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36005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5 17: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在车身后部的较低位置配置捆绑钩安装部或顶举部,能够支承顶举车辆时的向上方的压缩负载或利用捆绑钩时的向下方的拉伸负载的车身后部结构。其具有:后板(28),其具有后外板(30)及后内板(32),后外板(30)及后内板(32)沿着后底板(10)的后端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相互接合而形成封闭截面;以及盒体结构部(43),其形成在后板(28)的下方,与后板(28)协同构成箱形。在盒体结构部(43)的底部,形成有顶举部(44)和捆绑钩安装用的卡合孔(46、48)中的至少一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至少形成有顶举部和捆绑钩安装部中的一方的车身后部结构
技术介绍
在汽车等车辆中所使用的车身上,设有顶举部(顶举位置)及捆绑钩安装部(钩部卡合孔等),其中,顶举部在使用千斤顶顶举车辆时与千斤顶卡合,捆绑钩安装部用于在用拖车等搬运车辆时,勾住捆绑绳的钩部以将车辆固定在装货台面上。作为设有顶举部及捆绑钩安装部的车身结构,已知如下一种结构:在离前轮较近的位置设有强度部件,在作为该强度部件中的一个的前围板下横向构件的下表面上焊接有杯状的安装支架,在该安装支架上形成有用于与捆绑钩卡合的长孔,并且,通过使长孔的开口边缘部向内侧折成直角来提高开口边缘的刚度,从而也可以利用安装支架作为顶举位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昭58-76340号然而,在车身后部,在应该设置捆绑钩安装部或顶举部的较低位置,不存在如前围板横向构件那样具有较高刚度的车身车架。因此,无法在车身后部设置捆绑钩安装部及顶举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采用该车身后部结构,能够在车身后部的较低位置配置捆绑钩安装部或顶举部,而能够支承顶举时向上方的压缩负载或利用捆绑钩时向下方的拉伸负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为一种车身后部结构,车身后部结构具有:后板骨架(28),其具有后外板(30)及后内板(32),后外板(30)及后内板(32)沿着后底板(10)的后端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相互接合而形成封闭截面;以及盒体结构部(43),其形成在后板骨架(28)的下方,与后板骨架(28)协同构成箱形,在盒体结构部(43)的底部,形成有顶举部(44)和捆绑钩安装部(46、48)中的至少一方。采用该结构,能够在后板骨架的下方的较低位置配置捆绑钩安装部或顶举部。另外,能够由刚度较高的后板骨架支承顶举车辆时的向上方的压缩负载及捆绑时的向下方的拉伸负载。在上述的专利技术中,盒体结构部(43)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在其上部与后板骨架(28)的下部相同,并向下方逐渐变短,在盒体结构部(43)的底部形成有顶举部(44)及捆绑钩安装部(46、48)。采用该结构,顶举车辆时的向上方的压缩负载或捆绑时的向下方的拉伸负载集中施加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较短的盒体结构部的底部,在分散传递到后板骨架的在前后方向上的整个部分的同时,还直接传递到后板骨架的纵壁。据此,能够防止后板骨架中的应力集中。在上述的专利技术中,后板骨架(28)构成后备箱盖开口的下部骨架,还具有:至少1个隔板(50A),其在后板骨架(28)的内部与车宽方向垂直,用于加强后板骨架(28);以及锁销固定部(50B),其与隔板(50A)形成一体,构成后备箱盖的锁销的固定部。采用该结构,能够提高后板骨架的刚度,加大后板骨架对压缩力及拉伸力的支承刚度。另外,也加大了后备箱盖的锁销的支承强度。在上述的专利技术中,还具有箱形加强部件(50),其由以垂直于车宽方向的方式设置在后板骨架(28)的内部以加强后板骨架(28)的1对隔板(50A)、连接1对隔板(50A)的上部的上壁(50B)、以及连接1对隔板(50A)的前部和上壁(50B)的前部的前壁(50C)形成一体而成,并与后外板(30)协同形成盒体结构,箱形加强部件(50)和盒体结构部(43)在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上相互重叠。采用该结构,加强部件在盒体结构部的上方形成与盒体结构部相连的盒体结构,来自下方的盒体结构部的负载由后板骨架的构成盒体结构的部分切实支承。也就是说,能够提高后板骨架的刚度,加大后板骨架对压缩力及拉伸力的支承刚度。另外,由于加强部件形成了盒体结构,因而容易进行相对于后外板的、加强部件的配置作业及通过焊接等进行的接合作业。在上述的专利技术中,还具有沿后底板(10)的下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纵向构件(52),纵向构件(52)接合于盒体结构部(43)的下部。采用该结构,能够加大盒体结构部对于捆绑时来自斜下后方的拉伸力的支承刚度。在上述的专利技术中,前L字形部件(42)具有前壁(42A)和底壁
