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9682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8 09: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该车辆前部结构具备开口有外部气体导入管道的前围板、和从车辆上方侧对前围板进行覆盖的前围板通风窗。在前围板通风窗上设置有与车辆的外部连通的通气孔。前围板通风窗具有外侧板部、以及被配置于与外侧板部相比靠车辆下方侧且从车辆上方侧对外部气体导入管道进行覆盖的内侧板部。在进气空间内配置有从外侧板部向内侧板部突出的外侧肋板、和从内侧板部向外侧板部突出的内侧肋板。而且,在进气空间内穿过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和车辆后方侧的端部的假想直线与外侧肋板以及内侧肋板中的一个以上交叉。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front structure of a vehicle. The front part of the vehicle has a front panel with an external gas inlet pipe, and a front panel ventilation window covering the front panel of the upper side of the vehicle. A vent hole is arranged on the ventilation window of the front panel, which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external part of the vehicle. The front plate ventilation window has the outer plate part and the inner plate configured to cover the outer side of the vehicle on the lower side of the vehicle and cover the external gas from the upper side of the vehicle compared with the lateral plate. An outer rib plate protruding from the outer plate part to the inner plate part is arranged in the intake space, and an inner rib plate protruding from the outer side plate part of the inner plate part. Moreover, the imaginary line through the end of the front side of the vehicle and the end of the rear side of the vehicle in the intake space is more than one intersection in the outer ribs and the inner rib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前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抑制水从在前围板上开口的外部气体导入管道浸入的车辆前部结构。在日本特开2016-002952中公开了一种车辆前部结构,该车辆前部结构以使从设置于前围板通风窗上的通气孔浸入的水在进气通路内溅回至与外部气体导入管道为相反一侧的车辆前方的方式,而在进气通路的底面上设置了突起。
技术实现思路
在车辆的洗车中有时会使用高压清洗机。从高压清洗机喷射的高压水具有在与被喷射面碰撞后势头不减而沿着被喷射面流动的特点。因此,在洗车中使用高压洗浄机的情况下存在如下的问题,即,与通常的洗车或下雨相比,沿着前围板通风窗的表面流动的高压水易于从通气孔浸入。另外,由于未考虑到高压水从通气孔浸入的情况,因此,为了抑制穿过通气孔的高压水向外部气体导入管道的浸入,从而在车辆前部结构中的通气路径上还有改善的余地。本专利技术的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具备:前围板,其具有将空气导入车辆的车厢内的外部气体导入管道;前围板通风窗,其露出于车辆的上方并从车辆上方侧对所述前围板进行覆盖。在所述前围板通风窗上设置有与车辆的外部连通的通气孔。所述前围板通风窗具有:外侧板部,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内侧板部,其被配置于与所述外侧板部相比靠下方侧,且从车辆上方侧对所述外部气体导入管道进行覆盖,在所述外侧板部与所述内侧板部之间形成的进气空间构成从所述通气孔起连通至所述外部气体导入管道为止的外部气体导入路径的一部分。在所述进气空间内配置有从所述外侧板部向所述内侧板部突出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外侧肋板、和从所述内侧板部向所述外侧板部突出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内侧肋板,在所述进气空间内穿过车辆前方侧的前端部和车辆后方侧的后端部的假想直线与所述外侧肋板以及所述内侧肋板中的一个以上交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前围板通风窗的内侧板部介于通气孔与外部气体导入管道之间。由此,即使水从通气孔浸入,也抑制了水直接进入外部气体导入管道的情况。而且,在水浸入作为外部气体导入路径的一部分的进气空间的情况下,水将与外侧肋板以及内侧肋板中的一个以上碰撞。由此,能够更进一步使在进气空间内朝向外部气体导入管道侧的水的势头衰减。因此,即使假设水从通气孔浸入,也能够更进一步地抑制所述水穿过进气空间的情况,进而更进一步地抑制到达外部气体导入管道的情况。在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外侧肋板的顶端与所述内侧板部分离,所述内侧肋板的顶端与所述外侧板部分离。在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外侧肋板至少包括:第一外侧肋板;第二外侧肋板,其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一外侧肋板相比靠车辆后方。所述内侧肋板至少包括:第一内侧肋板;第二内侧肋板,其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一内侧肋板相比靠车辆后方,所述假想直线与所述第一外侧肋板、所述第二外侧肋板、所述第一内侧肋板和所述第二内侧肋板中的至少两个交叉。在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第一内侧肋板的顶端位于与所述第二外侧肋板的顶端相比靠车辆上方,所述第二外侧肋板的顶端位于与所述第一内侧肋板的顶端相比靠车辆下方。在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前围板通风窗具备所述外侧板部与所述内侧板部相互接近而使所述进气空间缩窄的狭窄部,所述外侧肋板的顶端和所述内侧肋板的顶端位于所述狭窄部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能够通过狭窄部而缩短外侧肋板以及内侧肋板的突出长度。由此,能够使朝向外部气体导入管道侧的水的势头衰减,同时与外侧肋板或内侧肋板的突出长度较长的情况相比,能够适当地确保前围板通风窗的刚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在所述狭窄部处设置有所述内侧板部朝向所述外侧板部鼓出的鼓出部,所述外侧肋板从所述外侧板部向所述鼓出部的顶面上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突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即使水浸入进气空间,进气空间内顺着外侧板部而来的水也会通过与外侧肋板碰撞而转向内侧板部侧。