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冷器聚风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24011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27 02: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冷器聚风板,包括:本体,为带有通风口的框架,框架的四周向朝向进气格栅的方向延伸;本体包括左侧边和右侧边,左侧边的边缘断面和右侧边的边缘断面均为“凸”形;左密封条,边缘断面为“凹”形;右密封条,边缘断面为“凹”形。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通过设置本体通风口的四周向侧前方延伸,一方面增加了中冷器进风面积,另外向前方延伸减小了通风口与进气格栅间隙,并在中冷器聚风板通风口左侧边缘包覆TPE左密封条及右侧边缘包覆TPE右密封条,与进气格栅紧密贴合,减少了冷风向四周逸出,增加了中冷器的进风面积,提升了中冷器的冷却效果,同时又改善了整车前部气体流场,降低了整车风阻系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冷却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中冷器聚风板。
技术介绍
目前很多车型中,中冷器与散热器并排布置在前端模块上,冷风吹过进气格栅后进入中冷器以带走中冷器内高温气体的热量,从而对高温气体进行降温。但进气格栅根据造型需要,往往使得中冷器进风面积不足,且中冷器与前部格栅之间间隙较大,冷风通过进气格栅吹到中冷器表面后一部分冷风容易向四周分散流动,不能有效通过中冷器芯体,导致中冷器散热量不足引起整车发动机进气温度高;另外,四散逃逸的冷空气还会增加整车的风阻系数。因此,如何确保在现有的进气格栅造型下增加中冷器进风量,并且又能降低整车风阻系数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冷器聚风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高中冷器的进风量,降低整车风阻系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中冷器聚风板,其中,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为带有通风口的框架,所述框架的四周向朝向进气格栅的方向延伸;所述本体包括左侧边和右侧边,所述左侧边的边缘断面和所述右侧边的边缘断面均为“凸”形;左密封条,固定在所述本体的左侧边缘,所述左密封条的边缘断面为“凹”形,所述左密封条通过“凹”形边缘与所述左侧边的“凸”形边缘配合;右密封条,固定在所述本体的右侧边缘,所述右密封条的边缘断面为“凹”形,所述右密封条通过“凹”形边缘与所述右侧边的“凸”形边缘配合。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左侧边的边缘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孔,所述左密封条的胶料注入所述第一定位孔中,以将所述左密封条与所述本体固定成型。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定位孔为圆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数量是七个,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孔径为1.5mm。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右侧边的边缘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孔,所述右密封条的胶料注入所述第二定位孔中,以将所述右密封条与所述本体固定成型。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定位孔为圆孔,所述第二定位孔的数量是九个,且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孔径为1.5mm。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本体的顶部设置有固定孔,所述本体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块,所述本体通过所述固定孔和所述限位块与中冷器固定。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固定孔为腰形孔,所述固定孔的数量是两个,且两个所述固定孔之间的距离为100mm。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限位块整体为四棱台状,用于与中冷器上的安装槽配合限位,所述限位块包括前端面、后端面、左端面和右端面,所述前端面和所述后端面均为斜面,所述左端面和所述右端面为相互平行的平面,所述限位块的横断面为上宽下窄。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本体为PP材料加30%的滑石粉一体注塑成型。如上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左密封条和所述右密封条的材质均为TPE。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通过设置本体通风口的四周向侧前方延伸,一方面增加了中冷器进风面积,另外向前方延伸减小了通风口与进气格栅间隙,并在中冷器聚风板通风口左侧边缘包覆TPE左密封条及右侧边缘包覆TPE右密封条,与进气格栅紧密贴合,减少了冷风向四周逸出,增加了中冷器的进风面积,提升了中冷器的冷却效果,同时又改善了整车前部气体流场,降低了整车风阻系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隐去了左密封条的侧视图;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4中的A-A向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的侧视图;图7为图6中的B-B向剖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的正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与中冷器装配后的状态示意图;图10为图9中C-C向剖视图;图11为图9中D-D向剖视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与中冷器及进气格栅装配后的一个角度的状态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与中冷器及进气格栅装配后的另一个角度的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本体11-左侧边111-较厚部分112-较薄部分12-右侧边13-第一定位孔15-固定孔16-限位块17-通风口161-前端面162-后端面2-左密封条3-右密封条4-中冷器5-螺栓6-进气格栅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冷器聚风板,包括本体1、左密封条2和右密封条3。