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进气歧管的组装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5485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8 04: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进气歧管的组装构造,该组装构造包括:第1下游部;包括第2下游通路的第2下游部;包括第1上游通路及第2上游通路的上游部;将所述第1下游部与所述第2下游部连结的连结部件;以及板状的支撑物。所述连结部件用螺栓固定于所述第1下游部及所述第2下游部,所述进气歧管以外的其他部件在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第1下游部之间和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第2下游部之间中的至少一方经由所述支撑物而固定于所述进气歧管。

Assembly structure for intake manifold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assembly structure for an air intake manifold, which comprises the first downstream part, the second downstream part of the second downstream path, the upper part of the first upstream path and the second upstream path, the connecting parts connecting the first downstream part and the second downstream part, and the plate support. The connecting part is bolted to the lower part of the first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second, and other parts other than the intake manifold are fixed to the intake manifold through at least one of the supporting parts between the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first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seco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进气歧管的组装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进气歧管的组装构造。
技术介绍
日本特开平4-134168的内燃机为所谓的V型的内燃机,在汽缸体的上表面安装有一对汽缸盖。另外,在日本特开平4-134168的内燃机中,一方的汽缸组侧的汽缸盖与另一方的汽缸组侧的汽缸盖用板状的连结部件连结。
技术实现思路
如日本特开平4-134168的内燃机那样,在将构成一方的汽缸组的部件和构成另一方的汽缸组的部件用连结部件连结而加强的情况下,对该连结部件要求相应的刚性。因此,假设在固定连结部件的部件(在日本特开平4-134168的内燃机的情况下为汽缸盖)和/或连结部件的形状和/或尺寸产生制造误差,则难以利用连结部件的变形来吸收该误差。因此,有可能在将连结部件固定时难以进行组装、和/或即使能够组装也容易产生松动(日文:がたつき)等。本专利技术的例示性的方案为用于进气歧管的组装构造,该进气歧管设置在V型的内燃机中的第1汽缸组侧的第1汽缸盖与第2汽缸组侧的第2汽缸盖之间,并构成为将来自外部的进气向所述第1汽缸盖的第1进气道及所述第2汽缸盖的第2进气道供给。所述组装构造包括:第1下游部,所述第1下游部包括与所述第1进气道连通的第1下游通路,所述第1下游部与所述第1汽缸盖连结;第2下游部,所述第2下游部包括与所述第2进气道连通的第2下游通路,所述第2下游部与所述第2汽缸盖连结;上游部,所述上游部包括第1上游通路及第2上游通路,所述上游部与所述第1下游部及所述第2下游部的进气流动方向上游侧连结,所述第1上游通路与所述第1下游通路连通,所述第2上游通路与所述第2下游通路连通;连结部件,所述连结部件将所述第1下游部与所述第2下游部连结;以及板状的支撑物(英文:stay)。所述连结部件用螺栓固定于所述第1下游部及所述第2下游部,所述进气歧管以外的其他部件在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第1下游部之间和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第2下游部之间中的至少一方经由所述支撑物而固定于所述进气歧管。根据上述结构,在用螺栓将连结部件固定于第1下游部和/或第2下游部时,介入于连结部件与第1下游部或连结部件与第2下游部之间的支撑物发生变形等,能够吸收连结部件等的形状和/或尺寸的误差。即,支撑物兼有作为垫圈的功能。因此,能够抑制连结部件与各下游部的组装性恶化和/或在组装后产生松动的情形。而且,该支撑物用于将其他部件固定于进气歧管,无需仅为了抑制连结部件的组装性的恶化等而追加新的部件。因此,零件件数的增加和/或组装工时的增加等也被限于最小限度。也可以是,所述支撑物包括第1支撑物和第2支撑物。也可以是,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第1下游部在多个部位固定,也可以是,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第2下游部在多个部位固定。所述第1支撑物也可以介入于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第1下游部的固定部位中的一个部位,并且,所述第2支撑物也可以介入于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第2下游部的固定部位中的一个部位,所述第2支撑物也可以配置于离第1支撑物最远的固定部位。根据上述结构,在尺寸误差容易变大的远离的2个部位,能够利用支撑物吸收尺寸误差。因此,与在接近的2个部位吸收尺寸误差相比,能够更适当地抑制组装性的恶化和/或组装后的松动等。所述第1下游部及所述第2下游部的材质也可以是刚性比所述上游部的材质的刚性高的材质,并且,所述连结部件的材质也可以与所述第1下游部的材质及所述第2下游部的材质相同。在上述结构中,第1下游部及第2下游部的刚性较高,此外,且连结部件的刚性也与第1下游部及第2下游部同样地变高。因此,无法期待利用各下游部或连结部件的变形来吸收形状和/或尺寸的制造误差。在这样的结构中,使支撑物介入并利用该支撑物的变形来吸收形状和/或尺寸的制造误差这点是极其优选的。所述其他部件也可以是将蒸发了的燃料导向所述内燃机的进气系统的清除配管。