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防撞机构和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16909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7 0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车身防撞机构和汽车。该车身防撞机构包括:纵梁,所述纵梁包括型腔和梁壁,所述型腔由所述梁壁包围形成,并且所述梁壁在所述纵梁的端部为所述型腔留有开口;吸能盒,所述吸能盒包括安装部和主吸能部,所述安装部从所述开口插入至所述型腔中,并且所述主吸能部从所述安装部沿所述纵梁的延伸方向伸出在所述型腔之外;套管,所述套管贯穿所述安装部;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穿透所述梁壁并且穿设于贯穿所述安装部的套管中。该车身防撞机构以套管和连接件替代传统的焊接方式,使吸能盒和/或纵梁在选用铝合金材料时仍能够稳固连接,从而满足车身轻量化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身技术,特别涉及车身防撞机构、以及包括该车身防撞机构的汽车。
技术介绍
车身防撞机构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身防撞机构通常包括吸能盒,吸能盒通过在碰撞时的形变来吸收冲击力,保护乘员舱中的驾驶员,并且,吸能盒通常以焊接方式装设于车身的纵梁。随着车身轻量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车身部件采用铝合金型材,相应地,吸能盒与纵梁中的至少一个会选用铝合金材料。此时,就导致焊接的实现相对困难。例如,暴露在空气中的铝合金极易氧化并生成氧化铝,氧化铝的熔点高、并且难以去除,从而,在焊接时,氧化铝会阻碍焊接母材的熔化和熔合,使焊缝产生气孔。如若要避免氧化铝对焊接的不良影响,只能在焊接之前进行化学或机械方式的表面处理。可见,传统的焊接方式已不适合轻量化需求下的吸能盒与纵梁之间的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防撞机构,所述车身防撞机构包括:纵梁,所述纵梁包括型腔和梁壁,所述型腔由所述梁壁包围形成,并且所述梁壁在所述纵梁的端部为所述型腔留有开口;吸能盒,所述吸能盒包括安装部和主吸能部,所述安装部从所述开口插入至所述型腔中,并且所述主吸能部从所述安装部沿所述纵梁的延伸方向伸出在所述型腔之外;套管,所述套管贯穿所述安装部;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穿透所述梁壁并且穿设于贯穿所述安装部的套管中。可选地,所述安装部的外表面与所述梁壁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可选地,所述套管的端部从所述安装部的外表面凸出并抵接所述梁壁的内表面。可选地,所述端部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并且,所述套管40在所述第一端部具有位于所述间隙内的法兰。可选地,所述套管沿重力方向贯穿所述安装部,并且,所述法兰所在的所述第一端部在所述重力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端部的上方。可选地,所述套管与所述固定件螺纹配合。可选地,所述套管的内壁嵌有钢丝螺套,所述固定件包括配合所述钢丝螺套的螺钉。可选地,所述梁壁开设有供所述固定件穿透的通孔,并且所述固定件与通孔间隙配合。可选地,所述车身防撞机构进一步包括:防撞梁,所述防撞梁装设于所述主吸能部。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车身防撞机构。通过上述的实施例可知,车身防撞机构以套管和连接件替代传统的焊接方式,使吸能盒和/或纵梁在选用铝合金材料时仍能够稳固连接,从而满足车身轻量化需求。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的车身防撞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车身防撞机构中的吸能盒与纵梁的装配结构剖面图。标号说明10纵梁11型腔12梁壁121、122通孔20吸能盒21安装部22主吸能部23限位凸缘30防撞梁40套管41第一端部42第二端部43法兰44钢丝螺套51、52连接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请参见图1并同时结合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以车身前部的防撞机构为例,该防撞机构包括:纵梁10、吸能盒20、防撞梁30、套管40以及固定件51和52。纵梁10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称为车身前部上纵梁,并且,该纵梁10包括型腔11和梁壁12,型腔11由梁壁12包围形成,以及,梁壁12在纵梁10的端部为型腔11留有开口13。吸能盒20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称为车身前吸能盒,并且,该吸能盒20包括安装部21和主吸能部22,安装部21从纵梁10端部的开口13插入至纵梁10的型腔11中,以及,主吸能部22从安装部21沿纵梁10的延伸方向伸出在纵梁10的型腔11之外。可以理解的是,主吸能部22是主要承担吸能盒20形变吸能的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安装部21不参与吸能盒20的形变吸能。