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82561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6 2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在前发动机罩的端缘处于相对于车辆前端的后方位置的车辆中,可吸收行人的大腿部及头部碰撞到车辆时的冲击能量。一种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沿上下方向延伸而配设于车身的前端部的前格栅(5)以及保险杠(7)中的任意一个的上端部向车身后方侧延伸,在该延伸的上端部的附近位置配置有前发动机罩(11)的发动机罩端缘(11a),并且支承散热器的刚性部件(15)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而支承于前发动机罩(11)的发动机罩端缘的里面侧,且其中,在由前格栅、保险杠、发动机罩端缘的各内面和刚性部件的表面包围的空间部(17)内,设置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内部为中空的冲击吸收体(3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在前面碰撞时保护行人的腿部、头部的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在沿上下方向延伸而配设于车身端部的前格栅的上端部的附近位置配置有前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端缘的车辆中,开发了例如专利文献I中所记载的在车辆从正面碰撞行人时,由前发动机罩承受行人的头部,前发动机罩弯曲变形而缓和冲击的技术。另一方面,有如下车辆在车身的前端部配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格栅,保险杠从该前格栅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并且向车身后方侧延伸,在该延伸的保险杠的端部附近位直配直如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端缘。向保险杠的如发动机罩侧延伸的保险杠端部,被固定于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并支承于车身的横梁上。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8-296851号公报在这种前发动机罩的端缘配置于在车辆的端部后方的位置的车辆中,车辆的前端部和发动机罩端缘的距离比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车辆的对应距离长,因此,车辆与行人碰撞时,行人的头部与前发动机罩这一侧的保险杠端部碰撞,存在抗力可能会过大的问题。另外,前格栅经由保险杠支承于横梁,因此行人的大腿部与前格栅碰撞,由于前格栅及保险杠冲击吸收功能低下,所以大腿部承受的抗力也会过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种问题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在前发动机罩的端缘处于相对于车辆前端的后方位置的车辆中,该车身前部结构可吸收行人的大腿部、头部碰撞到车辆时的冲击能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沿上下方向延伸而配设于车身的前端部的前格栅以及保险杠中的任意一个的上端部向车身后方侧延伸,在该延伸的上端部的附近位置配置有前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端缘,并且支承散热器的刚性部件(实施方式中的框体上部15)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而支承于前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端缘的里面侧,在由前格栅、保险杠、前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端缘的各内面和刚性部件的表面包围的空间部内支承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内部为中空的冲击吸收体(第一方面)。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冲击吸收体可以优选由金属板制成,但也可采用其他材料形成,t匕如非金属材料,例如硬质塑料等等(第二方面)。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冲击吸收体可以是箱状的,但不限于其他形状,也可以根据冲击吸收体所在的空间进行形状设计(第三方面)。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冲击吸收体可以经由沿着车身宽度方向具有规定间隔而配设的多个支腿支承于刚性部件,该支腿的上端部与该冲击吸收体的底面部连接,该支腿的下端部与刚性部件连接,在多个支腿之间形成有可使从车身前方流入车身内的空气向车身后方侧流通的间隙(第四方面)。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支腿可以在其上面具有与冲击吸收体的底面部后侧连接的承受面,在该承受面的前端部设置有向下方弯曲的台阶部,当在冲击吸收体上作用朝向车身后方侧的冲击负荷时,冲击吸收体以使台阶部的前部向下方陷入的方式转动,从而将支腿压塌(第五方面)。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台阶部可以位于冲击吸收体的底面部的前后方向长度的大致中间部(第六方面)。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前格栅及保险杠可被安装于冲击吸收体的表面(第七方面)。