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40002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4 12: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公开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防撞梁、纵梁前段、前副车架、水箱上横梁、水箱下横梁和水箱立柱,水箱立柱的前端与前防撞梁连接,水箱立柱的后端通过第一连接板与纵梁前段连接,前副车架上设有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的下端设有第一X向安装孔,第二连接板的上端与第一X向安装孔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二X向安装孔,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通过一紧固件穿过第一X向安装孔和第二X向安装孔固定连接,由此将现有的前副车架复杂的Z向安装结构变为结构较简单的X向安装结构,其大大简化了结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减轻了车身前部的重量,进而可提高纵梁前段正碰吸能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车身前部结构一般包括前防撞梁、前副车架、水箱上横梁、水箱下横梁、发罩撑杆安装支架、前大灯安装支架和纵梁前段结构,连接水箱上横梁和下横梁的立柱,前大灯安装支架设于立柱的顶部,汽车车身前部需要安装发动机等多个部件,其空间有限,需要对车身前部的结构进行合理设置;且汽车车身前部结构对汽车的前碰性能有较高的要求。现有的汽车车身前部结构中,为了安装便利,采用多个部件将前副车架通过Z向安装在前纵梁下方,其结构复杂、重量大、空间利用率小,影响前纵梁正碰吸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正是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的情况下而完成的,其首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改善前副车架采用Z向安装所造成的结构复杂、重量大、空间利用率小,进而影响前纵梁正碰吸能效果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防撞梁、纵梁前段、前副车架、水箱上横梁、水箱下横梁和水箱立柱,所述水箱立柱的上端与所述水箱上横梁连接,其下两端与所述水箱下横梁连接,所述水箱立柱的前端与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所述水箱立柱的后端通过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纵梁前段连接;所述前副车架上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下端设有第一X向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X向安装孔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二X向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通过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X向安装孔和第二X向安装孔固定连接。由此将现有的前副车架复杂的Z向安装结构变为结构较简单的X向安装结构,其大大简化了结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减轻了车身前部的重量,进而可提高纵梁前段正碰吸能的效果。进一步地,上述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前大灯安装支架,所述前大灯安装支架包括上安装支架和下安装支架;所述上安装支架设于所述水箱立柱的上端,所述上安装支架上设有至少两个上安装部;所述下安装支架设于所述水箱立柱上并位于所述上安装支架的下方,所述下安装支架上设有至少一个下安装部。由此通过设置一个较小的下安装支架以代替现有冗余的牛角结构的前大灯安装支架,其结构简单,空间占用小。进一步地,上述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上安装部为Z向的安装孔,所述下安装部为X向的安装孔。进一步地,上述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水箱立柱的截面为一面开口的凹槽状。这与现有的采用封闭截面结构相比,可以同时实现X、Y、Z方向上的安装功能。进一步地,上述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水箱立柱的前端与前防撞梁之间还设有吸能盒,所述吸能盒与所述纵梁前段同轴设置。由此形成分段式吸能结构,在发生低速碰撞时,只有吸能盒产生压溃吸能,而纵梁并未发生或只是发生轻微的压溃变形,由此对纵梁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只需更换吸能盒即可。进一步地,上述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纵梁前段的截面宽高比大于等于0.7。进一步地,上述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吸能盒与水箱立柱之间通过第三连接板连接。进一步地,上述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纵梁前段、第一连接板、水箱立柱、第三连接板和吸能盒上设有同轴通孔。进一步地,上述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第一连接板的通孔的内边缘设有向所述纵梁前段的方向突起的环状焊边,所述环状焊边位于所述纵梁前段的通孔内;所述纵梁前段的通孔靠近车身外部的一侧和所述纵梁前段的通孔的下侧与所述环形焊边采用点焊焊接;所述纵梁前段的通孔靠近车身内部的一侧和所述纵梁前段的上侧与所述环形焊边采用气体保护焊焊接。进一步地,上述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水箱上横梁和水箱下横梁采用塑料制成。这与现有采用钣金制成的上、下横梁结构相比,其结构简单、较轻,且容易加工。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在水箱立柱和纵梁前段之间设置第一连接板,通过第一连接板与前副车架的第二连接板在X向上进行连接,由此将现有的前副车架复杂的Z向安装结构变为结构较简单的X向安装结构,其大大简化了结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减轻了车身前部的重量,进而可提高纵梁前段正碰吸能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车身前部结构的结构简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连接板的轴测图;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车身前部结构(未示出前大灯和水箱)的轴测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车身前部结构(未示出前大灯和水箱)的爆炸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水箱立柱的轴测图。