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发动机中冷器及具有其的发动机进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758985 阅读:2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5 09: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中冷器及具有其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具有:中冷器壳体;第一热交换管组和第二热交换管组,设置在中冷器壳体内部,第一热交换管组和第二热交换管组之间热隔绝;还具有第一中冷器空气腔、第二中冷器空气腔、第三中冷器空气腔和第四中冷器空气腔,以及第一中冷器管接头、第二中冷器管接头、第三中冷器管接头、第四中冷器管接头,适用于采用两级增压,或者复合双增压技术,当空滤后和节气门前存在两个压气机时,设计上只需要采用一个中冷器总成,就可以实现同样功能,外接管路简单,布置可行性好。

Automobile engine intercooler and engine air intake system having the sam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automobile engine with intercooler and engine intake system, which has a cooler in the shell; the first heat exchange tube group and the second heat exchange tube group, arranged inside the cooler shell, the first heat exchange tube heat exchange tube between the group and the second group also has a first thermal insulation; in the cold air chamber, the second cooler air cavity, the third and the fourth cooler air cavity and the first cavity air cooler, intercooler pipe joint, the second cooling pipe joint, third cooler pipe joints, fourth cooler pipe joints, applies to the use of two stage turbocharging, or composite twin turbo technology, is filtered and the door there are two solar term compressor design, only need to use a cooler assembly, you can achieve the same function, the external piping layout is simple, feasi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发动机中冷器及具有其的发动机进气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中冷器及具有其的发动机进气系统。
技术介绍
汽车发动机采用涡轮增压技术,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应用,表明这是一种高效、节能且有益于机动车环保的一条技术路径。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汽车发动机的升功率、以及提升燃油经济性,现阶段发动机的研发更倾向于采用小排量化的增压机型。但是,整车的发展趋势是大空间、低油耗、排放要求不断加严,且在市场方面上消费者还对汽车动力性有较高的需求。在这个大环境前提下,采用小排量化的增压发动机将是一条重要的技术路径。在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开发高性能小排量化的增压发动机,意味着进一步压榨发动机的升功率,且在排放要求进一步降低污染物的情况下,需要发动机具有更高的进气充量。从现有的技术路径来看,提高进气充量则需要加大增压器的流量和压比,传统的增压方案一般为采用更大流量的涡轮增压器,或采用更大流量的机械增压器,或采用机械增压与涡轮增压共同作用、以及双涡轮增压器的串联/复合增压系统等方案。然而这些方案一方面存在无法突破的技术瓶颈,另一方面,由于整合起来的系统结构复杂,不易在车辆上实现布置,更难以实现平台化和通用化。目前业界提出了应用轻度混合动力技术的电动增压+涡轮增压串联/复合增压方案,利用车辆行驶减速和制动工况的能量回收为增压器电机提供能量。电动增压器无需在全部工况下介入运行,其主要运行在车辆起步、加速的前几十秒或延长到几分钟时间。具有这种技术的发动机可搭载更高空气充量的涡轮增压器,而无需担心大惯量转子带来的过度迟滞效应,电动增压器的驱动电机可以在不到200ms的时间内将转子转速从怠速加速到全功率状态,此时发动机将立即响应油门加大开度对动力性输出的需求。采用涡轮机与电动机串联或串联/复合增压的方案,由于进气系统具有了更高的增压压比,因而系统在被充入大量的空气的同时,被压缩的空气具有更高的温度。较高的进气温度会带来发动机填充效率低、燃烧不充分以及爆震等不利倾向,故必须关注进气温度问题。由于涡轮机与电动机所构成串联/复合增压系统存在这两个独立的压气源,因此需要考虑进气系统中冷的形式。其中,电动增压器承受高温热浸的能力差,如果将电动增压器直接布置在涡轮增压压气机的下游,则会由于高温长时间的热浸,大大降低电动增压器的寿命,甚至发生严重故障。因此必须考虑在涡轮压气机和电动压气机之间设置中冷器;而空气经过电动压气机进一步压缩后,温度仍会升高到一定水平,进气温度的升高对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产生很大不利影响。为抑制最终的发动机进气温度,还需要在电动压气机和节气门之间设置第二个中冷器;在起动/巡航/倒拖等工况下,电动增压器不介入工作,需要被切除到进气系统以外,还需要设置专门的进气旁通阀来控制电动增压器是否接入进气增压的路径。传统的涡轮增压发动机一般都采用在压气机后和节气门之前的引气管路上设置一个中冷器来降低发动机进气温度,如果是两级增压,则需要采用两个单独的中冷器,这种结构会导致发动机进气系统结构庞大复杂,管路和机构臃肿,且进气压损非常大,系统将消耗大量的能量用于克服压力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采用两级增压,或者复合双增压技术,当空滤后和节气门前存在两个压气机时,设计上只需要采用一个中冷器总成,就可以实现同样功能,外接管路简单,布置可行性好的汽车发动机中冷器及具有其的发动机进气系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发动机中冷器,具有:中冷器壳体;第一热交换管组和第二热交换管组,设置在所述中冷器壳体内部,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组和第二热交换管组之间热隔绝;第一中冷器空气腔和第四中冷器空气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第一热交换管组两侧;第二中冷器空气腔和第三中冷器空气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第二热交换管组两侧;第一中冷器管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一中冷器空气腔上;第二中冷器管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二中冷器空气腔上;第三中冷器管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三中冷器空气腔上;第四中冷器管接头,设置在所述第四中冷器空气腔上;所述第一中冷器空气腔和第二中冷器空气腔之间热隔绝;所述第三中冷器空气腔和第四中冷器空气腔之间设有空气旁通阀。