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15794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5 01: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具有:朝向车室内侧形成为弧状的制动主缸安装面(50);在所述制动主缸安装面(50)上仅沿着上下方向和相对于所述上下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而形成的多个安装面加强筋(52、53、54);和与所述多个安装面加强筋(52、53、54)接合的加强板(2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前部结构。本申请以2010年6月24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0-143871号为基础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技术介绍
一般,车身具有供驾驶员乘坐的驾驶室(车室)、配置在上述驾驶室的前方且收纳发动机等的发动机室、和分隔上述发动机室与上述驾驶室的仪表板(dash panel)。在上述仪表板上,安装有各种各样的部件。因此,已公开了各种各样的技术,用于提高支承这些部 件的支承刚性。例如,很多情况下,在仪表板(dash panel)上接合仪表板横梁(dash crossmember),并接合助力器安装用加强件。上述助力器安装用加强件是用于对制动助力器的安装部分进行加强的加强板。其中,具有一种技术,将仪表板横梁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接合在从仪表板的下部中央延伸的通道部的前端部上。另外,还具有一种技术,通过加强件主体、和从上述加强件主体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且与缓冲横梁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接合的加强臂部,构成助力器安装用加强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不仅经由加强件主体,还经由加强臂部来使输入到助力器安装用加强件上的载荷向仪表板和仪表板横梁传递,从而能够使输入载荷高效率地分散。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7-30627号公报但是,在上述记载的技术中,为了使输入到助力器安装用加强件上的载荷分散,需要形成加强臂部。即,存在会导致用于提高仪表板的支承刚性的加强板大型化、重量化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提出的,以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为目的,能够充分确保支承刚性并谋求加强板的小型化、轻量化。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用以下结构。本申请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中的车身前部结构具有朝向车室内侧形成为弧状的制动主缸安装面;在所述制动主缸安装面上仅沿着上下方向和相对于所述上下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而形成的多个安装面加强筋;和与所述多个安装面加强筋接合的加强板。这样,通过将制动主缸安装面朝向车室内侧形成为弧状,与呈平坦状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相对于输入载荷即制动踏力的刚性。而且,由于仅在上下方向和倾斜方向上形成安装面加强筋,而在左右方向上并不设置,所以能够抑制制动主缸安装面因制动踏力而弯折变形。由此,能够提高下仪表板的刚性,并能谋求加强板的小型化、轻量化。还可以为,在下仪表板的上缘,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折曲延伸的折曲部,在所述折曲部上形成有多个折曲部加强筋,至少一个所述多个折曲部加强筋的棱线与至少一个所述多个安装面加强筋的棱线连续。通过这种结构,能够提高制动主缸安装面、折曲部、以及所述制动主缸安装面与折曲部的连接部分的刚性,并能进一步提高下仪表板整体的刚性。还可以为,在所述加强板上形成有多个加强板加强筋,所述加强板加强筋的棱线与所述安装面加强筋的棱线重叠。根据这种结构,通过使各加强筋相互重叠,能够更进一 步地提高下仪表板的刚性。另外,还能将输入载荷向与折曲部接合的刚性高的前窗玻璃支承面板的纵壁传递。由此,能够高效率地分散载荷。还可以为,所述折曲部加强筋的个数被设定为比所述安装面加强筋的个数多。在此,由于折曲部的延伸长度设定得较短,所以在此形成的折曲部加强筋的长度也缩短。但是,通过使折曲部加强筋的个数增加,能够进一步提高折曲部的刚性。还可以为,所述加强板加强筋的个数被设定为比所述安装面加强筋的个数多。在此,若使加强板小型化,则在此形成的加强板加强筋的长度也会缩短。但是,通过使加强板加强筋的形成个数增加,能够谋求加强板的小型化,并能提高加强板的刚性。还可以为,所述安装面加强筋中包括沿着从形成在所述制动主缸安装面上的孔通过的上下方向的直线而形成的上下加强筋、和与所述上下加强筋交叉且沿着从所述孔通过的直线而形成的倾斜加强筋。通过这种结构的上下加强筋以及倾斜加强筋,能够提高下仪表板的刚性,并能谋求加强板的小型化、轻量化。还可以为,所述多个安装面加强筋从所述制动主缸安装面延伸至折曲部。通过这种结构的多个安装面加强筋,能够提高制动主缸安装面、折曲部、以及所述制动主缸安装面与折曲部的连接部件的刚性,并能进一步提高下仪表板整体的刚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能够充分提高下仪表板的支承刚性,还能谋求加强板的小型化、轻量化。附图说明图I是从驾驶室侧观察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下仪表板的立体图。图2是从驾驶室侧观察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下仪表板的俯视图。图3是从发动机室侧观察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下仪表板的俯视图。图4是从外侧观察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下仪表板与车轮罩部的接合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从发动机室侧观察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制动主缸安装面的立体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在制动主缸安装面上安装有主缸加强板的状态的俯视图。图7是图6的沿A-A线的剖视图。图8是图6的沿B-B线的剖视图。图9是图3的沿C-C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车身前部结构)(下仪表板)接下来,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中,仅以车辆的行进方向前方表示前方,以行进方向后方表示后方,以车宽方向右方表示右方,以车宽方向左方表示左方,以重力方向上方表示上方,以重力方向下方表示下方。图I是从驾驶室侧观察到的下仪表板的立体图。图2是从驾驶室侧观察到的下仪表板的俯视图。图3是从发动机室侧观察到的下仪表板的俯视图。图4是从外侧观察到的下仪表板与车轮罩部的接合部分的立体图。如图I 图4所示,车身前部结构I具有前侧车架4a、4b ;前柱5a、5b ;上构件6a、6b ;下仪表板10 ;和底板9。如图3所示,前侧车架4a、4b配置在车身前部结构I的前方, 构成发动机室2的左右框部。前柱5a、5b位于上述前侧车架4a、4b的后方,且配置在左右外侧,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上构件6a、6b配置在两前侧车架4a、4b的上方,且上构件6a、6b的前端(第一端)与前侧车架4a、4b的前端(第一端)接合,并且,上构件6a、6b的后端(第二端)与前柱5a、5b接合。下仪表板10将发动机室2和配置在其后方的驾驶室3分隔,并与前侧车架4a、4b、前柱5a、5b以及上构件6a、6b接合。底板9与下仪表板10的下缘接合。下仪表板10是通过对平板状的金属部件施行冲压加工等而形成的。下仪表板10具有沿上下方向的纵壁11、和从纵壁11的下部向后方呈下坡状延伸的倾斜壁12,并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车轮罩部16a、16b。各车轮罩部16a、16b分别向驾驶室3侧鼓出形成,在上述车轮罩部16a、16b的上部,分别设有角撑板18a、18b。在各角撑板18a、18b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端部,以夹着下仪表板10的方式通过点焊而接合有各前侧车架4a、4b的后端(第二端)。另一方面,在各角撑板18a、18b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通过点焊而分别接合有前柱5a、5b。在下仪表板10中的纵壁11的上缘,形成有向后方折曲延伸的折曲部27。在该折曲部27上,沿着折曲部27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向上方突出且沿前后方向的加强筋49。另一方面,在倾斜壁12的车宽方向中央,一体形成有向上方鼓出的通道部13。隔着该通道部13,以左侧为驾驶席侧踏板部14,以右侧为副驾驶席侧踏板部15。另外,在纵壁11的折曲部27与通道部13之间,设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央车架28。该中央车架28是用于提高下仪表板10的刚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直井大辅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