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56250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2 05: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碰撞性能的车身结构。副侧梁(3)在比动力单元(EG)更靠前方的位置处具有,与后侧的变形抑制部(8)相比强度被设定得较低的变形协调动作部(7)。当载荷作用时,副侧梁(3)在比动力单元EG更靠前方的位置易于产生变形。副侧梁(3)能够在比刚性较高的配设部件较少的动力单元(EG)更靠前方的区域上,与前侧梁(2)的变形同步地进行变形。因此,副侧梁(3)能够和前侧梁(2)协调动作从而有效地吸收载荷。此外,副侧梁(3)被构成为,在变形协调动作部(7)的后方一侧,与变形协调动作部(7)相比强度较高。因此,副侧梁(3)充分地将载荷向后方的框架结构传递。由此,载荷向前侧梁(2)和副侧梁(3)分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车身结构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车身结构,已知一种如下的车身结构,其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梁、以及与侧梁并列设置的副侧梁(例如,专利文献I)。在该车身结构中,副侧梁具有前部区域、中央部区域、以及后部区域。此外,副侧梁的后部区域的压曲强度被设定为,高于前部区域的压曲强度,并且副侧梁的中央部区域的压曲强度被设定为,高于后部区域的压曲强度。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8-3711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这里,在上述的车身结构中,需要使碰撞性能进一步提高。具体而言,需要在载荷作用时,使侧梁的变形和副侧梁的变形同步进行。由此,可进一步提高载荷吸收的效率。此夕卜,载荷能够向侧梁和副侧梁分散。如此,需要通过将车身结构构成为适当的结构,从而使碰撞性能进一步提闻。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实施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碰撞性能的车身结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一对侧梁,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一对副侧梁,其各自被并列设置在一对侧梁的下方;动力单元,其被配置在被一对侧梁以及一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田晃士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