所述第一中冷器空气腔和第二中冷器空气腔之间通过绝热板热隔绝。所述第四中冷器管接头上设有密封堵头,或者取消设置第四管接头。一种具有上述的汽车发动机中冷器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电子增压器与涡轮增压器呈串联增压特征的,具有:空滤、增压器涡轮机、增压器压气机、电子增压器电机及电控单元、压气机叶轮、进气歧管总成、发动机本体、排气歧管、排气管;所述空滤通过引气管与所述增压器压气机连接,所述增压器压气机通过引气管与所述第二中冷器管接头连接;电子增压器电机与所述压气机叶轮连接,所述压气机叶轮设置在连接所述第三中冷器管接头和所述第四中冷器管接头的引气管上;发动机本体的进气歧管总成通过引气管与所述第一中冷器管接头连接;发动机本体的排气歧管通过引气管与排气管连接,所述增压器涡轮机设置在所述排气管上。所述进气歧管总成上设有节气门。一种具有上述的汽车发动机中冷器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电子增压器与涡轮增压器呈并联复合增压特征的,具有:空滤、增压器涡轮机、增压器压气机、电子增压器电机及电控单元、压气机叶轮、进气歧管总成、发动机本体、排气歧管、排气管;所述空滤通过引气管与所述增压器压气机连接,所述增压器压气机通过引气管与所述第二中冷器管接头连接;所述空滤还通过引气管与所述电子增压器连接,所述电子增压器通过引气管与所述第一中冷器管接头连接;发动机本体的进气歧管总成通过引气管与所述第三中冷器管接头连接;所述第四中冷器管接头封闭;发动机本体的排气歧管通过引气管与排气管连接,所述增压器涡轮机设置在所述排气管上。所述进气歧管总成上设有节气门。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当空滤后和节气门前存在两个压气机时,设计上只需要采用一个中冷器总成,就可以实现同样功能,外接管路简单,布置可行性好,同时,中冷的两个通道为独立工作,在经过设计匹配后,与简化后的外接管路共同作用,能够使进气系统总体上降低压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汽车发动机中冷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具有图1的汽车发动机中冷器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另一种具有图1的汽车发动机中冷器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第一中冷器管接头,2、第一中冷器空气腔,3、绝热板,4、第二中冷器管接头,5、第二中冷器空气腔,6、第三中冷器空气腔,7、第三中冷器管接头,8、空气旁通阀,9、第四中冷器管接头,10、第四中冷器空气腔,11、第一热交换管组,12、第二热交换管组,13、热交换媒介,20、空滤,21,引气管,22、进气歧管总成,23、节气门,24、电子增压器电机及电控单元,25、压气机叶轮,26、集成式双通道中冷器,27、发动机本体,28、排气歧管,29、排气管,30、增压器涡轮机,31、增压器压气机,32、密封堵头。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实施例一参见图1,一种汽车发动机中冷器,具有:中冷器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汽车发动机中冷器及具有其的发动机进气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发动机中冷器,其特征在于,具有:中冷器壳体;第一热交换管组和第二热交换管组,设置在所述中冷器壳体内部,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组和第二热交换管组之间热隔绝;第一中冷器空气腔和第四中冷器空气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第一热交换管组两侧;第二中冷器空气腔和第三中冷器空气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第二热交换管组两侧;第一中冷器管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一中冷器空气腔上;第二中冷器管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二中冷器空气腔上;第三中冷器管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三中冷器空气腔上;第四中冷器管接头,设置在所述第四中冷器空气腔上;所述第一中冷器空气腔和第二中冷器空气腔之间热隔绝;所述第三中冷器空气腔和第四中冷器空气腔之间设有空气旁通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发动机中冷器,其特征在于,具有:中冷器壳体;第一热交换管组和第二热交换管组,设置在所述中冷器壳体内部,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组和第二热交换管组之间热隔绝;第一中冷器空气腔和第四中冷器空气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第一热交换管组两侧;第二中冷器空气腔和第三中冷器空气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第二热交换管组两侧;第一中冷器管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一中冷器空气腔上;第二中冷器管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二中冷器空气腔上;第三中冷器管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三中冷器空气腔上;第四中冷器管接头,设置在所述第四中冷器空气腔上;所述第一中冷器空气腔和第二中冷器空气腔之间热隔绝;所述第三中冷器空气腔和第四中冷器空气腔之间设有空气旁通阀。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冷器空气腔和第二中冷器空气腔之间通过绝热板热隔绝。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发动机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中冷器管接头上设有密封堵头,或者取消设置第四管接头。4.一种具有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汽车发动机中冷器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空滤、增压器涡轮机、增压器压气机、电子增压器电机及电控单元、压气机叶轮、进气歧管总成、发动机本体、排气歧管、排气管;所述空滤通过引气管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凯绅王孟轲刘磊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