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及其中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66792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2 15: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及其中冷器,中冷器安装在进气歧管腔体内,包括芯体、安装板、U形挡板、L形侧板组件、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芯体包括相邻布置的冷却液通道和充满待冷却气体的气道,所述冷却液通道的进口通过进液管与介质源连通,其出口通过出液管与回收装置连通。其能够避免中冷器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漏水问题,以及提高中冷器的冷却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及其中冷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的中冷器。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中冷器的发动机。
技术介绍
当空气受到压缩时,随着空气的密度增加,它的温度也会上升,从而影响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充气效率,就要降低进气温度,有数据表明,在相同的空燃比条件下,增压空气的温度每下降10℃,发动机功率就能提高3%~5%。另外,如果未经冷却的增压空气进入燃烧室,除了会影响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外,还很容易导致发动机燃烧温度过高,造成爆燃等非正常燃烧,而且还会增加发动机废气中Nox的含量,加重排放污染。因此,需要在进入汽缸燃烧室之前通过散热器对高温空气进行冷却,这个设置在发动机和涡轮增压器之间的散热器,又称作中间冷却器,简称中冷器。中冷器是发动机增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冷器一般安装在增压器与进气歧管之间,用于降低发动机的进气温度,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且可避免发动机爆震。中冷器按冷却介质的不同,可分为水冷式中冷器和空冷式中冷器。空冷式中冷器利用外部空气来冷却增压后空气,而水冷式中冷器是利用液体来冷却增压后空气的,相比较空冷式中冷器而言,水冷式中冷器因其具有体积小,易于布置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高性能发动机上。现有水冷式中冷器,包括进液管、出液管、进气口、出气口,在发动机工作时,经过增压器增压后的高温气体通过中冷器进气口,来自水泵较冷的液体通过中冷器进液管进入到中冷器,经过中冷器每层的液体通道进行循环,由中冷器出液管流出,而进入到中冷器的高温气体通过中冷器进气口进入到中冷器气道,通过液体循环带走过多热量,温度较低的空气通过中冷器出气口流出,然后进入到缸内燃烧。上述水冷式中冷器,在安装板安装面与第一芯片之间设置了一层顶芯片,尽管U形挡板、L形侧板组件与安装板包围着芯体周边,但是U形挡板和L形侧板组件并未与安装板贴合,中冷器强度不足,发动机运转时,经过涡轮增压器增压后的高温气体通过中冷器进气侧进入中冷器,而来自水泵温度较低的冷却液通过中冷器进水管进入中冷器时,进液口附近的芯片由于受到高温气体与低温冷却液的冷热冲击,使芯片产生热疲劳,容易破裂,导致中冷器漏水,泄露的冷却液会进入缸内,使得发动机损坏。而且上述水冷式中冷器冷仅通过芯片上下相贴合形成冷却液通道,冷却效率低,无法满足中冷器的性能要求。因此,如何避免中冷器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漏水问题,以及提高中冷器的冷却性能,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的中冷器,可避免中冷器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漏水现象,以及提高中冷器的冷却性能。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含上述中冷器的发动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的中冷器,安装在进气歧管腔体内,包括芯体、安装板、U形挡板、L形侧板组件、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芯体包括相邻布置的冷却液通道和充满待冷却气体的气道,所述冷却液通道的进口通过进液管与介质源连通,其出口通过出液管与回收装置连通;所述冷却液通道包括第一冷却液通道和第二冷却液通道,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由所述安装板和与安装板相邻的第一芯片围成,所述安装板的安装面和所述与安装板相邻的第一芯片的凹面分别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的两侧内壁;所述第二冷却液通道由与安装板非相邻的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围成,所述与安装板非相邻的第一芯片的凹面和所述第二芯片的凹面分别形成所述第二冷却液通道的两侧内壁。优选地,所述第一芯片具有朝向安装板的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芯片具有朝向所述与安装板非相邻的第一芯片的第三凸起部和第四凸起部;与安装板相邻的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均与所述安装板的安装面相贴合;所述与安装板相邻的第二凸起部和安装板的安装面将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与外界隔离、并且,与安装板相邻的第一凸起部和安装板的安装面将第一冷却液通道分隔为呈U字型连通的第一进液通道和第一回液通道;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的进口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液通道的始端,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的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回液通道的末端;与安装板非相邻的第一凸起部与第三凸起部的相对表面相贴合,与安装板非相邻的第二凸起部和第四凸起部的相对表面相贴合;所述与安装板非相邻的第二凸起部和第四凸起部将所述第二冷却液通道与外界隔离,所述与安装板非相邻的第一凸起部和第三凸起部将所述第二冷却液通道分隔为呈U字型连通的第二进液通道和第二回液通道;所述第二冷却液通道的进口设置于所述第二进液通道的始端,其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回液通道末端。