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9681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8 09: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具有:后围上盖板;以及作为封闭截面部的第一封闭截面部,其与后围上盖板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连结,并具有封闭截面结构。第一封闭截面部由作为与后围上盖板不同的面板部件的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构成。第一面板的板厚及第二面板的板厚均厚于后围上盖板的板厚。

Rear structure of vehicl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rear end structure of a vehicle, which has a rear cover plate, and a first closed section section of a closed section, which is connected to a front end of a vehicle with a rear cover plate and a closed section structure. The first closed section is composed of a first panel and a two panel as a panel component different from the rear upper cover plate. The thickness of the first panel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two panel are all thicker than the thickness of the rear cover 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后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后部结构。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08-195090中公开了如下的车辆后部结构,所述车辆后部结构具有:车厢分隔面板和后围上盖板,所述车厢分隔面板被配置在后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车厢和行李箱进行分隔,所述后围上盖板与所述车厢分隔面板连结而构成行李箱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壁的至少一部分。如图9所示,在车厢分隔面板200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连结有后围上盖板21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通过车厢分隔面板200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和后围上盖板21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而构成具有封闭截面结构的第一封闭截面部220。第一封闭截面部22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从而确保车辆的抗扭刚度。此外,在后围上盖板21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处连结有连结面板230。通过后围上盖板21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和连结面板230而构成具有封闭截面结构的第二封闭截面部240。第二封闭截面部24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从而对被配置在后围上盖板210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处的后窗玻璃250进行支承。
技术实现思路
从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来看,期望提高车辆的抗扭刚度。在日本特开2008-195090所记载的车辆后部结构中,通过使第一封闭截面部220的板厚厚于通常情况,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的抗扭刚度。然而,由于后围上盖板210的一部分构成第一封闭截面部220,因此当使第一封闭截面部220的板厚厚于通常情况时,后围上盖板210的整体的板厚将会变得更厚,进而车辆重量也会增加。此外,由于后围上盖板21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的形状会受到车辆的设计的影响,因此要配合每种车辆的设计来设定后围上盖板210的形状。从后围上盖板210构成第一封闭截面部220的关系来看,以后围上盖板210为对象而实施第一封闭截面部220的抗扭刚度的评价。因此,需要针对后围上盖板210的形状不同的每个车种而实施第一封闭截面部220的抗扭刚度的评价测试,从而车辆的品质管理变得繁杂。本专利技术的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具有:后围上盖板;以及封闭截面部,其与所述后围上盖板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连结,并具有封闭截面结构。所述封闭截面部由作为与所述后围上盖板不同的面板部件的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构成,并且所述第一面板的板厚及所述第二面板的板厚均厚于所述后围上盖板的板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使被连结于后围上盖板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且由与所述后围上盖板不同的面板部件构成的封闭截面部的板厚厚于后围上盖板的板厚。因此,通过将与封闭截面部的抗扭刚度直接相关的第一面板及与第二面板的板厚设为更厚,从而能够在使封闭截面部的抗扭刚度最优化的同时,进一步抑制后围上盖板的重量增加。此外,由于能够独立地设计封闭截面部和后围上盖板,因此针对每个车种而使封闭截面部共通化,从而无需针对每种车辆而实施封闭截面部的抗扭刚度的评价。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减轻车辆的品质管理的负担。如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能够同时实现车辆后部结构的抗扭刚度的提高和重量增加的抑制,并且能够实现车辆的品质管理的负担减轻。在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面板包括上壁部和前壁部,所述上壁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前壁部从所述上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起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所述第二面板包括下壁部和后壁部,所述下壁部被配置在所述上壁部的所述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后壁部从所述下壁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起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延伸。所述封闭截面部的封闭截面由所述上壁部、所述前壁部、所述下壁部以及所述后壁部构成,所述第一面板的板厚与所述第二面板的板厚相比较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式,第一面板的板厚与第二面板的板厚相比较厚。专利技术人发现了如下情况,即,在由第一面板的上壁部及前壁部和第二面板的下壁部及后壁部构成封闭截面的情况下,与第二面板的板厚相比,第一面板的板厚更有助于车辆后部结构的抗扭刚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式,通过将在封闭截面部中大为有助于车辆后部结构的抗扭刚度的部分的板厚设为更厚,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车辆后部结构的抗扭刚度。在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第一面板及所述第二面板的至少一方上,包含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突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在构成封闭截面的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的至少一方上,包含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突条。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的至少一方中的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弯曲刚度,从而除了车辆后部结构的抗扭刚度以外也有助于弯曲刚度的提高。在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后围上盖板构成设置在车辆后部处的行李箱的所述车辆上下方向的上壁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一部分。附图说明以下,将参照附图而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进行描述,其中,相同的符号代表相同的元件。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车辆后部的结构的车辆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后围上盖板、第一面板、第二面板以及连结面板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为后围上盖板、第一面板以及第二面板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示意性地表示车辆后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为表示车辆后部结构的改变例的剖视图。图6为表示车辆后部结构的改变例的剖视图。图7为表示车辆后部结构的改变例的剖视图。图8为表示车辆后部结构的改变例的剖视图。图9为表示关联技术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4,对车辆后部结构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个附图中,将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设为“Fr”,将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设为“Rr”,将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时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右手侧设为“RH”,将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时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左手侧设为“LH”,将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设为“Upr”,而分别以箭头标记的朝向来表示。如图1所示,在车辆后部处配置有一对后翼子板10,所述一对后翼子板10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处。一对后翼子板10通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后保险杠11、行李箱面板12以及车顶13等而被连结。在车顶13和行李箱面板12之间配置有后窗玻璃14。在后翼子板10上形成有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部而被切口的大致半圆形状的切口部10A。在后翼子板10的切口部10A上,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连结有车轮罩15。后轮轮胎16被收纳于车轮罩15中。车轮罩15具有沿着后轮轮胎16的外周面而弯曲的形状。在车辆上设置有作为车辆后部结构的一个构成部件的后围上盖板20。后围上盖板20构成被设置在车辆后部的行李箱17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壁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一部分。后围上盖板20由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的板材构成。如图2所示,后围上盖板20具有主体部21、以及从所述主体部2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弯曲的第一弯曲部22。此外,后围上盖板20具有与主体部2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连结并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的第二弯曲部23。第二弯曲部23以越远离主体部21而越位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的方式倾斜。在第二弯曲部23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连结有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水平地延伸的第三弯曲部24。在第三弯曲部24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处连结有第四弯曲部25。第四弯曲部25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并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后部结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后围上盖板;以及封闭截面部,其与所述后围上盖板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连结,并具有封闭截面结构,所述封闭截面部由作为与所述后围上盖板不同的面板部件的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构成,并且所述第一面板的板厚及所述第二面板的板厚均厚于所述后围上盖板的板厚。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2.16 JP 2016-2444671.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后围上盖板;以及封闭截面部,其与所述后围上盖板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连结,并具有封闭截面结构,所述封闭截面部由作为与所述后围上盖板不同的面板部件的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构成,并且所述第一面板的板厚及所述第二面板的板厚均厚于所述后围上盖板的板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板包括上壁部和前壁部,所述上壁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前壁部从所述上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起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所述第二面板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裕之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