(42B),后L字形部件(40)具有后壁(40A)、底壁(40B)和左右的侧壁(40C),前L字形部件(42)及后L字形部件(40)在其底壁(42B、40B)彼此重叠接合的同时分别接合于后外板(30),形成了盒体结构部(43)。采用该结构,通过前L字形部件的底壁和后L字形部件的底壁双层重叠,能够加大构成负载支承部的盒体结构部的底部的刚度。另外,由于前L字形部件及后L字形部件的结构比较简单,因而容易进行两部件的接合作业。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在车身后部的较低位置配置捆绑钩安装部或顶举部,能够支承顶举车辆时的向上方的压缩负载或利用捆绑钩时向下方的拉伸负载的车身后部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后部结构的仰视图。图2是从斜下后方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后部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从斜上前方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后部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在拆下后内板的状态下与图3相对应的立体图。图5是沿图1中V-V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图6是从斜下后方透过后外板观察盒体结构部的立体图。图7是从斜下前方观察盒体结构部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0:后底板;28:后板(后板骨架);30:后外板;32:后内板;38:盒部件;40:盒外侧部件(后L字形部件);40A:后壁;40B:底壁;40C:侧壁;42:盒内侧部件(前L字形部件);42A:前壁;
42B:底壁;43:盒体结构部;44:顶举部;46、48:卡合孔(捆绑钩安装部);50:第1隔板部件(箱形加强部件);50A:隔板;50B:上壁(锁销固定部);50C:前壁;52:后中央构件(纵向构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后部结构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接合”均指通过点焊等焊接方法进行的接合。各部件一般由钢板制成,根据需要,一部分部件也可以由高张力钢板制成。“帽形截面形状”是指,包括槽形截面形状部,具有在槽形截面形状部的两侧向外伸出的凸缘部(焊接余量)的横向截面形状。图1是从下方观察车身后部结构的仰视图。图2是从斜下后方透过后述的左侧的排水槽板(该排水槽板是指,与车辆背门相对的部分,用于排出雨水等的部件)外板34及后内板32观察车身后部结构的立体图。如图1及图2所示,后底板10构成车身后部结构的底板,通过冲压成形形成呈敞开的浴槽状的凹部12。凹部12可以作为用于收装备胎的备胎收装室使用,也可以不作为收装备胎的空间使用,而是作为收装驱动用电池单元(IPU:Intelligent Power Unit)等的空间使用。另外,也可以在凹部12中的适当位置配置分隔部件,从而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上进行分隔,分隔后的收装室例如作为收装工具及千斤顶等的收装室或作为收装修理轮胎用的工具等的收装室使用。左右的后侧车架14夹持着凹部12在车身后部的左右两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后侧车架14呈帽形截面形状,通过使后侧车架14的两凸缘部接合于凹部12的后底板10,由后侧车架14和后底板10协同形成封闭截面形状。如图1所示,左右的后侧车架14接合于与其前端对应侧的侧梁18的后端,左右的后侧车架14在与侧梁18的接合部
的后方朝相互接近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后板骨架,其具有后外板及后内板,所述后外板及所述后内板沿着后底板的后端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相互接合而形成封闭截面;以及盒体结构部,其形成在所述后板骨架的下方,与所述后板骨架协同构成箱形,在所述盒体结构部的底部,形成有顶举部和捆绑钩安装部中的至少一方。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3.27 JP 2015-066246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后板骨架,其具有后外板及后内板,所述后外板及所述后内板沿着后底板的后端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相互接合而形成封闭截面;以及盒体结构部,其形成在所述后板骨架的下方,与所述后板骨架协同构成箱形,在所述盒体结构部的底部,形成有顶举部和捆绑钩安装部中的至少一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结构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在上部其与所述后板骨架的下部相同,并向下方逐渐变短,在所述盒体结构部的底部形成有所述顶举部及捆绑钩安装用的卡合孔。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板骨架构成后备箱盖开口的下部骨架,还具有:至少1个隔板,其在所述后板骨架的内部与车宽方向垂直,用于加强所述后板骨架;以及锁销固定部,其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泽隆之三井淳北川明宏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