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柱用支承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867315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5 02: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能够容易地进行用于在二次碰撞时使转向盘向前方稳定地位移的调整,而且使脱离载荷低且稳定的转向柱用支承装置的构造。使用连结托架(30),该连结托架(30)包括:安装板部(31),其结合固定在柱侧托架(12b)的上板部(23)的上表面上的暴露于卡定削去部(28)的内侧的部分;立起部(32),其自该安装板部(31)向上方立起;压板部(33),其自该立起部(32)的上端缘向外方弯折而延伸。在将安装板部(31)结合固定在上板部(23)上的状态下,在上板部(23)的上表面与压板部(33)的下表面之间,弹性夹持车体侧托架(11)的一部分的、卡定削去部(28)的周围部分,从而将柱侧托架(12b)以能在二次碰撞时向前方脱离的方式支承于车体侧托架(1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在发生冲撞事故时吸收从驾驶者的身体向转向盘施加的冲击能量,且能使转向柱向前方位移地将该转向柱支承在车体上的。
技术介绍
如图17所示,汽车用转向装置构成为将转向盘I的旋转传递给转向器总成单元2的输入轴3,随着该输入轴3的旋转推拉左右一对横拉杆4,从而对作为转向轮的前车轮付与转向角。转向盘I支承固定在转向轴5的后端部,该转向轴5以沿轴向贯穿圆筒状的转向柱6的状态自由旋转地支承于该转向柱6。另外,转向轴5的前端部借助万向接头7与中间轴8的后端部相连接,该中间轴8的前端部借助另一万向接头9与输入轴3相连接。另外,中间轴8能传递转矩且能在冲击载荷的作用下收缩全长,在冲撞事故中发生汽车与其他汽 车等冲撞的初次碰撞时,不论转向器总成单元2是否向后方位移,都能防止转向盘I借助转向轴5向后方位移而推撞驾驶者的身体。在这样的汽车用转向装置中,为了进一步保护驾驶者,需要在发生冲撞事故时吸收冲击能量且使转向盘向前方位移的构造。即,在发生冲撞事故时,接着初次碰撞会发生驾驶者的身体与转向盘I冲撞的二次碰撞。为了缓和在该二次碰撞时对驾驶者的身体施加的冲击而谋求保护驾驶者,公知这样的转向柱用支承装置的构造将支承转向盘I的转向柱6以能在随着二次碰撞产生的向前方的冲击载荷的作用下向前方脱离的方式支承于车体,并且,在与该转向柱6—起向前方位移的部分和车体之间设置通过塑性变形来吸收冲击载荷的能量吸收构件(参照专利文献I至5),该构造已经被广泛实施。图18至图20表示上述那样的转向装置的I例。在转向柱6a的前端部固定有用于收纳构成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减速器等的壳体10。另外,将转向轴5a以只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转向柱6a的内侧,将转向盘I (参照图17)自由固定在该转向轴5a的后端部的、自转向柱6a的后端开口突出的部分。并且,将转向柱6a及壳体10以能基于朝向前方的冲击载荷向前方脱离的方式支承在固定于车体上的平板状的车体侧托架(未图示)上。因此,支承于转向柱6a的中间部的柱侧托架12和支承于壳体10的壳体侧托架13,均以在朝向前方的冲击载荷的作用下向前方脱离的方式支承于车体。这些托架12、13均具有I 2处的安装板部14a、14b,在这些安装板部14a、14b上分别形成有在后端缘侧开口的缺口 15a、15b。并且,以覆盖这些缺口 15a、15b的状态在这些托架12、13的靠左右两端的部分分别组装打滑板16a、16b。这些打滑板16a、16b分别通过对碳钢板、不锈钢钢板等金属薄板进行弯曲成形,将其形成为利用连结板部将上板部和下板部的后端缘彼此连结起来的大致U字形,该金属薄板在表面形成有例如聚酰胺树脂(尼龙)、聚四氟乙烯树脂(PTFE)等容易打滑的合成树脂制的层。并且,在各上板部和下板部的彼此对应的部分形成有用于供螺栓或螺柱贯穿的通孔。在将这些打滑板16a、16b安装在各安装板部14a、14b上的状态下,这些通孔与形成在这些安装板部14a、14b上的缺口 15a、15b对齐。通过将贯穿了安装板部14a、14b的缺口 15a、15b及打滑板16a、16b的通孔的螺栓或螺柱与螺母螺纹接合并进一步紧固,能将柱侧托架12及壳体侧托架13支承在车体侧托架上。在二次碰撞时,螺栓或螺柱从打滑板16a、16b及缺口 15a、15b中脱出,容许转向柱6a和壳体10与柱侧托架12、壳体侧托架13和转向盘I 一起向前方位移。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螺栓或螺柱和柱侧支承托架12之间设有能量吸收构件17。并且,随着该柱侧托架12向前方位移,使能量吸收构件17发生塑性变形,来吸收从转向盘I经由转向轴5a和转向柱6a向柱侧托架12传递的冲击能量。在二次碰撞时,如图20所示,螺栓或螺柱从图19所示的通常的状态自缺口 15a、15b脱出,成为容许柱侧托架12向前方位移、转向柱6a与该柱侧托架12—起向前方位移的状态。此时,壳体侧托架13也从车体脱离,容许该壳体侧托架13向前方位移。并且,随着柱侧托架12向前方位移,能量吸收构件17分别发生塑性变形,吸收从驾驶者的身体经由转 向轴5a和转向柱6a向柱侧托架12传递的冲击能量,缓和对驾驶者的身体施加的冲击。在图18至图20所示的构造中,将柱侧托架12在左右两侧两个位置以在二次碰撞时能向前方脱离的方式支承在上述车体侧托架上。因而,在二次碰撞时,为了使转向盘I保持二次碰撞发生的瞬间的状态不倾斜地稳定地向前方位移,使左右一对支承部的卡合同时脱离是很重要的。但是,由于受到与对应于使上述支承部脱离的摩擦阻力、剪切阻力等阻力、与转向柱6a —起向前方位移的部分的惯性质量有关的左右的不平衡等的影响,因此用于使左右一对支承部的卡合同时脱离的调整是很麻烦的作业。在二次碰撞时为了使转向柱稳定地向前方脱离,采用专利文献I所述的构造是很有效的。