另外,本方面的冲击吸收体可包括底面部、从所述底面部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前侧面部、从所述前侧面部向上方延伸的前面部,以及从所述底面部的后端部延伸到前侧的上面部, 所述冲击吸收体还可包括从所述冲击吸收体的所述前侧面部向上延伸而超过所述冲击吸收体的所述上面部的头部承受面部,使得在行人的头部与所述前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端缘的周边部碰撞时,所述头部承受面部能够向下方弯曲变形而吸收碰撞能量(第八方面)。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头部承受面部的下侧可设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具有规定间隔的多个流通孔部(第九方面)。如以上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通过具有上述特征,从而在其中前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端缘处于相对于车辆的前端的后方位置的车辆中,能够提供可吸收行人的大腿部及头部碰撞车辆时的冲击能量的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附图说明图I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箱状冲击吸收体的部分立体图;图3表示与图I的I箭头方向观察相对应的车身前部结构的概略背面图;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其它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5表示本专利技术其它实施方式的箱状冲击吸收体的部分立体图。符号说明I 车辆3 车身5前格栅7保险杠11前发动机罩Ila 端缘15框体上部(刚性部件)17空间部30、30’冲击吸收体31底面部34前面部(表面)35上面部(表面)37 支腿38 间隙42承受面 42b台阶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图I 图5对本专利技术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夕卜,本实施方式以车辆中的普通汽车为例,特别是对前发动机罩的端缘配置于相对于车辆端部的后方位置的普通汽车进行说明。在车辆I的车身3的前端部配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格栅5,在前格栅5的上端部配设有从前格栅5的内侧向上方延伸且向车身后方侧弯曲并向后方侧延伸的保险杠7。这些前格栅5及保险杠7的一部分安装于在它们的内侧配设的后述的冲击吸收体30。在保险杠7的向车身后方侧延伸的端部附近配置有覆盖发动机室9的上部的前发动机罩11的端缘11a。S卩,前发动机罩11的端缘Ila配置于相对于车辆前端的后方位置。在前发动机罩11端部的下部设有向下方突出的锁闩眼(口 ^ ^卜5 ^力)13。锁闩眼13构成为可锁定到沿着与之交叉的方向延伸并支承散热器的框体上部15。框体上部15向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在侧面看形成为向上方突出的帽子状,并且框体上部15的前侧端部向前方弯曲而延伸。即,框体上部15在侧面看形成台阶状。在由前格栅5、保险杠7、前发动机罩11的端缘Ila及框体上部15包围的空间部17中设有上述的冲击吸收体30。参照图I、图2、图3对该冲击吸收体30进行说明。冲击吸收体30为金属板制的,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形成为内部中空的箱状。冲击吸收体30在侧面看形成多边形状,具有向斜下方倾斜的底面部31、从底面部31的前后两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前侧面部32及后侧面部33、从前侧面部32向上方延伸的前面部34,以及从后侧面部33延伸到前侧并与前面部34连接的上面部35。在底面部31安装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具有规定间隔而配设的多个支腿37,支腿37经由螺栓等联接装置与框体上部15连接,冲击吸收体30及支腿37支承于框体上部15。在多个支腿37之间形成有可使从车身3前方流入车身内的空气向车身后方侧流通的间隙38。支腿37为金属板制的,形成为内部中空的筒状。支腿37在侧面看形成多边形状,具有朝向下方沿着框体上部15而设置的台阶状的底面39、在车身宽度方向从底面39的两端部向上方延伸的一对侧面40、41,以及连接在这些侧面40、41的上端部之间的承受面42。承受面42具有沿着冲击吸收体30的底面部31接触的平面部42a,以及在平面部42a的前端部弯曲并向下方延伸,再在前侧弯曲并向前方侧延伸的台阶部42b。平面部42a具有冲击吸收体30的底面部31前后方向长度的一半左右的长度,且经由螺栓等联接装置与底面部31后侧连接。台阶部42b位于冲击吸收体30的底面部31的前后方向长度的大致中间部。因此,当朝向车身后方侧的冲击负荷Fa、Fb作用在冲击吸收体30上时,冲击吸收体30以使台阶部42b的前部向下方陷入的方式转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沿上下方向延伸而配设于车身的前端部的前格栅或保险杠中的任意一个的上端部向车身后方侧延伸,在该延伸的上端部的附近位置配置有前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端缘,并且支承散热器的刚性部件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而支承于所述前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端缘的里面侧,在由所述前格栅、所述保险杠、所述前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端缘的各内面以及所述刚性部件的表面包围的空间部内,支承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内部为中空的冲击吸收体。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谷川胜海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