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支撑物介入于连结部件与第1下游部或连结部件与第2下游部之间,所以支撑物和/或其他部件相对于进气歧管牢固地固定。优选的是,对作为容易产生振动和/或挠曲的长条部件的清除配管采用这样的牢固的固定构造。所述进气流动方向上游侧也可以为所述进气歧管(30)的厚度方向一侧。附图说明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要素,并且附图中:图1是内燃机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进气歧管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第1下游部、第2下游部及连结部件的俯视图。图4是图3中的IV-IV线剖视图。图5是图3中的V-V线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进气歧管30的组装构造的实施方式。首先,对搭载有进气歧管30的内燃机1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内燃机10的汽缸体11设置有6个汽缸12(在图1中仅图示2个)。6个汽缸12中的3个汽缸12并排设置在比曲轴20的旋转中心C靠一侧(在图1中为左侧)的位置,并构成第1汽缸组侧的汽缸12L。另外,其他3个汽缸12并排设置在比曲轴20的旋转中心C靠另一侧(在图1中为右侧)的位置,并构成第2汽缸组侧的汽缸12R。第1汽缸组侧的汽缸12L及第2汽缸组侧的汽缸12R以越朝向曲轴20侧则越互相接近的方式倾斜。即,内燃机10为具有V型的汽缸排列的6汽缸的内燃机。在第1汽缸组侧的汽缸12L的内部,配置有能够在该汽缸12L内进行往复动作的活塞13L。活塞13L经由连杆14L与曲轴20的曲柄销20a连结。同样地,在第2汽缸组侧的汽缸12R的内部,配置有能够在该汽缸12R内进行往复动作的活塞13R。活塞13R经由连杆14R与曲轴20的曲柄销20a连结。通过这些第1汽缸组侧的活塞13L及第2汽缸组侧的活塞13R进行往复动作,从而曲轴20以旋转中心C为中心旋转。在汽缸体11的上部,以与第1汽缸组侧的汽缸12L互相面对的方式安装有第1汽缸盖15L。在第1汽缸盖15L,设置有用于向第1汽缸组侧的各汽缸12L供给进气的进气道16L。进气道16L与第1汽缸组侧的各汽缸12L对应地设置有3个。另外,在第1汽缸盖15L,设置有用于对进气道16L的汽缸12L侧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的进气门17L。在第1汽缸盖15L,设置有用于将来自第1汽缸组侧的各汽缸12L的排气排出的排气道18L。排气道18L与第1汽缸组侧的各汽缸12L对应地设置有3个。另外,在第1汽缸盖15L,设置有用于对排气道18L的汽缸12L侧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的排气门19L。在汽缸体11的上部,以与第2汽缸组侧的汽缸12R互相面对的方式安装有第2汽缸盖15R。在第2汽缸盖15R,设置有用于向第2汽缸组侧的各汽缸12R供给进气的进气道16R。进气道16R与第2汽缸组侧的各汽缸12R对应地设置有3个。另外,在第2汽缸盖15R,设置有用于对进气道16R的汽缸12R侧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的进气门17R。在第2汽缸盖15R,设置有用于将来自第2汽缸组侧的各汽缸12R的排气排出的排气道18R。排气道18R与第2汽缸组侧的各汽缸12R对应地设置有3个。另外,在第2汽缸盖15R,设置有用于对排出道18R的汽缸12R侧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的排气门19R。在内燃机10中的第1汽缸盖15L与第2汽缸盖15R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来自车辆外部的进气(外部气体)导向第1汽缸盖15L的进气道16L和/或第2汽缸盖15R的进气道16R的进气歧管30。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进气歧管的组装构造,所述进气歧管设置在V型的内燃机中的第1汽缸组侧的第1汽缸盖与第2汽缸组侧的第2汽缸盖之间,并构成为将来自外部的进气向所述第1汽缸盖的第1进气道及所述第2汽缸盖的第2进气道供给,所述组装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第1下游部,该第1下游部包括与所述第1进气道连通的第1下游通路,所述第1下游部与所述第1汽缸盖连结;第2下游部,该第2下游部包括与所述第2进气道连通的第2下游通路,所述第2下游部与所述第2汽缸盖连结;上游部,该上游部包括第1上游通路及第2上游通路,所述上游部与所述第1下游部及所述第2下游部的进气流动方向上游侧连结,所述第1上游通路与所述第1下游通路连通,所述第2上游通路与所述第2下游通路连通;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将所述第1下游部与所述第2下游部连结;以及板状的支撑物,其中,所述连结部件用螺栓固定于所述第1下游部及所述第2下游部,所述进气歧管以外的其他部件在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第1下游部之间和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第2下游部之间中的至少一方经由所述支撑物而固定于所述进气歧管。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0.27 JP 2017-2082971.一种用于进气歧管的组装构造,所述进气歧管设置在V型的内燃机中的第1汽缸组侧的第1汽缸盖与第2汽缸组侧的第2汽缸盖之间,并构成为将来自外部的进气向所述第1汽缸盖的第1进气道及所述第2汽缸盖的第2进气道供给,所述组装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第1下游部,该第1下游部包括与所述第1进气道连通的第1下游通路,所述第1下游部与所述第1汽缸盖连结;第2下游部,该第2下游部包括与所述第2进气道连通的第2下游通路,所述第2下游部与所述第2汽缸盖连结;上游部,该上游部包括第1上游通路及第2上游通路,所述上游部与所述第1下游部及所述第2下游部的进气流动方向上游侧连结,所述第1上游通路与所述第1下游通路连通,所述第2上游通路与所述第2下游通路连通;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将所述第1下游部与所述第2下游部连结;以及板状的支撑物,其中,所述连结部件用螺栓固定于所述第1下游部及所述第2下游部,所述进气歧管以外的其他部件在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第1下游部之间和所述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渡濑明松井裕树天本有希中园隆明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