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骑型车辆的后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61824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6 1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在鞍骑型车辆的后部结构中,通过盖部件既能实现分隔收纳部的空间的功能,又能实现分隔与收纳部不同的其它部分的功能。在设有塞住收纳部的盖部件(40)的鞍骑型车辆的后部结构中,在座席下方,设有车体罩(12),在车体罩(12)的外方,在座席的后方,设有握持部件(30),在握持部件(30),形成向着车体罩(12)延伸的支持部(31),在车体罩(12),使得支持部(31)插入通过的插入通孔(33)开口,在车体罩(12)的内方,设有嵌合支持部(31)的车体部件,盖部件(40)包括上盖部和延伸部(42),从插入通孔(33)开口的方向(V1)看,延伸部(42)与插入通孔(33)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鞍骑型车辆的后部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在鞍骑型车辆的后部结构中,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其方案是在座席下方的物品收纳箱设有塞住收纳电池等的收纳部的开口的盖部件。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用盖部件分隔收纳部的空间,一方面提高电池等的维修保养性,一方面能确保收纳空间。【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345064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盖部件主要起着作为收纳部的盖及分隔板这样的功能,不过是具有分隔收纳部的空间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于是,本专利技术将在鞍骑型车辆的后部结构中通过盖部件既能实现分隔收纳部的空间的功能、又能实现分隔与收纳部不同的其它部分的功能作为目的。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手段,技术方案1记载的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鞍骑型车辆的后部结构,设有塞住乘员落座的座席(9)的下方的收纳部(20)的盖部件(40),上述鞍骑型车辆(1)的后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座席(9)的下方,设有覆盖车体后部的车体罩(12);在上述车体罩(12)的外方,在上述座席(9)的后方,设有上述乘员能握持的握持部件(30);在上述握持部件(30),形成向着上述车体罩(12)延伸的支持部(31);在上述车体罩(12),使得上述支持部(31)插入通过的插入通孔(33)开口;在上述车体罩(12)的内方,设有嵌合从上述插入通孔(33)插入通过的上述支持部(31)的车体部件(5,34);上述盖部件(40)包括覆盖上述收纳部(20)的上方的上盖部(41),以及从上述上盖部(41)朝下方延伸的延伸部(42);从上述插入通孔(33)开口的方向(V1)看,上述延伸部(42)与上述插入通孔(33)的至少一部分重叠。技术方案2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收纳部(20)由前侧收纳部(21)和后侧收纳部(22)构成。技术方案3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前侧收纳部(21)用上述座席(9)的下面(9a)覆盖,上述后侧收纳部(22)用上述盖部件(40)覆盖。技术方案4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后侧收纳部(22),设有另成一体的上述盖部件(40);在收纳在上述后侧收纳部(22)的收纳物(50)中,包含车辆功能部件(51,52);上述盖部件(40)从上述后侧收纳部(22)的上方覆盖上述收纳物(50)。技术方案5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延伸部(42)的下部,形成朝上方凹的凹部(43);上述凹部(43)具有沿着上述支持部(31)的外形状的轮廓(43a)。技术方案6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盖部件(40)的安装状态下,上述延伸部(42)覆盖上述支持部(31)的至少一部分。技术方案7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从使得上述支持部(31)插入通过的方向(V2)看,上述插入通孔(33)开口比上述支持部(31)大。技术方案8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盖部件(40)为树脂制。技术方案9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支持部(31)与上述收纳部(20)一起连结,与上述车体部件(5,34)嵌合。下面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专利技术,通过盖部件包括覆盖收纳部的上方的上盖部,能由上盖部分隔收纳部的空间。又,通过从插入通孔开口的方向看,盖部件的延伸部与插入通孔的至少一部分重叠,能由延伸部分隔作为与收纳部不同的部分的插入通孔。因此,通过盖部件既能实现分隔收纳部的空间的功能,又能实现分隔与收纳部不同的其它部分的功能。又,通过从插入通孔开口的方向看,盖部件的延伸部与插入通孔的至少一部分重叠,能抑制雨水及尘埃等从插入通孔浸入到车体罩的内部。