另外,从图1中可以看出,吸能盒2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限位凸缘23,该限位凸缘23位于的安装部21和主吸能部22交界处,并且该尺寸大于纵梁10端部的开口13的尺寸,从而该限位凸缘23不能从纵梁10端部的开口13进入到纵梁10的型腔11中,以阻止安装部21在纵梁10的型腔11插入过深。防撞梁30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称为车身前部上防撞梁,并且,该防撞梁30装设于吸能盒20的主吸能部22。套管40贯穿吸能盒20的安装部21,即,套管40与吸能盒20的安装部21一起插入在纵梁10的型腔11内。固定件51和52穿透纵梁10的梁壁12、并且穿设于贯穿吸能盒20的安装部21的套管40中。如图2所示,梁壁12可以开设供固定件51和52分别穿透的通孔121和122,由于梁壁12并不是必须与固定件51和52配合,并且固定件51和52穿透梁壁12的主要目的是与套管40配合,因此,固定件51和52与通孔121和122可以采用间隙配合。基于上述结构,通过固定件51和52与贯穿吸能盒20的安装部21的套管40之间的配合,能够使吸能盒20稳固地装设于纵梁10的端部。此外,从图2中可以看出,吸能盒20的安装部21的外表面与梁壁12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这样的间隙可以避免纵梁10的梁壁12对安装部21的吸能形变形成过多的约束,即,这样的间隙可以减少吸能盒20的性能损失。相应地,套管40的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可以统称为端部)可以从吸能盒20的安装部21的外表面凸出并抵接梁壁12的内表面,以确保在存在上述间隙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吸能盒20的安装部21在纵梁10的型腔11内晃动。并且,在图2中,套管40在第一端部41处具有位于间隙内的法兰43,由于法兰43的外径大于套管40的内径,因此,当套管40像图2所示的那样沿重力方向(即图2中的纵向方向)贯穿吸能盒20的安装部21、并且法兰43的第一端部41在重力方向上位于第二端部42的上方时,法兰43可以阻止套管40由于重力作用而向下滑落。另外,套管40优选地与固定件51和52螺纹配合,此时,套管40的内壁可以像图2中示出的那样嵌有钢丝螺套44,相应地,固定件51和52可以包括配合钢丝螺套44的螺钉。上述实施例是以车身前部的防撞机构为例,但可以理解的是,对于车身后部的防撞机构,只要对上述实施例的简单替换仍然可以适用。除了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车身防撞机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该车身防撞机构(前部和/或后部)的汽车。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技术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技术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复,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31/201620955866.html" title="车身防撞机构和汽车原文来自X技术">车身防撞机构和汽车</a>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防撞机构包括:纵梁(10),所述纵梁(10)包括型腔(11)和梁壁(12),所述型腔(11)由所述梁壁(12)包围形成,并且所述梁壁(12)在所述纵梁(10)的端部为所述型腔(11)留有开口;吸能盒(20),所述吸能盒(20)包括安装部(21)和主吸能部(22),所述安装部(21)从所述开口插入至所述型腔(11)中,并且所述主吸能部(22)从所述安装部(21)沿所述纵梁(10)的延伸方向伸出在所述型腔(11)之外;套管(40),所述套管(40)贯穿所述安装部(21);固定件(51、52),所述固定件(51、52)穿透所述梁壁(12)并且穿设于贯穿所述安装部(21)的套管(40)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防撞机构包括:纵梁(10),所述纵梁(10)包括型腔(11)和梁壁(12),所述型腔(11)由所述梁壁(12)包围形成,并且所述梁壁(12)在所述纵梁(10)的端部为所述型腔(11)留有开口;吸能盒(20),所述吸能盒(20)包括安装部(21)和主吸能部(22),所述安装部(21)从所述开口插入至所述型腔(11)中,并且所述主吸能部(22)从所述安装部(21)沿所述纵梁(10)的延伸方向伸出在所述型腔(11)之外;套管(40),所述套管(40)贯穿所述安装部(21);固定件(51、52),所述固定件(51、52)穿透所述梁壁(12)并且穿设于贯穿所述安装部(21)的套管(40)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21)的外表面与所述梁壁(12)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40)的端部(41、42)从所述安装部(21)的外表面凸出并抵接所述梁壁(12)的内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41、4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群刘爽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