进气空间内顺着内侧板部而来的水通过与鼓出部碰撞而转向外侧板部侧。通过在狭窄部的入口处设置使水难以进入的结构,从而能够更进一步地减少浸入与狭窄部相比靠下游侧的水。在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外侧肋板以及所述内侧肋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排列配置有多个,所述外侧肋板与所述内侧肋板以互不相同的方式而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多个肋板通过从上方和下方而以互不相同的方式配置,从而使进气空间成为更加复杂的形状,由此能够更进一步地抑制水的浸入。在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外侧肋板向车辆后方延伸设置。所述内侧肋板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所述外侧肋板以及所述内侧肋板的各肋板以在各个肋板中越靠车辆下方侧的部分越位于车辆后方的方式倾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能够阻止通过与外侧肋板或内侧肋板的碰撞而势头衰减了的水,并能够抑制水向外部气体导入路径的下游侧流动的情况。在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内侧板部的车辆后方侧端缘向车辆上方侧弯曲。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在内侧板部的后端形成有堰。由此,即使假设从通气孔浸入的水穿过进气空间,也能够使通过与外侧肋板或内侧肋板的碰撞而使势头衰减了的水在浸入外部气体导入管道之前将其阻止。在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前围板通风窗具备向车辆上方隆起的隆起部。所述隆起部具有前壁和上壁,所述前壁具有指向车辆前方的前表面,所述上壁具有指向车辆上方的上表面,且所述前壁具有所述通气孔,在所述前壁上设置有所述通气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式,通气孔开口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进气空间的延伸方向上,从通气孔朝向进气空间的高压水的轨迹易于变成直线性。即使设置了这样的通气孔,通过在进气空间内配置外侧肋板和内侧肋板,也能够更进一步地使浸入的高压水的势头衰减,从而更进一步抑制水向外部气体导入管道的浸入。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代表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技术与工业意义将被描绘至如下的附图中以供参考,其中相同数字表示相同要素。图1为表示采用车辆前部结构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沿着图1中的Ⅱ-Ⅱ线的截面结构的剖视图。图3为表示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前围板通风窗的俯视图。图4为放大了图2中的一部分的图。图5为放大了图2中的一部分的图,且为示意性地表示水的流动的图。图6为表示车辆前部结构的改变例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图5,对作为车辆前部结构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前部结构10进行说明。在图1~图5中,适当地图示了表示搭载前部结构10的车辆90的车辆前后方向、车宽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的箭头标记。如图1所示,前部结构10所具备的前围板通风窗20露出于车辆90的上表面上。前围板通风窗20与车辆90的前窗玻璃55的前端缘连接。前围板通风窗20通过树脂而被成形。在前围板通风窗20上开口有用于导入外部气体的前表面通气孔34和上表面通气孔35。前表面通气孔34以及上表面通气孔35的开口被分割为网格状。另外,前部结构10具备外部气体导入管道17,该外部气体导入管道17将从前围板通风窗20的前表面通气孔34和上表面通气孔35导入的外部气体导入至车辆90的车厢内。外部气体导入管道17被设置在车辆的副驾驶座侧(在车辆90中,为前部右手的座位侧)。如图2所示,在前部结构10中,前围板1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围板,其具有将空气导入车辆的车厢内的外部气体导入管道;前围板通风窗,其露出于车辆的上方并从车辆上方侧对所述前围板进行覆盖,且所述前围板通风窗具有与车辆的外部连通的通气孔,其中,所述前围板通风窗具有:外侧板部,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内侧板部,其被配置于与所述外侧板部相比靠下方侧,且从车辆上方侧对所述外部气体导入管道进行覆盖,在所述外侧板部与所述内侧板部之间形成的进气空间构成从所述通气孔起连通至所述外部气体导入管道为止的外部气体导入路径的一部分,在所述进气空间内配置有从所述外侧板部向所述内侧板部突出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外侧肋板、和从所述内侧板部向所述外侧板部突出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内侧肋板,在所述进气空间内穿过车辆前方侧的前端部和车辆后方侧的后端部的假想直线与所述外侧肋板以及所述内侧肋板中的一个以上交叉。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2.19 JP 2016-2458141.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围板,其具有将空气导入车辆的车厢内的外部气体导入管道;前围板通风窗,其露出于车辆的上方并从车辆上方侧对所述前围板进行覆盖,且所述前围板通风窗具有与车辆的外部连通的通气孔,其中,所述前围板通风窗具有:外侧板部,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内侧板部,其被配置于与所述外侧板部相比靠下方侧,且从车辆上方侧对所述外部气体导入管道进行覆盖,在所述外侧板部与所述内侧板部之间形成的进气空间构成从所述通气孔起连通至所述外部气体导入管道为止的外部气体导入路径的一部分,在所述进气空间内配置有从所述外侧板部向所述内侧板部突出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外侧肋板、和从所述内侧板部向所述外侧板部突出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内侧肋板,在所述进气空间内穿过车辆前方侧的前端部和车辆后方侧的后端部的假想直线与所述外侧肋板以及所述内侧肋板中的一个以上交叉。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肋板的顶端与所述内侧板部分离,所述内侧肋板的顶端与所述外侧板部分离。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肋板至少包括:第一外侧肋板;第二外侧肋板,其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一外侧肋板相比靠车辆后方,所述内侧肋板至少包括:第一内侧肋板;第二内侧肋板,其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一内侧肋板相比靠车辆后方,所述假想直线与所述第一外侧肋板、所述第二外侧肋板、所述第一内侧肋板和所述第二内侧肋板中的至少两个交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木和史山下宪一桥满崇宏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