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冷器安装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64475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2 1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冷器安装结构及车辆,该安装结构包括分别位于中冷器左右两侧的第一安装结构及第二安装结构,中冷器通过第一安装结构及第二安装结构安装于车架的左侧或右侧,第一安装结构包括与中冷器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支架,以及一端与第一连接支架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车架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安装支架,第二安装结构包括与中冷器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支架,以及一端与第二连接支架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车架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安装支架,其中,第一安装支架与第一连接支架的连接位置和/或第二安装支架与第二连接支架的连接位置位于中冷器沿厚度方向的外侧。该中冷器安装结构解决了现有车辆上的中冷器安装拆卸困难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的零部件的安装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冷器的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中冷器通常见于安装了涡轮增压的车上,其作用是提高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换气效率。当空气进入涡轮增压后其温度会大幅升高,密度也相应变小,中冷器则起到冷却空气的作用,高温空气经过中冷器的冷却,再进入发动机中。如果缺少中冷器而让增压后的高温空气直接进入发动机,则会因空气温度过高导致发动机爆震甚至损伤熄火的现象。目前,由于发动机后置客车空间紧凑造成中冷器安装比较困难,由于中冷器正面迎风面积设计是基于整车后置发动机舱进行确定,因此客车后置发动机舱空间紧凑时,需要减少中冷器的正面迎风面积才能保证后期中冷器的安装及拆卸方便。但减少中冷器正面迎风面积会降低中冷器的散热性能,从而造成高温空气温降不够,导致发动机进气温度过高,发动机充量系数降低,某些工况发动机气缸中燃烧恶劣,降低发动机动力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的发动机后置式客车空间紧凑导致中冷器安装拆卸不方便,进而提供一种安装拆卸方便的中冷器悬置安装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中冷器安装结构,包括分别位于中冷器左右两侧的第一安装结构及第二安装结构,所述中冷器通过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及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安装于车架上,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包括与所述中冷器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支架,以及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架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包括与所述中冷器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支架,以及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架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安装支架,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连接位置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中冷器沿厚度方向的外侧。上述中冷器安装结构中,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通过螺纹紧固件进行可拆卸连接。上述中冷器安装结构中,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连接面之间设有弹性垫。上述中冷器安装结构中,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相对所述第一安装支架接近所述车架后侧设置。上述中冷器安装结构中,所述中冷器位于所述车架的左侧,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螺纹连接于所述车架的朝向后侧的支架面上,所述第二安装支架螺纹连接于所述车架朝向左侧的支架面上。本技术同时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位于车架左侧或右侧的两个纵向支架,中冷器通过上述中冷器安装结构悬置地安装于两个所述纵向支架之间。其中,两个所述纵向支架位于车架的后侧。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的中冷器悬置安装结构,将传统的中冷器悬置安装结构进行优化,将第一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连接位置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连接位置设置在所述中冷器沿厚度方向的外侧。该安装结构充分利用了现有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增加了中冷器本体的正面迎风面积,提高了中冷器散热性能,进一步降低了发动机进气温度,该中冷器安装结构更有利于后期维修拆卸方便,提高了后期维护效率。适用于所有中冷器独立安装的车辆。【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中冷器悬置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图3是安装中冷器的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中冷器,2-第一连接支架,3-第一安装支架,4-第二安装支架,5-弹性垫,6-第二连接支架,10-纵向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了描述方便,本技术中的车架的前后方向是指车辆行驶时的前后方向,车架的左右方向是对应于前后方向来说的左右方向。本技术的中冷器悬置安装结构,包括分别位于中冷器I左右两侧的第一安装结构及第二安装结构,所述中冷器I通过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及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安装于车架的左侧或右侧,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包括互相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支架2及第一安装支架3,其中,第一连接支架2的另一端与所述中冷器I可拆卸连接,第一安装支架3的另一端与所述车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包括互相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支架6及第二安装支架4,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支架6的另一端与所述中冷器I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4的另一端与所述车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支架3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2的连接位置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支架4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6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中冷器I沿厚度方向的外侧。所述中冷器I的厚度方向是指车架的宽度方向,对于上述中冷器安装结构位于车架左侧的情况,所述外侧是对于车架来讲的左侧,对于上述中冷器安装结构位于车架右侧的情况,所述外侧是对于车架来讲的右侧。上述安装结构可以防止第一安装结构与第二安装结构均位于中冷器I的左右两侧导致上述安装结构与车架之间的空间狭小导致拆卸困难的问题。具体地,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安装支架3与所述连接支架2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中冷器I沿厚度方向的外侧。具体地,所述第一安装支架3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2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4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6通过螺纹紧固件进行可拆卸连接。更具体地,所述螺纹紧固件为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3与第一连接支架2或第二安装支架4与第二连接支架6之间的紧固螺栓与紧固螺母。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支架3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2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支架4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6的连接面之间设有弹性垫5。上述弹性垫5可以使中冷器在车辆行驶时具有一定的弹性缓冲。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中冷器I位于所述车架的左侧,所述第二安装支架4相对所述第一安装支架3接近所述车架后侧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支架3螺纹连接于所述车架的朝向后侧的支架面上,所述第二安装支架4螺纹连接于所述车架朝向左侧的支架面上。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上述中冷器安装结构还可以安装于车架的右侧,此时,所述第二安装支架4则螺纹连接于所述车架朝向整车右侧的支架面上。安装或拆卸上述中冷器I时,首先将连接支架2与中冷器I连接;再将第一安装支架3及第四安装支架4安装于车架上,最后将第一安装支架3与第一连接支架2连接,第二安装支架4与第二连接支架6连接;通过将第一连接支架2与第一安装支架3或第二连接支架6与第二安装支架4的连接位置外置于中冷器厚度方向可以使安装与拆卸更加方便,提高了该中冷器的维护效率,避免了通过减少中冷器正面迎风面积使安装拆卸方便导致的发动机温度过高的问题。可见,本技术通过巧妙的布置结构,在没有增加成本的基础上,解决了上述问题。图3为安装有中冷器的车辆(由于整体车架较大,图3只选取中冷器附近的部分车架视图),包括位于车架左侧或右侧的两个纵向支架10,中冷器I通过上述中冷器安装结构悬置地安装于两个所述纵向支架10之间。上述中冷器悬置安装可以尽量避免行驶时中冷器与车体硬性碰撞。具体地,两个所述纵向支架10位于整车的后侧,使上述中冷器安装结构适用于后置式发动机的车辆上。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冷器安装结构,包括分别位于中冷器(1)左右两侧的第一安装结构及第二安装结构,所述中冷器(1)通过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及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安装于车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包括与所述中冷器(1)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支架(2),以及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2)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架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安装支架(3),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包括与所述中冷器(1)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支架(6),以及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6)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架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安装支架(4),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支架(3)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2)的连接位置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支架(4)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6)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中冷器(1)沿厚度方向的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军伦李晶晶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