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车身后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26967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6 1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车身侧板、后轮罩、后纵梁、加强板,车身侧板与后轮罩相连接,后轮罩与后纵梁相连接,在两后纵梁之间设有后横梁,在两车身侧板之间设有包裹架,所述的加强板分别与车身侧板、后轮罩相连接。通过加强板连接车身侧板和后轮罩使其形成腔体型结构,腔体型结构可以增加截面的截面模量,提高车身后部的扭转刚度,起到提高车身刚度和模态的作用;通过包裹架和后横梁使车身后部形成笼型结构,可将后部的追尾碰撞载荷分解传递到整个后部结构,良好的吸收碰撞能量,提高碰撞安全性,腔体型结构和笼型结构,重量较轻。(*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
,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车身后部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朝着安全化、舒适化、轻量化、信息化于一体的方 向发展。其中,汽车的安全化、舒适化、轻量化与车身后部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汽车后部要装载燃料箱,有的还要装载电池、双燃料储气瓶,提高车身后部刚度,保证汽车在追尾碰撞时的安全性;为改善乘员乘坐的舒适性,还需提高车身后部的模态;在提高车身后部刚度和模态的同时,要保证车身后部在碰撞时能较好的变形吸收碰撞能量,保护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还要保证车身后部具有较轻重量,不会影响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目前已经公开的汽车车身后部结构如中国专利CN200810088004. 4汽车车身后部结构、CN200810134145. 5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CN200810086642. 2车身后部的包裹架构造均没有很好将安全化、舒适化、轻量化集成,在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使车身后部的刚度、模态提高,又可在碰撞时能很好的变形吸收碰撞能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车身后部结构,以达到在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提高车身后部刚度、模态的同时,又可在碰撞时能很好的变形吸收碰撞能量的目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车身侧板、后轮罩、后纵梁、加强板,车身侧板与后轮罩相连接,后轮罩与后纵梁相连接,在两后纵梁之间设有后横梁,在两车身侧板之间设有包裹架,所述的加强板分别与车身侧板、后轮罩相连接。所述的加强板包括加强板上段和加强板下段,加强板上段的端部嵌入加强板下段的开口内相连接。所述的加强板上段设在包裹架和后轮罩之间,加强板上段分别与车身侧板、包裹架、后轮罩相连接,所述的加强板下段设在后轮罩和后纵梁之间,加强板下段分别与后轮罩、后纵梁相连接。所述的加强板下段还与后横梁相连接。所述的包裹架为设有凸起和凹坑的板状结构。 所述的包裹架上还设有减重孔。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加强板连接车身侧板和后轮罩使其形成腔体型结构,腔体型结构可以增加截面的截面模量,提高车身后部的扭转刚度,起到提高车身刚度和模态的作用;通过包裹架和后横梁使车身后部形成笼型结构,可将后部的追尾碰撞载荷分解传递到整个后部结构,良好的吸收碰撞能量,提高碰撞安全性,腔体型结构和笼型结构,重量较轻。附图说明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图I为本技术车身后部结构构造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车身后部结构局部构造示意图。图3为沿图2中A-A的剖视图。图4为沿图2中B-B的剖视图。 图5为本技术后横梁与后纵梁连接构造示意图。图中1.包裹架、2.车身左侧板、3.车身右侧板、4.左加强板上段、5.右加强板上段、6.左后轮罩、7.右后轮罩、8.左加强板下段、9.右加强板下段、10.左后纵梁、11.右后纵梁、12.