其中,1、前防撞梁;2、纵梁前段;3、前副车架;4、水箱上横梁;5、水箱下横梁;6、水箱立柱;7、前大灯安装支架;71、上安装支架;711、上安装部;72、下安装支架;721、下安装部;8、第一连接板;81、第一X向安装孔;82、环状焊边;9、第二连接板;91、第二X向安装孔;10、前大灯;11、吸能盒;12、第三连接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如图1和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包括前防撞梁1、纵梁前段2、前副车架3、水箱上横梁4、水箱下横梁5、水箱立柱6和前大灯安装支架7,水箱立柱6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水箱上横梁4和水箱下横梁5连接,水箱立柱6的前端与前防撞梁1连接,水箱立柱6的后端通过第一连接板8与纵梁前段2连接,前副车架3上设有第二连接板9,结合如图2,第一连接板8的下端设有第一X向安装孔81,第二连接板9的上端与第一X向安装孔81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二X向安装孔91,第一连接板8和第二连接板9通过一紧固件穿过第一X向安装孔81和第二X向安装孔9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通过第一连接板8与前副车架3的第二连接板9在X向上进行连接,由此将现有的前副车架复杂的Z向安装结构变为结构较简单的X向安装结构,其大大简化了结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减轻了车身前部的重量,进而可提高纵梁前段正碰吸能的效果。进一步地,第一X向安装孔81和第二X向安装孔91分别设置为至少一个,优选地至少为沿Y向设置的两个。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板9可为L型或T型或其它形状,其横段与前副车架3固定连接,其竖段设置了与第一连接板8的第一X向安装孔81连接的第二X向安装孔91。为了解决现有钣金制成的水箱结构复杂、重量大的缺陷,本实施例的水箱上横梁4和水箱下横梁5采用塑料制成,与现有的采用钣金制成的上、下横梁结构相比,简化了车身结构,并减少了重量。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前大灯安装支架7包括上安装支架71和下安装支架72;上安装支架71设于水箱立柱6的上端,上安装支架71上设有至少两个上安装部711;下安装支架72设于水箱立柱6上并位于上安装支架71的下方,下安装支架72上设有至少一个下安装部721,由此通过设置一个较小的下安装支架72以替换现有冗余的牛角结构的前大灯安装支架,其结构简单,空间占用小。优选地,上安装支架71上设置两个上安装部711,而在下安装支架72上设置一个下安装部721。其中,上安装部711和下安装部721均为安装孔的结构,当然,需要解释的是,其还可以为其它连接结构。为了提高前大灯10安装的稳定性,本实施例的上安装部711为Z向的安装孔,下安装部721为X向的安装孔,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前大灯上安装支架71上设置了两个Z向的安装孔,其与前大灯10的上端通过紧固件连接,而在前大灯下安装支架72上设置了一个X向的安装孔,其与前大灯10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防撞梁、纵梁前段、前副车架、水箱上横梁、水箱下横梁和水箱立柱,所述水箱立柱的上端与所述水箱上横梁连接,所述水箱立柱的下端与所述水箱下横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立柱的前端与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所述水箱立柱的后端通过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纵梁前段连接;所述前副车架上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下端设有第一X向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X向安装孔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二X向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通过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X向安装孔和第二X向安装孔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防撞梁、纵梁前段、前副车架、水箱上横梁、水箱下横梁和水箱立柱,所述水箱立柱的上端与所述水箱上横梁连接,所述水箱立柱的下端与所述水箱下横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立柱的前端与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所述水箱立柱的后端通过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纵梁前段连接;所述前副车架上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下端设有第一X向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X向安装孔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二X向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通过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X向安装孔和第二X向安装孔固定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前大灯安装支架,所述前大灯安装支架包括上安装支架和下安装支架;所述上安装支架设于所述水箱立柱的上端,所述上安装支架上设有至少两个上安装部;所述下安装支架设于所述水箱立柱上并位于所述上安装支架的下方,所述下安装支架上设有至少一个下安装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装部为Z向的安装孔,所述下安装部为X向的安装孔。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国勇潘俊蔡汉琛罗培锋杨万庆胡玲玲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