优选地,所述第一凸起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芯片的轴向中部,所述第二凸起部连续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芯片的周圈;所述第三凸起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芯片的轴向中部,所述第四凸起部连续地设置于所述第二芯片的周圈。优选地,所述气道位于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和第二冷却液通道之间,通过波浪形散热带与第一冷却液通道和第二冷却液通道的外壁钎焊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为一个;所述第二冷却液通道和所述气道均为多个,且各所述第二冷却液通道与各所述气道相间布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和第二冷却液通道均与所述气道平行设置,且靠近所述芯体的顶部和底部的通道为冷却液通道。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内设置有第一内翅片,所述第一内翅片的高度为1mm;所述第二冷却液通道内设置有第二内翅片,所述第二内翅片的高度为2mm;所述第一内翅片和第二内翅片为呈U形的一体式结构。优选地,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开设于所述安装板;所述U形挡板设置于所述芯体的第一侧面,所述U形挡板靠近安装板端有三个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的宽度不小于2mm,所述第一翻边与安装板的安装面钎焊连接;所述L形侧板组件设置于所述芯体的底端面和第二侧面,所述L形侧板组件包括L形板和L形支架,所述L形板靠近安装板的安装面端有第二翻边,第二翻边的宽度不小于2mm。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进气歧管和中冷器,所述中冷器为如上所述的中冷器,所述中冷器安装于所述进气歧管腔体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的中冷器,安装在进气歧管腔体内,包括芯体、安装板、U形挡板、L形侧板组件、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芯体包括相邻布置的冷却液通道和充满待冷却气体的气道,所述冷却液通道的进口通过进液管与介质源连通,其出口通过出液管与回收装置连通。其能够避免中冷器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漏水问题,以及提高中冷器的冷却性能。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中冷器,第一冷却液通道内设置有第一内翅片,所述第一内翅片的高度为1mm;所述第二冷却液通道内设置有第二内翅片,所述第二内翅片的高度为2mm;所述第一内翅片和第二内翅片均呈U形的一体式结构。这样,通过在第一冷却液通道和第二冷却液通道中分别设置第一内翅片和第二内翅片,增加了冷却液通道的散热面积,从而提高了中冷器的冷却性能。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中冷器,第一冷却液通道取消了第一芯片与安装板安装面之间的底芯片,通过第一芯片的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与安装板安装面直接贴合,这样,既降低了第一冷却液通道的高度,又增大了芯片进口和出口处与安装板安装面的焊接面积,提高了焊接强度,从而保证了中冷器的强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发动机及其中冷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的中冷器,安装在进气歧管(102)腔体内,其特征在于,包括芯体(1)、安装板(2)、U形挡板(3)、L形侧板组件(4)、进液管(5)和出液管(6);所述芯体(1)包括相邻布置的冷却液通道和充满待冷却气体的气道(83),所述冷却液通道的进口通过进液管(5)与介质源连通,其出口通过出液管(6)与回收装置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的中冷器,安装在进气歧管(102)腔体内,其特征在于,包括芯体(1)、安装板(2)、U形挡板(3)、L形侧板组件(4)、进液管(5)和出液管(6);所述芯体(1)包括相邻布置的冷却液通道和充满待冷却气体的气道(83),所述冷却液通道的进口通过进液管(5)与介质源连通,其出口通过出液管(6)与回收装置连通;所述冷却液通道包括第一冷却液通道(81)和第二冷却液通道(82),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81)由所述安装板(2)和与安装板相邻的第一芯片(111)围成,所述安装板(2)的安装面和所述与安装板相邻的第一芯片(111)的凹面分别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81)的两侧内壁;所述第二冷却液通道(82)由与安装板非相邻的第一芯片(111)和第二芯片(112)围成,所述与安装板非相邻的第一芯片的凹面和所述第二芯片的凹面分别形成所述第二冷却液通道(82)的两侧内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片(111)具有朝向安装板(2)的第一凸起部(91)和第二凸起部(92),所述第二芯片(112)具有朝向所述与安装板非相邻的第一芯片(111)的第三凸起部(911)和第四凸起部(921);与安装板相邻的第一凸起部(91)、第二凸起部(92)均与所述安装板(2)的安装面相贴合;所述与安装板相邻的第二凸起部(92)和安装板(2)的安装面将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81)与外界隔离、并且,与安装板相邻的第一凸起部(91)和安装板(2)的安装面将第一冷却液通道(81)分隔为呈U字型连通的第一进液通道和第一回液通道;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81)的进口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液通道的始端,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81)的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回液通道的末端;与安装板非相邻的第一凸起部(91)与第三凸起部(911)的相对表面相贴合,与安装板非相邻的第二凸起部(92)和第四凸起部(921)的相对表面相贴合;所述与安装板非相邻的第二凸起部(92)和第四凸起部(921)将所述第二冷却液通道(82)与外界隔离,所述与安装板非相邻的第一凸起部(91)和第三凸起部(911)将所述第二冷却液通道分隔为呈U字型连通的第二进液通道和第二回液通道;所述第二冷却液通道的进口设置于所述第二进液通道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房程程靳素华杨林强张应兵张建操张亚洲陈亮刘彤苏晓芳李宁谢有路董先瑜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