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客车尾部防撞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50869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1 14: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客车尾部防撞支架,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上部支撑杆、下部支撑杆、两根平行设置的外支撑杆和两根内支撑杆;所述内支撑杆设置于上部支撑杆和下部支撑杆之间,内支撑杆与上部支撑杆的夹角为79度,内支撑杆与下部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加强支撑杆,加强支撑杆与内支撑杆的夹角为36度;所述下部支撑杆与上部支撑杆的端部固定连接外支撑杆,下部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127度的钝角折弯;所述下部支撑杆的钝角折弯处下部与外支撑杆之间设置有L型的下加强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客车尾部防撞支架,属于汽车制造领域。
技术介绍
乘坐9人以上(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一般具有方形车厢,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的商用车,这类车型主要用于公共交通和团体运输使用。客车有单层的,也有双层的;有铰接的,也有牵引挂车型的。有两门、单门式,或备有行李舱。多数客车采用柴油机驱动,目前也有纯电动车,全金属车身。按照乘车人数计算所耗用的能源和所占的道路面积,公共交通车辆要比个人车辆经济,这是许多国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客车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世界范围而言,轿车制造和普及比较广泛,因此作为公共交通主体的客车制造业,无论是从设计理念还是设计技术,都表现出相当成熟,欧洲的客车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居世界首位。中国客车业的设计能力和制造水平,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客车的尾部防撞支架位于客车的后端,在发生追尾事故时,其最先受力并承受最大的压力,现有的尾部防撞支架梁强度不高,在客车碰撞时,其框架易变形发生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客车尾部防撞支架,支撑安全可靠,强度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客车尾部防撞支架,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上部支撑杆、下部支撑杆、两根平行设置的外支撑杆和两根内支撑杆;所述内支撑杆设置于上部支撑杆和下部支撑杆之间,内支撑杆与上部支撑杆的夹角为79度,内支撑杆与下部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加强支撑杆,加强支撑杆与内支撑杆的夹角为36度;所述下部支撑杆与上部支撑杆的端部固定连接外支撑杆,下部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127度的钝角折弯;所述下部支撑杆的钝角折弯处下部与外支撑杆之间设置有L型的下加强杆;所述上部支撑杆由中线至端部包括上部支撑杆后端、上部支撑杆中部和上部支撑杆前端;所述上部支撑杆前端在其延伸方向上每隔100mm其水平距离相差89mm,延续的垂直高度为200mm;所述上部支撑杆中部在其延伸方向上每隔100mm其水平距离相差3mm,延续的垂直高度为500mm;所述上部支撑杆中部在其延伸方向上每隔100mm其水平距离相差2mm,延续的垂直高度为500mm。优化的,上述客车尾部防撞支架,所述相邻的外支撑杆和内支撑杆之间设置有折弯加强杆,折弯加强杆的折弯角度为89度。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将后防撞支撑梁分为上部支撑杆、下部支撑杆、外支撑杆和内支撑杆,方便组装,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整个框体重量较大带来的装配不便。上部支撑杆、下部支撑杆、外支撑杆和内支撑杆通过增加折弯加强杆、下加强杆和加强支撑杆,并且通过3D建模的方式进行模拟,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支撑网络,增加了骨架在各个角度的抗拉抗压强度,在碰撞实验中,将其设计为弧形与直线型相结合的方式,并且其弧度经过计算得出最佳弧形配置,增强了支撑组件的整体强度,在碰撞中,降低变形,提高强度,增加了客车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上部支撑杆、2为下部支撑杆、3为外支撑杆、4为内支撑杆、5为加强支撑杆、6为下加强杆、7为折弯加强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点。本技术为一种客车尾部防撞支架,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上部支撑杆、下部支撑杆、两根平行设置的外支撑杆和两根内支撑杆;所述内支撑杆设置于上部支撑杆和下部支撑杆之间,内支撑杆与上部支撑杆的夹角为79度,内支撑杆与下部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加强支撑杆,加强支撑杆与内支撑杆的夹角为36度;所述下部支撑杆与上部支撑杆的端部固定连接外支撑杆,下部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127度的钝角折弯;所述下部支撑杆的钝角折弯处下部与外支撑杆之间设置有L型的下加强杆;所述上部支撑杆由中线至端部包括上部支撑杆后端、上部支撑杆中部和上部支撑杆前端;所述上部支撑杆前端在其延伸方向上每隔100mm其水平距离相差89mm,延续的垂直高度为200mm;所述上部支撑杆中部在其延伸方向上每隔100mm其水平距离相差3mm,延续的垂直高度为500mm;所述上部支撑杆中部在其延伸方向上每隔100mm其水平距离相差2mm,延续的垂直高度为500mm。所述相邻的外支撑杆和内支撑杆之间设置有折弯加强杆,折弯加强杆的折弯角度为89度。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将后防撞支撑梁分为上部支撑杆、下部支撑杆、外支撑杆和内支撑杆,方便组装,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整个框体重量较大带来的装配不便。上部支撑杆、下部支撑杆、外支撑杆和内支撑杆通过增加折弯加强杆、下加强杆和加强支撑杆,并且通过3D建模的方式进行模拟,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支撑网络,增加了骨架在各个角度的抗拉抗压强度,在碰撞实验中,将其设计为弧形与直线型相结合的方式,并且其弧度经过计算得出最佳弧形配置,增强了支撑组件的整体强度,在碰撞中,降低变形,提高强度,增加了客车的安全性。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客车尾部防撞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上部支撑杆、下部支撑杆、两根平行设置的外支撑杆和两根内支撑杆;所述内支撑杆设置于上部支撑杆和下部支撑杆之间,内支撑杆与上部支撑杆的夹角为79度,内支撑杆与下部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加强支撑杆,加强支撑杆与内支撑杆的夹角为36度;所述下部支撑杆与上部支撑杆的端部固定连接外支撑杆,下部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127度的钝角折弯;所述下部支撑杆的钝角折弯处下部与外支撑杆之间设置有L型的下加强杆;所述上部支撑杆由中线至端部包括上部支撑杆后端、上部支撑杆中部和上部支撑杆前端;所述上部支撑杆前端在其延伸方向上每隔100mm其水平距离相差89mm,延续的垂直高度为200mm;所述上部支撑杆中部在其延伸方向上每隔100mm其水平距离相差3mm,延续的垂直高度为500mm;所述上部支撑杆中部在其延伸方向上每隔100mm其水平距离相差2mm,延续的垂直高度为500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客车尾部防撞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上部支撑杆、下部支撑杆、两根平行设置的外支撑杆和两根内支撑杆;所述内支撑杆设置于上部支撑杆和下部支撑杆之间,内支撑杆与上部支撑杆的夹角为79度,内支撑杆与下部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加强支撑杆,加强支撑杆与内支撑杆的夹角为36度;所述下部支撑杆与上部支撑杆的端部固定连接外支撑杆,下部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127度的钝角折弯;所述下部支撑杆的钝角折弯处下部与外支撑杆之间设置有L型的下加强杆;所述上部支撑杆由中线至端部包括上部支撑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建强候苏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市晨盛汽车附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