图21至图23表示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以往构造。在该构造中,在支承固定于车体侧且在二次碰撞时也不向前方位移的车体侧托架1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以该车体侧托架11的前端缘侧开口的状态形成有前端缘侧开口的卡定缺口 18。另外,将柱侧托架12a支承固定在转向柱6b侧,在二次碰撞时,该柱侧托架12a能与转向柱6b —起向前方位移。此外,将固定在该柱侧托架12a上的卡定构件19的左右端部卡定于卡定缺口 18。即,使分别形成在该卡定构件19的左右侧面上的卡定槽20分别与卡定缺口 18的左右侧缘部相卡合。因而,卡定构件19的左右端部的存在于卡定槽20的上侧的部分,位于卡定缺口18的两侧部分的车体侧托架11的上侧。在使卡定槽20和卡定缺口 18的左右侧缘部相卡合的状态下,通过将卡定销22压入到形成在这些构件11、19的彼此对应的部分的小卡定孔21a、21b中,将车体侧托架11和卡定构件19相结合。这些卡定销22由铝系合金、合成树脂等在二次碰撞时施加的冲击载荷的作用下断裂的比较软质的材料形成。在二次碰撞时,在从转向柱6b经由柱侧托架12a向卡定构件19施加有朝向前方的冲击载荷时,卡定销22断裂。于是,卡定构件19从卡定缺口 18向前方脱出,容许转向柱6b以及借助转向轴5支承于该转向柱6b的转向盘I向前方位移。在图21至图23所示的构造的情况下,固定于柱侧支承托架12a的卡定构件19和车体侧固定托架11相卡合的卡合部仅为宽度方向中央部的I处。因此,在二次碰撞时,用于解除该卡合部的卡合而使转向盘I向前方稳定地位移的调整是容易进行的。但是,在该构造的情况下,在二次碰撞时使转向柱6b以稳定的姿势向前方脱离的方面,该构造是有效的,但在使该脱离所需的载荷(脱离载荷)较低且稳定而更加充分地保护驾驶者的方面,该构造有改良的余地。即,为了将二次碰撞时施加于驾驶者身体的冲击抑制得更低,优选将该脱离载荷抑制得较低,使转向柱6b在二次碰撞发生的瞬间开始顺利地向前方位移。这样,通过使转向柱6b在二次碰撞发生的瞬间开始顺利地向前方位移,将对与转向盘I碰撞的驾驶者身体施加的冲击抑制得尽量小,并且通过在开始位移后,随着二次碰撞的进行而使附设在转向柱6b上的能量吸收构件17塑性变形,吸收对转向盘I施加的冲击能量,能够进一步谋求对驾驶者的保护。但是,在图21至图23所示的构造的情况下,为了使转向柱6b在二次碰撞发生的瞬间开始向前方位移,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12.28 JP 2010-293110;2010.12.28 JP 2010-292641.一种转向柱用支承装置,该转向柱用支承装置包括车体侧托架,其在至少宽度方向两侧的两处位置固定在车体侧,该车体侧托架在二次碰撞时不向前方位移,在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两侧的两处位置之间的部分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卡定削去部;柱侧托架,其配置在所述车体侧托架的下侧,支承转向柱,该柱侧托架在上端部具有宽度尺寸比所述卡定削去部的宽度尺寸大的上板部;连结托架,其包括安装板部、立起部和压板部,所述安装板部结合固定在所述上板部的上表面中的暴露于所述卡定削去部的内侧的部分,所述立起部自该安装板部向上方立起,所述压板部自该立起部的上端缘向外方弯折而延伸, 在将所述安装板部结合固定在所述上板部的状态下,使所述压板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车体侧托架的上表面弹性抵接,在该压板部与所述上板部之间夹持该车体侧托架的一部分,从而将所述柱侧托架以能在二次碰撞时施加的冲击载荷的作用下向前方脱离的方式支承在所述车体侧托架上。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向柱用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连结托架是具有弹性的金属板。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向柱用支承装置,其中, 在所述车体侧托架的上下两面,和在所述二次碰撞发生以前与该上下两面抵接的构件的表面之间,夹设有由低摩擦材料制成的打滑层。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向柱用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卡定削去部是在所述车体侧托架的前端缘开口的卡定缺口,将该卡定缺口的前后方向长度形成为下述长度比所述柱侧托架的上板部的前后方向长度长,且即使在所述二次碰撞时所述连结托架与所述转向柱及所述柱侧托架一起向前方位移完毕的状态下,也能使构成该连结托架的所述压板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车体侧托架的前端部的上侧以防止所述连结托架脱落的长度。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向柱用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车体侧托架由金属板制成,在该车体侧托架的后端部设有翻折部,通过将该金属板的一部分的、自所述柱侧托架的所述上板部的后端缘向后方突出的部分朝向前下方翻折,使该部分的截面为U字形而形成该翻折部,利用该翻折部抱持所述上板部的后端部。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向柱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原健定方清濑川彻南方隆宏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