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33233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2 22: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其能够容易地形成外形特别的内架。在上罩(33)设置有向上方开口的内架开口部(40),在下罩(34)的上部设置有向前方鼓出而形成的内架主体部(47),利用内架主体部(47)从下方及上方覆盖内架开口部(40),并且利用从上罩(33)的内架开口部(40)向下方延伸的下侧后壁部(43)从后方覆盖内架主体部(47),从而形成有作为收纳部的内架(3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其在乘坐于鞍乘型车辆的车座的驾驶者的腿的前方形成有收纳部。
技术介绍
在鞍乘型车辆中,在乘坐于车座的驾驶者的腿的前方设置有作为收纳部的内架。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中,形成护腿挡风板的后表面的内罩由上侧罩和与上侧罩另行设置的下侧罩形成,从后方看,使上侧罩的下部和下侧罩的上部以使下侧罩的上部位于更后侧位置的方式重叠,从而形成内架。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内罩由两个部件形成,因此能够得到特别的外形,并且能够不增加部件数量而形成内架。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1-152068号公报对于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等车辆而言,通过特别的外形给予观看者有魅力的印象。 因此,要求各部位是能够形成特别的外形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其能够容易地形成外形特别的内架。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第一方面专利技术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具有自前方覆盖驾驶者的腿的护腿挡风板四、形成所述护腿挡风板四的前面部的前罩31、 形成所述护腿挡风板四的后面部的内罩32,所述内罩32由配置于上侧的上罩33和在该上罩33的下方另行设置的下罩34构成,通过所述上罩33的下部和所述下罩34的上部的配合结构,形成向上方开口且作为收纳部的内架35,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罩33设置有向上方开口的内架开口部40,在所述下罩34的上部设置有向前方鼓出而形成的内架主体部47,所述内架主体部47从下方及前方覆盖所述内架开口部40,并且从所述上罩33的所述内架开口部40向下方延伸的壁部43从后方覆盖所述内架主体部47, 从而形成有作为所述收纳部的内架35。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在第一方面专利技术所记载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罩33的前表面,在所述内架开口部40的上方设置有挡水棱80、81,该挡水棱80、81比所述内架主体部47与所述内架开口部40的周向边缘的配合部55更向前方突出ο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在第二方面专利技术所记载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棱80、81的横向宽度比所述内架开口部40的横向宽度宽。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在第二或第三方面专利技术所记载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棱80、81向上方凸出地弯曲。第五方面的专利技术在第二至第四方面中任意一方面专利技术所记载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罩33设置有联接所述下罩34的下罩联接部67、68, 所述挡水棱80、81延伸至所述下罩联接部67、68并与其结合。第六方面的专利技术在第二至第五方面中任意一方面专利技术所记载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罩33设置有与车架13联接的车架联接部38,所述挡水棱80、81延伸至所述车架联接部38并与其结合。第七方面的专利技术在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意一方面专利技术所记载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罩33和所述下罩34的后表面的配合部44、46形成为向上凸出的形状。根据第一方面专利技术,能够利用两个部件形成具有特别的外形的护腿挡风板,并且能够不增加部件数量而形成内架。此外,因为内架开口部设置于上罩,所以能够使内架开口部成为一体部件,从而能够提高该开口部的刚性。根据第二方面专利技术,能够抑制流到上罩背面的水从内架主体部和内架开口部的周向边缘的配合部侵入内架内。根据第三方面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地抑制水侵入内架内。根据第四方面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地抑制水侵入内架内。根据第五方面专利技术,能够提高挡水棱的刚性。根据第六方面专利技术,因为挡水棱延伸至其与车架之间的联接部,所以能够提高上罩的刚性。根据第七方面专利技术,由于能够容易地向左右引导流到上罩与下罩的后表面的配合部的水,其结果是,能够减少流到下罩中央部的水。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两轮机动车的左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两轮机动车的护腿挡风板的后视图。图3是构成护腿挡风板的内罩的上罩的主视图。图4是构成护腿挡风板的内罩的下罩的后视图。图5是构成护腿挡风板的内罩的主视图。图6是沿图2的A-A线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2的B-B线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两轮机动车(鞍乘型车辆)29护腿挡风板31 前罩32 内罩33 上罩34 下罩35 内架38车架联接部40内架开口部43下侧后壁部(壁部)44上侧配合部46下侧配合部47内架主体部55前侧配合部67,68联接突起部(下罩联接部)80,81 挡水棱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所使用的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侧。图1是表示适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小型摩托车型两轮机动车1。两轮机动车1 具备包含有发动机2及动力传递机构3的摇动单元4。在摇动单元4的后部可以旋转地支承后轮5,在摇动单元4的前方配置有前轮6。前轮6可以旋转地支承于左右一对前叉7的下部。在左右的前叉7的上部架设有桥接部8,在桥接部8的宽度方向中央竖立设置有转向轴9。转向轴9可以旋转地支承在设置于车架10前端的头管11,前叉7可以转向地支承于头管11。在转向轴9的上部设置有转向把12。车架10具备头管11 ;主架13,其从头管11向后下方延伸,之后弯曲地向后方延伸;从主架13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架14。在后架14焊接有支承踏板15的左右一对踏板架16,同乘者将脚放在踏板15上。摇动单元4的发动机2具备曲轴箱17 ;与该曲轴箱17结合的气缸18。动力传递机构3包括带式无级变速机构,并被收纳在曲轴箱17内。发动机2的旋转动力经由动力传递机构3向后轮5传递。由于设置于曲轴箱17的前侧下部的连接部19支承在设置于主架 13后端的连接部件20,因此摇动单元4在上下方向可以摇动地被支承。在摇动单元4的后侧上部和后架14的后部之间安装有后缓冲器21,在摇动单元4的上部配置有滤清器22等进气系统部件。在主架13的下部大致水平区域,以大致水平的状态配置有驾驶者放脚的板状的脚踏板23,从脚踏板23的后部延伸的车体罩M覆盖车体后部。在车体罩M的上方设置有驾驶者乘坐的车座25,在车体罩M的后部设置有向后下方延伸的后轮挡泥板26。在后轮挡泥板26安装有包含刹车灯及方向指示灯的组合灯27。在前轮6的上方设置有前轮挡泥板观,前轮挡泥板观固定在桥接部8。在前轮挡泥板观的上方及后方设置有从前方覆盖乘坐于车座25的驾驶者的腿并由树脂材料制成的护腿挡风板四,护腿挡风板四从脚踏板23的前端向上方延伸。在护腿挡风板四的上方设置有覆盖转向把12的把手罩30。在把手罩30搭载有头灯等。护腿挡风板四具有前罩31,其位于前侧并形成该护腿挡风板四的前面部;内罩 32,其位于前罩31的后侧并形成该护腿挡风板四的后面部。内罩32具有配置于上侧的上罩33 ;在上罩33的下方另行设置的下罩34。上罩33及下罩34分别由树脂材料成型。 在内罩32形成有向上方开口且作为收纳部的内架35。如图2所示,内架35以隔着车宽度方向中心线CLl的方式形成在左右而构成一对。内架35的开口从后方稍微向上前方延伸(也参照图1),该开口从上方到后方敞开。图 2表示位于上罩33的上方的把手罩30。把手罩30的后侧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道坂进北本宽矢野谦吾友松利晴中村二二男宫岛由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