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乘员舱前立柱加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08144 阅读:17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3 23: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立柱加强结构,包括安装于车辆侧围外板内侧的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为一体式结构,起始于上边梁的顶盖前横梁处,沿上边梁长度方向向下延伸,折弯经过所述前立柱部位后,继续折弯并沿门槛的长度方向后延至车辆前车门段门槛的中部位置,对前车门形成半包围状态。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汽车乘员舱前立柱加强结构,可以大幅增强前立柱强度,当对车身结构侧面碰撞发生时,提高了碰撞力的传递和分散效率,减少乘员舱变形减小,从而保证车内乘员生存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身结构领域,涉及一种前立柱结构。
技术介绍
当车辆正面碰撞发生时,碰撞力通过前机舱结构传递到乘员舱,一部分通过地板向车后传递,一部分通过乘员舱前立柱传递到车顶、车门和门槛。若前立柱强度不足时,导致前立柱自身结构变形过大,会引起上边梁、IP横梁等的变形过大,因而导致乘员生存空间被破坏,严重影响车内乘员安全。同时前立柱后移,易导致车门变形过大锁死,导致车内人员无法逃出。因此在正面碰撞中,保证乘员舱前立柱的强度足够高,对碰撞力的传递和分散,减少乘员舱变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乘员舱前立柱加强结构,可以大幅增强前立柱强度,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如下一种前立柱加强结构,包括安装于车辆侧围外板内侧的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为一体式结构,起始于上边梁的顶盖前横梁处,沿上边梁长度方向向下延伸,折弯经过所述前立柱部位后,继续折弯并沿门槛的长度方向后延至车辆前车门段门槛的中部位置,对前车门形成半包围状态。所述加强件为柱体结构。所述柱体结构的加强件为圆柱体或者矩形柱体。所述加强件的前立柱部分为弧形件,沿所述前立柱结构的长度方向向下延伸。所述加强件与所述车身焊接连接或者螺栓连接。所述加强件与所述车身之间还设有多个支架,所述加强件与车身连接后,经由所述支架进一步固定。所述的加强件的材料为强度高于200MPa的钢材料。所述钢材料为16MnAl。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乘员舱前立柱加强结构,可以大幅增强前立柱强度,当对车身结构侧面碰撞发生时,提高了碰撞力的传递和分散效率,减少乘员舱变形减小,保证车内乘员生存空间。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装配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前立柱加强结构,包括安装于车辆侧围外板内侧的加强件1,加强件为一体式结构,起始于上边梁2的顶盖前横梁3处,沿上边梁2的长度方向向下延伸,折弯经过前立柱4部位后,继续折弯并沿门槛5的长度方向后延至车辆前车门段门槛5的中部位置,对前车门形成半包围状态。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乘员舱前立柱加强结构,通过一体式的加强件I的结构将汽车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有效地连接成一个整体,对前车门形成半包围状态,对前门框及车门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在发生碰撞时,有助于将正面碰撞的碰撞力传递分散到整个车身,从而减小乘员舱前部变形,保证车内乘员安全。本实施例中,加强件两处折弯点的角度由车辆造型决定,根据车门拐角弧度具体确定。由于加强件I本身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加强件I自身结构坚固,在遭受较大压力时,不易发生断裂。可以避免多段式焊接、铆接等连接的方式成型的加强件,由于受到压力时,连接处断裂而造成的失效,从而提高了前立柱加强结构的稳定性。同时,本专利技术的加强件I结构起始于上边梁2的顶盖前横梁3处,贯穿了上边梁2 钢板结构断层位置,提高了上边梁2结构强度,能在车辆发生翻滚时,承受较大的车辆高度方向的碰撞力,减小乘员舱的变形。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加强件I的横截面为圆形、方形等柱体形状。由于加强件I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将加强件设置为柱体结构,能够提供足够的抗弯能力。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加强件I的前立柱部分为弧形件,沿所述前立柱结构的长度方向向下延伸。加强件I的前立柱部分为弧形件,向前微拱设计,可提高加强件结构本身的抗变形能力,有效地抵抗正面碰撞的碰撞力。在实际制造时,根据前立柱4自身形状确定加强件I的前立柱段的弯曲弧度。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加强件I与车身之间焊接连接或者螺栓连接。为提高加强件与车身之间的连接强度,加强件I与车身之间还设有多个支架。加强件I与车身连接后,经由支架进一步固定。由于上边梁2、前立柱4、门槛5等内部的加强板结构本身可以设计成与与柱形加强件I形状相吻合的结构,从而有利于加强件I与车身的连接与固定。在此基础上,如果加强件I与车身连接的强度仍然不能满足要求的话,可以根据连接情况另外增加支架,以增强加强件I与车辆连接的稳固性。加强件I采用屈服强度高于200MPa的钢材料制成。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加强件I采用16MnAl (16锰铝)材料制成。采用高强度的16MnAl制作加强件,既可提高加强件本身的强度,同时也增加了乘员舱前立柱的整体抗压能力,若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有效防止A柱的变形,保证车内乘员生存空间。在实际制造时,还可以采用其他高强度材料制作本专利技术所示的加强件I。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
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专利技术。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专利技术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揭示,不脱离本专利技术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前立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车辆侧围外板内侧的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为一体式结构,起始于上边梁的顶盖前横梁处,沿上边梁长度方向向下延伸,折弯经过所述前立柱部位后,继续折弯并沿门槛的长度方向后延至车辆前车门段门槛的中部位置,对前车门形成半包围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前立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为柱体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立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结构的加强件为圆柱体或者矩形柱体。4.根据权利要求I至3所述的任一项前立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的前立柱部分为弧形件,沿所述前立柱结构的长度方向向下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立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与所述车身焊接连接或者螺栓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立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与所述车身之间还设有多个支架,所述加强件与车身连接后,经由所述支架进一步固定。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前立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件的材料为屈服强度高于200MPa的钢材料。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立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材料为16ΜηΑ1。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立柱加强结构,包括安装于车辆侧围外板内侧的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为一体式结构,起始于上边梁的顶盖前横梁处,沿上边梁长度方向向下延伸,折弯经过所述前立柱部位后,继续折弯并沿门槛的长度方向后延至车辆前车门段门槛的中部位置,对前车门形成半包围状态。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汽车乘员舱前立柱加强结构,可以大幅增强前立柱强度,当对车身结构侧面碰撞发生时,提高了碰撞力的传递和分散效率,减少乘员舱变形减小,从而保证车内乘员生存空间。文档编号B62D25/04GK102963435SQ20121048715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3日专利技术者廖慧红, 刘卫国, 王纯, 周大永, 吴成明, 赵福全 申请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立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车辆侧围外板内侧的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为一体式结构,起始于上边梁的顶盖前横梁处,沿上边梁长度方向向下延伸,折弯经过所述前立柱部位后,继续折弯并沿门槛的长度方向后延至车辆前车门段门槛的中部位置,对前车门形成半包围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慧红刘卫国王纯周大永吴成明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