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转向管柱支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15793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5 01:50
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的转向管柱支承结构中,有效地对转向管柱进行了支承。在左右的前柱之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配置有仪表板加强件(10),所述仪表板加强件(10)上固定有对转向管柱(78)进行支承的转向支承托架(52)。在所述转向支承托架(52)的第一支承部件(56)的侧部(56B)与地板通道部92的侧壁部92A之间,架设有地板支撑件(84)。此外,在第一支承部件(56)的侧部(56C)与前柱的下部之间,架设有转向支撑件(86)。因此,能够通过这些地板支撑件(84)及转向支撑件(86)的轴向力来对转向管柱(78)的上下振动进行支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转向管柱支承结构
技术介绍
—般地,转向管柱由管材构成或者使用板材而被形成为管状,并且经由转向支承托架而被支承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仪表板加强件上。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227071号公报所公开的技术中,通过利用前围板支撑件而在大致车辆前后方向对由管材构成的仪表板加强件和前围板进行连结,且利用两个地板支撑件而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对该仪表板加强件和车身地板进行连结,从而对仪表板加强件进行加强。而且,转向管柱通过转向管柱托架而被支承在该仪表板加强件上。 此外,在日本特开2000-62649号公报所公开的技术中,通过利用前围板支撑件而在车辆前后方向对由管材构成的仪表板加强件和前围板进行连结,从而对仪表板加强件进行加强。而且,转向管柱经由左右一对转向支承件而被支承在该仪表板加强件上。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9-227071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0-62649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3-312542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4-03492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木,由于为通过由管部件构成的仪表板加强件的“扭转”而基本上抑制了转向管柱的上下振动的结构,因此转向管柱的最佳的截面形状必然为圆形截面,且口径也将增大,板厚也将增厚。即,通过管材的扭转来对载荷进行支承本身效率就较差。考虑到上述事实,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有效地对转向管柱进行支承的车辆的转向管柱支承结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转向管柱支承结构具备仪表板加强件,其在左右的前柱之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配置,且所述仪表板加强件上固定有对转向管柱进行支承的转向支承托架;支撑件,其上端部被固定于所述转向支承托架的后部上,且其下端部被固定于车身地板或者所述前柱的下部上。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转向管柱支承结构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支撑件包括地板支撑件,其上端部被固定于所述转向支承托架的后部上,且其下端部被固定于所述车身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上;转向支撑件,其上端部被固定于所述转向支承托架的后部上,且其下端部被固定于所述前柱的下部上。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转向管柱支承结构为,在第二方式中,所述地板支撑件包括从上端部起到上下方向中间部为止的上部、和从该上下方向中间部起到下端部为止的下部,且以该上部相对于该下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的方式而配置。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转向管柱支承结构为,在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ー个方式中,所述仪表板加强件被构成为分割成两部分的、四边形截面的冲压结构体。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转向管柱支承结构为,在第四方式中,所述冲压结构体具备前后重叠并向车辆下方侧延伸的后方接合凸缘部、和上下重叠并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前方接合凸缘部。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转向管柱支承结构为,在第五方式中,所述冲压结构体在所述后方接合凸缘部及所述前方接合凸缘部处分别被进行了点焊。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转向管柱支承结构为,在第四至第六方式中的任意ー个方式中,在所述冲压结构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处,分别固定有在俯视观察时呈L字状的安装托架,该安装托架从车辆后方侧被结合固定在所述前柱上。第八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转向管柱支承结构为,在第四至第七方式中的任意ー个方式中,在所述转向支承托架的两侧部处,分别形成有与所述冲压结构体的上表面重叠的结合凸缘部,该结合凸缘部被固定在该冲压结构体的上表面上。第九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转向管柱支承结构为,在第四至第八方式中的任意ー个方式中,所述冲压结构体包括构成所述四边形截面的上部侧的上部部件、和构成所述四边形截面的下部侧的下部部件,所述转向支承托架具备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所述第一支承部件被固定在所述上部部件上,所述第二支承部件被固定在所述下部部件上井向第一支承部件侧延伸且被固定在该第一支承部件上。第十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转向管柱支承结构为,在第一至第九方式中的任意ー个方式中,所述转向支承托架和前围板通过前围板支撑件而在车辆前后方向被连结,而且,前围板支撑件的、向转向支承托架的安装部被形成为板状并被重叠配置在转向支承托架的上 表面上,且使用从该安装部起朝向下方直立设置的双头螺栓而使所述转向管柱被结合固定。第^^ 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转向管柱支承结构为,在第二或第三方式中,在所述地板支撑件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及所述转向支撑件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处,安装有膝部约束面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膝部约束用托架。第十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转向管柱支承结构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地板支撑件,其上端部被固定于所述仪表板加强件上,且其下端部被固定于所述车身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上;转向支撑件,其上端部被固定于所述转向支承托架的后部上,且其下端部被固定于所述前柱的下部上;第二地板支撑件,其上端部被固定于所述转向支承托架的后部上,且其下端部被固定于所述第一地板支撑件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途部位上。根据第一方式,在仪表板加强件上固定有转向支承托架,并且转向管柱被支承在该转向支承托架上。在此,在本方式中,具备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上端部被固定于转向支承托架的后部上,且其下端部被固定于车身地板或者前柱的下部上。因此,能够经由转向支承托架而通过支撑件的轴向カ来对转向管柱的上下振动进行支承。由此,由于向仪表板加强件的扭转力的输入減少,因此能够降低仪表板加强件所要求的支承刚性。其结果为,无需如现有技术这样采用加厚板厚且口径较大的圆形截面的仪表板加强件。其结果为,能够采用使板厚较薄且重量较轻的四边形截面等的仪表板加强件。由此,对于转向管柱的上下振动的、仪表板加强件的支承效率变得非常优异。根据第二方式,由于支撑件包括地板支撑件和转向支撑件,且这些构件的上端部均被固定于转向支承托架的后部上,因此能够通过地板支撑件的轴向カ和转向支撑件的轴向力的双方来对转向管柱的上下振动进行支承。根据第三方式,由于地板支撑件包括上部和下部,且以上部相对于下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的方式而配置,因此与使地板支撑件形成为直线状且将该地板支撑件整体配置为倾斜的情况相比,不会牺牲踏板工作空间。根据第四方式,通过以前文所述的方式利用支撑件的轴向カ来对转向管柱的上下振动进行支承,从而无需通过圆形截面来构成仪表板加强件,并且还能够使板厚较薄。因·此,能够以本方式这样由四边形截面的冲压结构体来构成,并能够实现轻量化,且能够大幅度地削减材料费用。此外,由于能够确保由四边形截面而形成的平面,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对外围部件进行固定。因此,能够废除在采用圆形截面的仪表板加强件时所必需的托架类部件,并且能够将双头螺栓和焊接螺母安装在仪表板加强件上,从而将外围部件直接安装在仪表板加强件上。因此,能够削减部件数量。根据第五方式,由于冲压结构体具有前后重叠并向车辆下方侧延伸的后方接合凸缘部、和上下重叠并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前方接合凸缘部,因此不同于使用了前文所述的双头螺栓和焊接螺母的固定,而能够利用这些接合凸缘部而对外围部件(例如,HVAC (空气调节系统)等)进行固定。根据第六方式,由于冲压结构体在后方接合凸缘部及前方接合凸缘部处被进行了点焊。因此与以现有技术的方式使用如下的仪表板加强件的情况相比,焊接变得非常容易,其中,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青木隆行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