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式车辆的侧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057475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6 17: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鞍乘式车辆的侧盖装置,在鞍乘式车辆中,在车体框架上支承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具有曲轴箱以及从所述曲轴箱向上方延伸的汽缸部,在所述发动机的后上方具有车座,在发动机的后方且在车座的下方设置有燃料供给装置,所述侧盖具有左侧盖和右侧盖,所述左、右侧盖分别覆盖所述燃料供给装置的左右侧,俯视时,所述左、右侧盖的内端的设置位置是,在所述燃料供给装置的前方,延伸直至比所述汽缸部的外侧端更靠近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燃料供给装置产生的热量不会被行驶风冷却,以此达到燃料供给装置进行保温的效果。(*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鞍乘式车辆的侧盖装置,在鞍乘式车辆中,在车体框架上支承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具有曲轴箱以及从所述曲轴箱向上方延伸的汽缸部,在所述发动机的后上方具有车座,在发动机的后方且在车座的下方设置有燃料供给装置,所述侧盖具有左侧盖和右侧盖,所述左、右侧盖分别覆盖所述燃料供给装置的左右侧,俯视时,所述左、右侧盖的内端的设置位置是,在所述燃料供给装置的前方,延伸直至比所述汽缸部的外侧端更靠近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本技术中,燃料供给装置产生的热量不会被行驶风冷却,以此达到燃料供给装置进行保温的效果。【专利说明】鞍乘式车辆的侧盖装置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鞍乘式车辆的侧盖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鞍乘式车辆中,所述鞍乘式车辆在车体架上支承发动机,乘客落座在设置于发动机上方的车座上,侧盖在覆盖在车体的侧方,且覆盖在汽化器的左右侧,这种侧盖会将行驶风或空气导入侧盖内,使汽化器的温度容易被冷却,从而容易导致汽化器故障。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8367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鞍乘式车辆的侧盖装置,通过将侧盖的内端设置在燃料供给装置的前方,可引导冷风流动,使燃料供给装置以其产生的热量不扩散的方式来进行保温。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鞍乘式车辆的侧盖装置,在鞍乘式车辆中,在车体框 架上支承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具有曲轴箱以及从所述曲轴箱向上方延伸的汽缸部,在所述发动机的后上方具有车座,在发动机的后方且在车座的下方设置有燃料供给装置,所述侧盖具有左侧盖和右侧盖,所述左、右侧盖分别覆盖所述燃料供给装置的左右侧,其中,俯视时,所述左、右侧盖的内端的设置位置是,在所述燃料供给装置的前方,延伸直至比所述汽缸部的外侧端更靠近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燃料供给装置为汽化器。本技术的第三方面在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所述侧盖从所述内端朝向外方扩展。本技术的第四方面在第一、二或三方面的基础上,俯视时,所述燃料供给装置与所述侧盖在前后方向上不重叠。本技术的第五方面在第一、二或三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侧盖的内侧设置有强化肋,所述强化肋从所述侧盖的内端朝向后方设置。本技术的第六方面在第一、二或三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曲轴箱具有左、右曲轴箱,所述燃料供给装置设置在左、右曲轴箱的贴合面上。本技术具有下述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侧盖的内端在燃料供给装置的前方,且左、右侧盖的内端分别延伸至比汽缸部的外侧端更靠近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左、右侧盖的内端分别能形成行驶风引导壁,因此,鞍乘车辆在行驶时所产生的行驶风通过汽缸部的侧方以及曲轴箱的上方,分别沿着左、右侧盖的前外表面,被行驶风引导壁引导向侧盖的后侦U。行驶风引导壁的设置使得行驶风被引导向侧盖的外部流动,不会与燃料供给装置接触,燃料供给装置产生的热量不会被行驶风冷却,以此达到燃料供给装置进行保温的效果,因此,本实施例的侧盖可以稳定燃料供给装置的温度,防止由于燃料供给装置的温度下降而引起的故障。