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专利技术,通过收纳部由前侧收纳部和后侧收纳部构成,收纳部分为前后,因此,能在收纳部的前后区分收纳物。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专利技术,通过前侧收纳部用座席的下面覆盖,后侧收纳部用盖部件覆盖,既能实现由座席下面分隔前侧收纳部的空间,且由盖部件分隔后侧收纳部的空间的功能,又能实现分隔与后侧收纳部不同部分的功能。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专利技术,通过由与后侧收纳部另成一体的盖部件,从后侧收纳部的上方覆盖作为收纳物的车辆功能部件,盖部件易装卸,因此,能提高收纳物的维修保养性。根据技术方案5记载的专利技术,通过在延伸部的下部形成向上方凹的凹部,凹部具有沿着支持部的外形状的轮廓,当使得支持部嵌合到车体部件后,将盖部件安装到收纳部时,能将支持部作为导向件,安装盖部件。因此,能容易地进行盖部件的安装作业。根据技术方案6记载的专利技术,在盖部件的安装状态下,通过延伸部覆盖支持部的至少一部分,能由延伸部分隔作为与收纳部不同部分的插入通孔。又,能由延伸部抑制雨水及尘埃等从插入通孔浸入到车体罩的内部。根据技术方案7记载的专利技术,通过从使得支持部插入通过方向看,插入通孔开口比支持部大,当从插入通孔使得支持部插入通过时,能使得支持部顺畅地插入通过。因此,能容易地实行支持部的插入通过作业。根据技术方案8记载的专利技术,通过将盖部件设为树脂制,能使得盖部件具有某种程度的柔软性,因此,易容许盖部件的组装公差。根据技术方案9记载的专利技术,通过将支持部与收纳部一起连结,与车体部件嵌合,没有必要另外设置嵌合处,因此,能消除无用空间,且减少零件数。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的左侧面图。图2是上述摩托车的后部的后面图。图3是上述摩托车的后部的俯视图,是表示卸下座席的状态的图。图4是稍稍朝前上方倾斜看上述摩托车的后部的立体图,是表示在图3的俯视图中卸下盖部件的状态的图。图5是图3的Ⅴ-Ⅴ截面图,是包含座席的截面图的图。图6是从右上前方看上述摩托车的把手杆的第一支柱的嵌合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上述盖部件的后面图。图中符号意义如下:1-摩托车(鞍骑型车辆(saddleridingtypevehicle))5-车体框架(车体部件)9-座席9a-座席的下面12-车体罩20-物品收纳箱(收纳部)21-前侧收纳部22-后侧收纳部30-扶手杆(握持部件)31-第一支柱(支持部)33-插入通孔34-支架(车体部件)40-盖部件41-上盖部42-延伸部43-凹部43a-轮廓50-收纳物51-副油箱(车辆功能部件)52-保险丝盒(车辆功能部件)V1-插入通孔开口方向(插入通孔开口的方向)V2-支柱插入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鞍骑型车辆的后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鞍骑型车辆的后部结构,设有塞住乘员落座的座席(9)的下方的收纳部(20)的盖部件(40),上述鞍骑型车辆(1)的后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座席(9)的下方,设有覆盖车体后部的车体罩(12);在上述车体罩(12)的外方,在上述座席(9)的后方,设有上述乘员能握持的握持部件(30);在上述握持部件(30),形成向着上述车体罩(12)延伸的支持部(31);在上述车体罩(12),使得上述支持部(31)插入通过的插入通孔(33)开口;在上述车体罩(12)的内方,设有嵌合从上述插入通孔(33)插入通过的上述支持部(31)的车体部件(5,34);上述盖部件(40)包括覆盖上述收纳部(20)的上方的上盖部(41),以及从上述上盖部(41)朝下方延伸的延伸部(42);从上述插入通孔(33)开口的方向(V1)看,上述延伸部(42)与上述插入通孔(33)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2.01 JP 2014-2429241.一种鞍骑型车辆的后部结构,设有塞住乘员落座的座席(9)的下
方的收纳部(20)的盖部件(40),上述鞍骑型车辆(1)的后部结构的特征
在于:
在上述座席(9)的下方,设有覆盖车体后部的车体罩(12);
在上述车体罩(12)的外方,在上述座席(9)的后方,设有上述乘员能
握持的握持部件(30);
在上述握持部件(30),形成向着上述车体罩(12)延伸的支持部(31);
在上述车体罩(12),使得上述支持部(31)插入通过的插入通孔(33)
开口;
在上述车体罩(12)的内方,设有嵌合从上述插入通孔(33)插入通过
的上述支持部(31)的车体部件(5,34);
上述盖部件(40)包括覆盖上述收纳部(20)的上方的上盖部(41),以
及从上述上盖部(41)朝下方延伸的延伸部(42);
从上述插入通孔(33)开口的方向(V1)看,上述延伸部(42)与上述插
入通孔(33)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鞍骑型车辆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收纳部(20)由前侧收纳部(21)和后侧收纳部(22)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鞍骑型车辆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侧收纳部(21)用上述座席(9)的下面(9a)覆盖;
上述后侧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堪大柳沼幸二山中伯纯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