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部车身加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33197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0 00: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部车身加强结构,可以包括:后部加强构件,其布置在车身尾门开口的周围并配置为联接至后部车身,其中,所述后部加强构件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向上敞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与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2015年5月27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5-0074278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结合于此用于通过该引用的所有目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后部车身加强结构,更特别地,涉及一种加强了车身尾门开口的后部车身加强结构,该车身尾门开口由具有舱背式空间构架车身的后背门来打开/关闭。
技术介绍
在相关技术中,所谓的空间构架(space frame)车身(该空间构架车身通过将框架式车身构件彼此连接而构成车身)包括前部车身、中部车身以及后部车身,该前部车身位于车辆的纵向方向上的前部并构成发动机舱,该中部车身位于车辆的纵向方向上的中部并构成乘客舱,该后部车身位于车辆的纵向方向上的后部并构成行李舱。发动机中置车辆(midship vehicle)(发动机舱位于车辆的纵向方向的后部)的后部车身具有这样的形式:多个车身框架在后纵梁(该后纵梁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布置在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和车顶之间的空间内以承受推力结构(thrust structure)的形式连接,以及一些车身框架(这些车身框架具有承受推力结构)与后减振器连接。在空间构架车身的后部车身结构中,在舱背式类型的情况下,设置有车身尾门开口(该车身尾门开口由后背门打开/关闭)并且需要开发加强结构(该加强结构适当地增强车身尾门开口的强度)。公开于本专利技术的背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一般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
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致力于提供一种后部车身加强结构,该结构通过适当地增强车身后部门开口(车身后部门开口由空间构架式后部车身结构中的后背门打开/关闭)的周围强度而能够保持后背门的平稳的打开/关闭操作以及后背门的牢固的关闭状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一种后部车身加强结构,可以包括:后部加强构件,其布置在车身尾门开口的周围并配置为联接至后部车身,其中,所述后部加强构件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向上敞开。所述后部加强构件可以具有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向上敞开的“U”形的形状。所述后部车身可以包括:左右两侧的后纵梁,所述后纵梁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布置在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左右两侧的后减振器安装加强构件,所述后减振器安装加强构件沿车辆的高度方向联接至左右两侧的所述后纵梁的顶部;后部横向下加强构件,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连接至左右两侧的后纵梁;左右两侧的后侧围中间加强构件,所述后侧围中间加强构件的第一端联接至左右两侧的后减振器安装加强构件,所述后侧围中间加强构件的第二端联接至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的中柱并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处;左右两侧的后侧围上立柱构件,所述后侧围上立柱构件的第一端联接至左右两侧的后减振器安装加强构件,所述后侧围上立柱构件的第二端联接至沿车辆的纵度方向延伸的车顶纵梁构件并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处;以及后部横向上加强构件,其连接左右两侧的后侧围上立柱构件。所述车身尾门开口可以由后部横向上加强构件、左右两侧的后侧围上立柱构件以及左右两侧的后纵梁形成。所述后部加强构件可以具有环形结构,在该环形结构中所述后部加强构件的纵向方向的两端联接至后部横向上加强构件。两个第一延伸构件可以在所述后部加强构件的预定部分处沿纵向方向突出,两个第一延伸构件可以联接至左右两侧的后减振器安装加
强构件。两个第二延伸构件可以整体地突出并在后部加强构件的宽度方向的左部分和右部分处延伸,所述两个第二延伸构件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分别联接至的左右两侧的后纵梁的后方前端的顶部。两个第二延伸构件可以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布置在两个第一延伸构件的下方。第三延伸构件可以突出并在后部加强构件在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处延伸,所述第三延伸构件可以与所述后部横向下加强构件连接。第一延伸构件、第二延伸构件以及第三延伸构件中的每一个可以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向前突出。第四延伸构件可以延伸为后部加强构件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向后突出,后背门锁闩可以配置为设置在所述第四延伸构件中。所述第四延伸构件可以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布置为与所述第三延伸构件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后部加强构件可以由圆形管制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个实施方案,通过后部车身加强结构,具有大体上“U”形的形状的后部加强构件连接至后部横向上加强构件(该后部横向上加强构件位于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上部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后部横向下加强构件(该后部横向下加强构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连接左右两侧的后纵梁,该后纵梁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并布置在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以及后减振器安装加强构件(该后减振器安装加强构件加强后减振器的安装强度)中的每一个,并且后部加强构件及后部横向上加强构件一起形成环形结构以有效地增强后部车身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提供环形结构的车身尾门开口(车身尾门开口由后背门打开/关闭)并由环形结构加强车身尾门开口的周围以增强车身尾门开口周围的强度、平稳地实现后背门的打开/关闭操作以及保持后背门的牢固的关闭状态。