此外,由于可以分别一体化地形成为遮挡行驶风的形状的左、右侧盖,因此,不增加部件个数就能对燃料供给装置进行保温,而且可以减少部件个数,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可以降低成本。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当燃料供给装置为汽化器时,由于汽化器的性能会随着外部气温而变化,将汽化器设置在发动机后方而且是在侧盖围成的空间里,该构造使得一方面可以防止行驶风引起的汽化器的冷却,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发动机的热量不外泄,从而防止了汽化器的温度变化,防止由于汽化器温度的下降引起的汽化器结冰之类的汽化器故障。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由于侧盖从内端朝向外方扩展,因此,行驶风通过汽缸部的侧方以及曲轴箱的上方接触到侧盖的内端后,被引导至侧盖的外侧方,使行驶风不会进入侧盖内,由此,防止了汽化器的冷却。根据本技术的第四方面,由于燃料供给装置与侧盖在前后方向上不重叠,因此,侧盖可使得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以不会扩散的方式对燃料供给装置进行保温,由此稳定燃料供给装置,特别是汽化器的温度。根据本技术的第五方面,通过在侧盖内侧前后方向上设置多根强化肋,使得侧盖的前后长度即使在较长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强度,或者说,强化肋的设置可以提高侧盖的刚性,使得侧盖即使在受到行驶风时,也能够在外侧引导行驶风而不发生变形。根据本技术的第六方面,由于燃料供给装置设置在左、右曲轴箱的贴合面上,左、右侧盖形状被构造成,二者的形状基本是一样的,但是左、右侧盖的前端不一样,从而形成了左、右侧盖的非对称组装,以此来配合燃料供给装置的安装。【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应用本技术的侧盖装置的鞍乘式车辆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鞍乘式车辆的侧盖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鞍乘式车辆的侧盖装置在俯视状态的局部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鞍乘式车辆的侧盖装置的左侧盖的前部示意图。标号说明:I车体框架 2发动机21曲轴箱22汽缸部 3车座4燃料供给装置5侧盖51左侧盖52右侧盖53内端54内端的最内侧位置 55强化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首先配合图1,对将本技术应用的鞍乘式车辆进行说明。鞍乘式车辆具有作为车辆的骨骼的车体框架I,车体框架I的前端的头管11,以能够操控方向的方式支承有前叉12,在该前叉12的下端枢轴支承有前轮WF,在前叉12的上端设有操控方向把手13。另外,在车体框架I的后部经由后减震器14悬架设有后轮WR。在车体框架I的前后方向中间部搭载有具备发动机2的驱动单元UD,该驱动单元UD的输出轴15经由链传动机构16与后轮WR连动并连接。在所述驱动单元UD上方的车体框架I上搭载有燃料箱T,而且,在后轮WR的上方的车体框架I搭载有供驾驶员乘坐的车座3。下面将描述本实施方式的侧盖装置。在以下的实施例说明中,前后及左右的位置关系是针对朝向鞍乘车辆的行进方向前方的状态而言的。图2-图4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侧盖装置。在图2-图4中的左、右侧盖仅仅是示出了前端部分,侧盖的后端部分由于与现有的侧盖结构的后端部分相近或相同,在此没有示出。如图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鞍乘式车辆的侧盖装置,在鞍乘式车辆中,在车体框架I上支承发动机2,发动机2具有曲轴箱21以及从曲轴箱21向上方延伸的汽缸部22,在发动机2的后上方具有车座3,在发动机2的后方且在车座3的下方设置有燃料供给装置4,侧盖5具有左侧盖51和右侧盖52,左、右侧盖51、52分别覆盖燃料供给装置4的左右侧。俯视时,左、右侧盖51、52的内端53、53的设置位置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鞍乘式车辆的侧盖装置,在鞍乘式车辆中,在车体框架上支承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具有曲轴箱以及从所述曲轴箱向上方延伸的汽缸部,在所述发动机的后上方具有车座,在发动机的后方且在车座的下方设置有燃料供给装置,所述侧盖具有左侧盖和右侧盖,所述左、右侧盖分别覆盖所述燃料供给装置的左右侧,其特征在于,俯视时,所述左、右侧盖的内端的设置位置是,在所述燃料供给装置的前方,延伸直至比所述汽缸部的外侧端更靠近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晏苏进勇方莉雯温敏海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