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隐去了左密封条的侧视图,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4中的A-A向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的侧视图,图7为图6中的B-B向剖视图。参照图1至图7,本体1为带有通风口17的框架,所述框架的四周向朝向进气格栅的方向延伸;所述本体1包括左侧边11和右侧边12,所述左侧边11的边缘断面和所述右侧边12的边缘断面均为“凸”形。左密封条2固定在所述本体1的左侧边11缘,所述左密封条2的边缘断面为“凹”形,所述左密封条2通过“凹”形边缘与所述左侧边11的“凸”形边缘配合。右密封条3固定在所述本体1的右侧边12缘,所述右密封条3的边缘断面为“凹”形,所述右密封条3通过“凹”形边缘与所述右侧边12的“凸”形边缘配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本体1朝向进气格栅的通风口17的四周向前延伸设计,减小了中冷器聚风板与进气格栅之间的间隙,其中可设置左侧边11向侧前方延伸,以增加中冷器的进风面积。左侧边11的边缘断面为“凸”形,即沿本体1的左边缘内侧与外侧分别向板厚度方向洗薄0.7mm,形成较厚部分111和较薄部分112。优选的是,左侧边11的边缘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孔13,形成在较薄部分112上。所述左密封条2的胶料注入所述第一定位孔13中,以将所述左密封条2与所述本体1固定成型。该第一定位孔13可以是圆孔,所述第一定位孔13的数量是七个,且所述第一定位孔13的孔径为1.5mm。右侧边12的边缘断面也为“凸”形,其结构与左侧边11的边缘断面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优选的是,右侧边12的边缘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孔,所述右密封条3的胶料注入所述第二定位孔中,以将所述右密封条3与所述本体1固定成型。该第二定位孔可以是圆孔,所述第二定位孔的数量是九个,且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孔径为1.5mm。优选的是,本体1为PP材料加30%的滑石粉一体注塑成型,在保证强度的同时能够实现减重的效果。左密封条2和所述右密封条3的材质均为TPE,其密封性好,通用性强。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聚风板的正视图,参照图8,进一步地,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固定孔15,所述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块16,所述本体1通过所述固定孔15和所述限位块16与中冷器4固定。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本体1的顶部设计了两个宽度为7mm、长度为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中冷器聚风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冷器聚风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为带有通风口的框架,所述框架的四周向朝向进气格栅的方向延伸;所述本体包括左侧边和右侧边,所述左侧边的边缘断面和所述右侧边的边缘断面均为“凸”形;左密封条,固定在所述本体的左侧边缘,所述左密封条的边缘断面为“凹”形,所述左密封条通过“凹”形边缘与所述左侧边的“凸”形边缘配合;右密封条,固定在所述本体的右侧边缘,所述右密封条的边缘断面为“凹”形,所述右密封条通过“凹”形边缘与所述右侧边的“凸”形边缘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冷器聚风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为带有通风口的框架,所述框架的四周向朝向进气格栅的方向延伸;所述本体包括左侧边和右侧边,所述左侧边的边缘断面和所述右侧边的边缘断面均为“凸”形;左密封条,固定在所述本体的左侧边缘,所述左密封条的边缘断面为“凹”形,所述左密封条通过“凹”形边缘与所述左侧边的“凸”形边缘配合;右密封条,固定在所述本体的右侧边缘,所述右密封条的边缘断面为“凹”形,所述右密封条通过“凹”形边缘与所述右侧边的“凸”形边缘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边的边缘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孔,所述左密封条的胶料注入所述第一定位孔中,以将所述左密封条与所述本体固定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孔为圆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数量是七个,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孔径为1.5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聚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边的边缘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孔,所述右密封条的胶料注入所述第二定位孔中,以将所述右密封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德银边艳明麻金贺何延刚吴孟兵朱帅张鹤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