此外,后部加强构件由圆形管形成,这样的好处是,容易制造例如3D形状等等的形状,且后部车身能够通过低制造成本容易地增强。应当理解,此处所使用的术语“车辆”或“车辆的”或其它类似术语一般包括机动车辆,例如包括运动型多用途车辆(SUV)、大客车、卡车、各种商用车辆的乘用汽车,包括各种舟艇、船舶的船只,航空器等等,并且包括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可插式混合动力电动车辆、氢动力车辆以及其它替代性燃料车辆(例如源于非石油的能源的燃料)。正如此处所提到的,混合动力车辆是具有两种或更多动力源的车辆,例如汽油动力和电力动力两者的车辆。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和装置可以具有其他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从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共同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特定原理。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后部车身加强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示例性后部车身加强结构的侧视图。应当理解,附图并非按比例地绘制,显示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的各种示例性特征的略微简化的画法。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本专利技术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形状)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详细参考本专利技术的各个实施方案,这些实施方案的示例被显示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专利技术将与示例性实施方案相结合进行描述,应当理解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专利技术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方案。相反,本专利技术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方案,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价形式及其它实施方案。参考图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个实施方案的采用如同构架类型(其中车身框架构件彼此连接)的加强结构的后部车身可以包括后纵梁10,该后纵梁10在车辆的纵向上延伸并布置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两
侧。左右两侧的后减振器安装加强构件30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安装于左右两侧的后纵梁10的顶部,后侧围中间加强构件40的一端联接至左右两侧的后减振器安装加强构件30,后侧围中间加强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后部车身加强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部车身加强结构,包括:后部加强构件,其布置在车身尾门开口的周围并配置为联接至后部车身,其中,所述后部加强构件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向上敞开。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5.27 KR 10-2015-00742781.一种后部车身加强结构,包括:后部加强构件,其布置在车身尾门开口的周围并配置为联接至后部车身,其中,所述后部加强构件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向上敞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车身加强结构,其中,所述后部加强构件具有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向上敞开的“U”形的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车身加强结构,其中所述后部车身包括:左右两侧的后纵梁,所述后纵梁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布置在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左右两侧的后减振器安装加强构件,所述后减振器安装加强构件沿车辆的高度方向联接至左右两侧的所述后纵梁的顶部;后部横向下加强构件,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连接至左右两侧的后纵梁;左右两侧的后侧围中间加强构件,所述后侧围中间加强构件的第一端联接至左右两侧的后减振器安装加强构件,所述后侧围中间加强构件的第二端联接至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的中柱并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左右两侧的后侧围上立柱构件,所述后侧围上立柱构件的第一端联接至左右两侧的后减振器安装加强构件,所述后侧围上立柱构件的第二端联接至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的上边梁构件并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以及后部横向上加强构件,其连接左右两侧的后侧围上立柱构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部车身加强结构,其中所述车身尾门开口由所述后部横向上加强构件、左右两侧的所述后侧围上立柱构件以及左右两侧的所述后纵梁形成。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容德金大胜车炆洙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