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滑柱塔形支承加强结构,其不需确保安装空间就能够提高滑柱塔形支承的刚性以及确保操纵稳定性。该车辆用滑柱塔形支承加强结构包括:前围上盖板(9),接合于用于区分车辆发动机室(1)与车室(3)的仪表板(2),具有沿车宽方向Y连续地形成长的空间(11)的前壁部(12)以及由该前壁部的下端弯曲并向后延伸的下壁部(13);左右滑柱塔形支承(19),从所述发动机室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左右内壁突出形成;以及左右连接托架(23),一体地形成焊接于滑柱塔形支承的壳体部(21)的周侧壁(211)的一侧凸缘和焊接于前围上盖板的前壁部的另一侧板状凸缘(232)。在前围上盖板的下壁部形成在相互连接与左右滑柱塔形支承相对的位置的区间连续的绳状加强筋(1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滑柱塔形支承加强结构,其用于控制以从车辆发动机室(Engine room)的左右内壁突出的方式配置的左右滑柱塔形支承(Strut tower)的相对位移。
技术介绍
在车体前部的左右两侧,安装有用于干涉来自车轮的地面反作用力、且可操纵地支撑车轮的前悬架(Front Suspension)。中该前悬架上所用的左右支柱的上部由从发动机室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内壁突出形成的一对大致筒状的滑柱塔形支承支撑。该滑柱塔形支承在行驶过程中需要克服作用于悬架的负载,定位支撑支柱,并确保操纵稳定性,而且,为了 达到这种效果,滑柱塔形支承需要有足够的刚性。因此,如分别使用连接托架(bracket)将左右滑柱塔形支承焊接于配置于其后方的前围上盖板(cowl top)的左右端部侧,从而控制左右的滑柱塔形支承前后左右摇摆,并对其进行定位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0所示,连接托架100在车宽方向(纸面垂直方向)上形成规定宽度的长的截面L字型,一侧的横向片部101焊接于滑柱塔形支承110的上壁面120,另一侧的纵向片部102焊接于前围上盖板的前弯壁131,而且,在滑柱塔形支承110的上壁面120上直接焊接与前围上盖板的下壁132重叠的部位。由此,可以可靠地防止滑柱塔形支承110的前后方向X的摆动位移,但是,控制车宽方向Y (纸面垂直方向)的摆动位移的效果不佳。因此,如日本专利文献I所示,使用具有管状塔式杆(tower bar)主体和设置于塔式杆两端部并连接于滑柱塔形支承的塔式杆安装部件的滑柱塔形支承杆(strut towerbar),从而连接左右滑柱塔形支承的上壁面之间并强化刚性,控制左右滑柱塔形支承相对车宽方向的位移,防止倒塌,确保操纵稳定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日本专利文献I特开2002-308149号公报但是,如日本专利文献I的车辆用滑柱塔形支承杆,当采用通过滑柱塔形支承杆连接左右滑柱塔形支承的上端部之间的结构时,虽然车体刚性得到提高,但是,零部件数量增加,需要确保安装空间,而且,还导致成本和重量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确保安装空间就能够提高滑柱塔形支承的刚性和确保操纵稳定性的车辆用滑柱塔形支承加强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车辆用滑柱塔形支承加强结构,其包括前围上盖板,接合于用于区分车辆发动机室与车室的仪表板的上部,具有沿车宽方向连续地形成长的空间的前壁部以及由该前壁部的下端弯曲并向后延伸的下壁部;左右滑柱塔形支承,从所述发动机室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左右内壁突出形成;以及左右连接托架,一体地形成焊接于所述滑柱塔形支承的壳体部的周侧壁的一侧凸缘和焊接于所述前围上盖板的前壁部的另一侧凸缘,在所述前围上盖板的下壁部形成在相互连接与所述左右滑柱塔形支承相对的位置的区间连续的绳状加强筋。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车辆用滑柱塔形支承加强结构,基于第一方面的车辆用滑柱塔形支承加强结构,所述下壁部包括弯曲壁,所述弯曲壁在相互连接与所述左右滑柱塔形支承相对的位置的区间沿所述车宽方向切断的截面图在上方是凸起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车辆用滑柱塔形支承加强结构,基于第一或第二方面的车辆用滑柱塔形支承加强结构,沿所述车宽方向相互并列地形成多个形成于所述下壁部的所述绳状加强筋。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车辆用滑柱塔形支承加强结构,基于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项的车辆用滑柱塔形支承加强结构,所述连接托架具有所述连接托架包括焊接于所述 滑柱塔形支承的壳体部的周侧壁的一侧弯曲凸缘、焊接于所述前围上盖板的前壁部的车宽方向上长的另一侧板状凸缘以及用于一体地结合两凸缘的中间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的车辆用滑柱塔形支承加强结构,基于第四方面的车辆用滑柱塔形支承加强结构,所述连接托架的弯曲凸缘接合于所述滑柱塔形支承的壳体部的周侧壁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侧及与前围上盖板相对的部位。