后横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I至图5所示,一种汽车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车身侧板、后轮罩、后纵梁、加强板,即包括车身左侧板2、车身右侧板3、左后轮罩6、右后轮罩7、左后纵梁10、右后纵梁11。其中,加强板包括加强板上段和加强板下段,分为左加强板上段4、左加强板下段8、右加强板上段5、右加强板下段9,加强板上段的端部嵌入加强板下段的开口内相连接,便于定位装配焊接操作。车身侧板与后轮罩相连接,后轮罩与后纵梁相连接,在左后纵梁10和右后纵梁11之间设有后横梁12,在车身左侧板2和车身右侧板3之间设有包裹架1,使车身后部形成笼型结构,可将后部的追尾碰撞载荷分解传递到整个后部结构,良好的吸收碰撞能量,提高碰撞安全性,笼型结构重量较轻。加强板分别与车身侧板、后轮罩相连接,通过车身侧板和后轮罩使加强板截面封闭,形成腔体型结构,该腔体型结构可以增加截面的截面模量,提高车身后部的扭转刚度,起到提高车身刚度和模态的作用,腔体型结构重量较轻。汽车车身后部结构左、右两侧相对称,左、右两侧构造一样,下面只对车身后部右侧优选结构描述。右加强板上段5设在包裹架I和右后轮罩7之间,右加强板上段5分别与车身右侧板3、包裹架I、右后轮罩7相连接,将包裹架I、车身右侧板3、右后轮罩7连接在一起,提高结构刚度。后横梁12横向一端与右后纵梁11相连接,具体为,后横梁12 —端的下翼面和侧翼面的翻边与右后纵梁11的侧翼面连接,后横梁12 —端的上翼面翻边设有焊接螺母与右加强板下段9的翻边通过螺栓连接。右加强板下段9设在右后轮罩7和右后纵梁11之间,右加强板下段9分别与右后轮罩7、右后纵梁11的翻边相连接。具体为,右加强板下段9横座在右后纵梁11的翻边上,右加强板下段9开口的翻边与右后轮罩7相连接,右后轮罩7又与右后纵梁11 一侧翼面相连接,右加强板下段和右后纵梁以及后横梁三者通过螺栓连接一起,提高了连接强度和接头强度。优选的,包裹架I为设有凸起和凹坑的板状结构,包裹架上还设有减重孔,凸凹结构的包裹架刚度好,重量轻。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 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车身侧板、后轮罩、后纵梁、加强板,车身侧板与后轮罩相连接,后轮罩与后纵梁相连接,在两后纵梁之间设有后横梁(12),其特征在于在两车身侧板之间设有包裹架(1),所述的加强板分别与车身侧板、后轮罩相连接。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板包括加强板上段和加强板下段,加强板上段的端部嵌入加强板下段的开口内相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板上段设在包裹架(I)和后轮罩之间,加强板上段分别与车身侧板、包裹架(I)、后轮罩相连接,所述的加强板下段设在后轮罩和后纵梁之间,加强板下段分别与后轮罩、后纵梁相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板下段还与后横梁(12)相连接。5.如权利要求I至4任一项所述的汽车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包裹架(I)为设有凸起和凹坑的板状结构。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包裹架(I)上还设有减重孔。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车身侧板、后轮罩、后纵梁、加强板,车身侧板与后轮罩相连接,后轮罩与后纵梁相连接,在两后纵梁之间设有后横梁,在两车身侧板之间设有包裹架,所述的加强板分别与车身侧板、后轮罩相连接。通过加强板连接车身侧板和后轮罩使其形成腔体型结构,腔体型结构可以增加截面的截面模量,提高车身后部的扭转刚度,起到提高车身刚度和模态的作用;通过包裹架和后横梁使车身后部形成笼型结构,可将后部的追尾碰撞载荷分解传递到整个后部结构,良好的吸收碰撞能量,提高碰撞安全性,腔体型结构和笼型结构,重量较轻。文档编号B62D25/08GK202783408SQ20122023002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车身侧板、后轮罩、后纵梁、加强板,车身侧板与后轮罩相连接,后轮罩与后纵梁相连接,在两后纵梁之间设有后横梁(12),其特征在于:在两车身侧板之间设有包裹架(1),所述的加强板分别与车身侧板、后轮罩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延武李程陈晓锋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