较高。因此,副侧梁(3)充分地将载荷向后方的框架结构传递。由此,载荷向前侧梁(2)和副侧梁(3)分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车身结构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车身结构,已知一种如下的车身结构,其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梁、以及与侧梁并列设置的副侧梁(例如,专利文献I)。在该车身结构中,副侧梁具有前部区域、中央部区域、以及后部区域。此外,副侧梁的后部区域的压曲强度被设定为,高于前部区域的压曲强度,并且副侧梁的中央部区域的压曲强度被设定为,高于后部区域的压曲强度。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8-3711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这里,在上述的车身结构中,需要使碰撞性能进一步提高。具体而言,需要在载荷作用时,使侧梁的变形和副侧梁的变形同步进行。由此,可进一步提高载荷吸收的效率。此夕卜,载荷能够向侧梁和副侧梁分散。如此,需要通过将车身结构构成为适当的结构,从而使碰撞性能进一步提闻。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实施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碰撞性能的车身结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一对侧梁,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一对副侧梁,其各自被并列设置在一对侧梁的下方;动力单元,其被配置在被一对侧梁以及一对副侧梁所包围的位置上,其中,副侧梁在相对于载荷而言比动力单元更靠前侧的位置处具有,与其他的部分相比强度被设定得较低的部分。例如,在如图3所示的这种现有的车身结构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强度固定的副侧梁,在中央位置处弯折变形。另一方面,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身结构,副侧梁在相对于载荷而言比动力单元更靠前侧的位置处具有,与其他的部分相比强度被设定得较低的部分。副侧梁在前侧的强度被设定得较低的部分处易于变形。即,当载荷作用时,副侧梁在相对于载荷而言比动力单元EG更靠前方的位置处易于产生变形。副侧梁能够在比刚性较高的配设部件较少的动力单元EG更靠前方的区域上,与侧梁的变形同步地变形。因此,副侧梁能够和侧梁协调动作,从而有效地吸收载荷。此外,副侧梁被构成为,在相对于载荷而言的后侧的部分上,强度大于比动力单元更靠前侧的部分的强度。因此,在由侧梁的前侧和副侧梁的前侧协调动作从而吸收载荷之后,副侧梁能够充分地将载荷向后方的框架结构传递。由此,载荷能够向侧梁和副侧梁分散。通过以上方式,能够提高碰撞性能。此外,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身结构中,优选为,侧梁在相对于载荷而言比动力单元更靠前侧的位置处具有,促进侧梁变形的变形促进部。和副侧梁相同,侧梁在相对于载荷而言比动力单元更靠前方的区域上易于变形。因此,侧梁的变形和副侧梁的变形更加易于同步进彳丁。由此,进一步提闻了碰撞性能。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身结构中,优选为,当载荷作用时,副侧梁在相对于载荷而言比动力单元更靠前侧的位置处弯折变形。侧梁的变形和副侧梁的变形易于同步进行。由此,碰撞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闻。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一对侧梁,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一对副侧梁,其各自被并列设置在一对侧梁的下方,其中,侧梁在相对于载荷而言的前侧具有,促进变形的变形促进部,副侧梁具有,随着变形促进部的变形而进行变形的变形协调动作部。根据该车身结构,由于侧梁在相对于载荷而言的前侧上具有变形促进部,因此能够在由前侧而吸收了载荷之后,再向后方传递载荷。而且,由于副侧梁的变形协调动作部随着变形促进部的变形而进行变形,因此侧梁的变形促进部的变形和副侧梁的变形协调动作 部的变形易于同步进行。因此,副侧梁能够和侧梁协调动作从而有效地吸收载荷。此外,载荷能够向侧梁和副侧梁分散。通过以上方式,能够提高碰撞性能。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身结构中,优选为,副侧梁中,与相对于载荷而言比变形协调动作部更靠后侧的部分相比,变形协调动作部处的强度被设定得较低。通过将变形协调动作部的强度设定得较低,从而能够切实地和侧梁的变形促进部同步地变形。而且,强度大于变形协调动作部的强度的部分,能够将载荷传递至后方。因此,载荷能够向侧梁和副侧梁分散。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身结构中,优选为,当载荷作用时,副侧梁在变形协调动作部处弯折变形。因此,侧梁的变形和副侧梁的变形易于同步进行。由此,进一步提高了碰撞性倉泛。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身结构中,优选为,变形促进部和变形协调动作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相同位置上。变形促进部的变形和变形协调动作部的变形能够更加切实地同步进行。由此,进一步提高了碰撞性能。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高碰撞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从车宽方向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时的概要结构侧视图。图2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副侧梁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概要结构图,且为表示当载荷作用于散热器固定框上时的状况的图。图4为现有的车身结构的概要结构图,且为表示当载荷作用于散热器固定框上时的状况的图。图5为表示改变例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副侧梁的立体图。图6为表示改变例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副侧梁的立体图。图7为表示改变例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副侧梁的立体图。图8为表示改变例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副侧梁的立体图。图9为表示改变例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副侧梁的立体图。图10为表示改变例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副侧梁的立体图。符号说明1…车身结构;2…前侧梁(侧梁);3…副侧梁;7…变形协调动作部(强度被设定得较低的部分);8…变形抑制部(后侧的部分);10…变形促进部;EG…动力单元。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I为,从车宽方向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I时的概要结构侧视图。车身结构I为车辆前侧的框架结构。车身结构I具有,在载荷作用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时吸收载荷的功能。如图I所示,车身结构I主要具有前侧梁2、副侧梁3、散热器固定框4、悬架梁6以及动力单元EG。前侧梁2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框架部件。前侧梁2分别被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两侧上。前侧梁2具有,在载荷作用于车辆前侧上时吸收该载荷的功能。前侧梁2具有,朝向车辆前方且向上方倾斜的弯折部2a。此外,前侧梁2在比弯折部2a更靠前侧处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部2b。前侧梁2在比弯折部2a更靠后侧处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后部2c。前部2b被配置在比后部2c更高的位置处。散热器固定框4被配置在前侧梁2以及副侧梁3的前侧。散热器固定框4为用于支承散热器(未图示)的部件。散热器固定框4具有承接作用于车辆前侧的载荷的功能。散热器固定框4具有散热器固定框上部、散热器固定框下部、以及一对散热器固定框侧部4a。散热器固定框上部在上侧沿车宽方向延伸。散热器固定框下部在下侧沿车宽方向延伸。散热器固定框侧部4a在车宽方向的两侧沿上下方向延伸。散热器固定框侧部4a与散热器固定框上部以及散热器固定框下部相连接。一对散热器固定框侧部4a各自与一对前侧梁2的前部2b的前端连接。悬架梁6为,前悬架等装配而成的部件。悬架梁6被配置在前侧梁2的下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悬架梁6被配置在前侧梁2的弯折部2a的下方。副侧梁3为,在前侧梁2的下方,与该前侧梁2并列设置的框架部件。副侧梁3以与前侧梁2的前部2b平行的方式,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副侧梁3具有,在载荷作用于车辆前侧时吸收该载荷的功能。副侧梁3的前端部3a与散热器固定框4的散热器固定框下部相连接。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田晃士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