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在相互连接在前围上盖板的下壁部与左右滑柱塔形支承相对的位置的区间形成有连续的绳状加强筋,因此,仅通过在下壁部形成绳状加强筋而不需其他零部件,就能够提高前围上盖板的弯曲刚性,并且能够防止在该前围上盖板的左右端侧通过连接托架连接的左右滑柱塔形支承的相对位移,确保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形成沿车宽方向Y切断用于相互连接与下壁部的左右滑柱塔形支承相对的位置的区间时的截面视图是上方凸状的弯曲壁。即,下壁部的棱线形成上方凸状的弯曲线。因为没有弯曲的部位,所以,能够提高弯曲刚性,防止左右滑柱塔形支承的相对位移和确保操纵稳定性。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多个绳状加强筋进一步提高前围上盖板的弯曲刚性和压缩刚性,从而能够防止左右滑柱塔形支承的相对位移和确保操纵稳定性。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中,连接托架一侧的弯曲凸缘焊接于滑柱塔形支承的壳体部的周侧壁,另一侧的板状凸缘焊接于前围上盖板的前壁部,因此,容易从滑柱塔形支承向前围上盖板分散负载,从而能够防止左右滑柱塔形支承的相对位移,确保操纵稳定性。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的专利技术中,连接托架的一侧的弯曲凸缘接合于上述滑柱塔形支承的壳体部的周侧壁即车宽方向中央部侧和与前围上盖板侧相对的部位,因此,通过板状凸缘能够容易地将伴随向滑柱塔形支承车宽方向中央部侧位移的负载传递至前围上盖板,在这一点上,容易分散负载,从而能够防止左右滑柱塔形支承的相对位移,确保操纵稳定性。附图说明图I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滑柱塔形支承加强结构的车辆的前侧要部车体的平面图。图2为图I的车辆的前围上盖板的正视图。图3为图I的车辆的前围上盖板的沿图2A-A线的截面图。图4示出图I的车辆的前围上盖板,Ca)为平面立体图,(b)为立体图。图5为焊接于图I的车辆的前围上盖板的连接托架的立体图。图6为图I的车辆的前侧要部车体的立体图。 图7为对于在车辆的前围上盖板形成的棱线的说明,(a)表示图I的棱线,(b)表示参考示例的棱线。图8为从滑柱塔形支承向图I的车辆前围上盖板传递负载时的功能示意图。图9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滑柱塔形支承加强结构的前围上盖板的平面图。图10为现有装置中车辆的前围上盖板的要部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图I对应用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滑柱塔形支承加强结构的车辆前部车体M进行说明。在车辆的前部配置发动机室1,在发动机室I的后方隔着仪表板2形成车室3。在发动机室I的左右两端侧,沿着前后方向X相互并列地配置长的纵梁4,两条纵梁4的后端侧从下面焊接于仪表板2的下部的后方弯曲部。而且,在未图示的前端横梁(Front-end cross member)相互焊接两条纵梁4的前端侧,从而确保发动机室的前部刚性。地板(floor) 5的前部一体地接合于仪表板2的下侧弯曲部的后端边缘。地板5的左右焊接于位于车室左右端的刚性强化部件即下纵梁(side sill)6,该下纵梁6的前端焊接于左右支柱(pillar)部件7的下端,其保持车室前部的刚性。前挡泥板(Front fender apron) 8的后部焊接于仪表板2的左右端,前挡泥板8作为配设于发动机室I的车宽方向Y两侧的内壁。该仪表板2的左右端焊接于车室前部的左右支柱部件7侧。沿车宽方向Y形成长形的前围上盖板9焊接于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滑柱塔形支承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围上盖板,接合于用于区分车辆的发动机室与车室的仪表板的上部,具有沿车宽方向连续地形成长的空间的前壁部以及由该前壁部的下端弯曲并向后延伸的下壁部;左右滑柱塔形支承,从所述发动机室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左右内壁突出形成;以及左右连接托架,一体地形成有焊接于所述滑柱塔形支承的壳体部的周侧壁的一侧凸缘和焊接于所述前围上盖板的前壁部的另一侧凸缘,在所述前围上盖板的下壁部形成有在相互连接与所述左右滑柱塔形支承相对的位置而成的区间连续的绳状加强筋。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生稻由纪子,竹内秀纪,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