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ront part of the body consists of a corner strengthening member (22) which connects the shock absorber shell strengthening member (21) and the panel strengthening member (15). Corner reinforcing member (22) is approximately L shaped layer of (22F) components, including first parts: (22a), to strengthen the component and the shock absorber shell in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body (21) relative to the shock absorber shell, joint reinforcing member (21); the second part (22b), self the first part (22a) to the inner body width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body extension; the third part (22c), reinforcing member from below and the instrument panel board (15), connected to the instrument panel board reinforcing member (15); the fourth part (22d), from the third part (22c) extending downward. The first part (22a) and the third part (22c) are formed on a continuous surface. The second part (22b) and the fourth part (22d) are formed on a continuous surface. The bottom surface (22fa) and the first part (22a) of the layer difference (22F) are formed on a continuous surf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身前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前部构造。本申请基于2015年6月25日申请的日本国特愿2015-127934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引用在本说明书中。
技术介绍
车身前部构造包括从车室的前部下方朝向前方延伸的前侧车架、和支承前悬架的减震器的减震器外壳等。在此,提出有提高车身前部构造的刚性的多种加强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3-241089号公报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8240747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若为了提高车身前部构造的刚性而设置较大的加强构件,则会导致车身重量增加。另外,在设置较大的加强构件的情况下,该加强构件可能会形成妨碍,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出现难以接合(熔接)的部分。因此,希望车身前部构造能够通过较小的零部件高效地提高刚性。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方案提供能够高效地提高刚性的车身前部构造。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车身前部构造具备:前侧车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前侧车架3),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减震器外壳(例如实施方式的减震器外壳5),其具有相对于所述前侧车架位于上方且在车身宽度方向上朝向发动机室的壁面(例如实施方式的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前侧车架,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减震器外壳,其具有相对于所述前侧车架位于上方且在车身宽度方向上朝向发动机室的壁面;减震器外壳加强构件,其沿着所述减震器外壳的所述壁面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与所述前侧车架接合的下端部;仪表板上板加强构件,其相对于所述前侧车架设置在上方,在所述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以及角部加强构件,其将所述减震器外壳加强构件的上端部和所述仪表板上板加强构件连接起来,所述角部加强构件是具有大致L字形的层差部的构件,包括:第1部分,所述第1部分在所述车身宽度方向上与所述减震器外壳加强构件相对,并接合在所述减震器外壳加强构件上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6.25 JP 2015-127934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前侧车架,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减震器外壳,其具有相对于所述前侧车架位于上方且在车身宽度方向上朝向发动机室的壁面;减震器外壳加强构件,其沿着所述减震器外壳的所述壁面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与所述前侧车架接合的下端部;仪表板上板加强构件,其相对于所述前侧车架设置在上方,在所述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以及角部加强构件,其将所述减震器外壳加强构件的上端部和所述仪表板上板加强构件连接起来,所述角部加强构件是具有大致L字形的层差部的构件,包括:第1部分,所述第1部分在所述车身宽度方向上与所述减震器外壳加强构件相对,并接合在所述减震器外壳加强构件上;第2部分,所述第2部分自所述第1部分在所述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朝向所述车身宽度方向上的车身内侧延伸;第3部分,所述第3部分从下方与所述仪表板上板加强构件相对,并接合在所述仪表板上板加强构件上;以及第4部分,所述第4部分自所述第3部分在所述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3部分以连续面形成,所述第2部分和所述第4部分以连续面形成,且所述层差部的底面和所述第1部分以连续面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车架包括内板和外板,该外板与所述减震器外壳相邻,并且与所述内板接合而与所述内板一起形成闭合截面,所述外板具有相对于所述外板与所述内板之间的接合部分延伸至上方的延长部分,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斋藤智史,工藤彰久,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