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逆流式冷却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1244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逆流式冷却塔,包括塔体、设置于塔体内的换热管、水冷组件和风冷组件,塔体上设置有位于进风口下方的储水池,水冷组件包括水泵,水泵的进水口与储水池连通,出水口依次通过吸热流道和散热流道与储水池连通,吸热流道贴合设置于换热管的正上方,散热流道设置于塔体外。该逆流式冷却塔结构合理通过吸热流道引导冷却水流动路径,提高冷却水利用率,减少冷却水循环流动次数,并防止冷却水与由外部进入塔体内的空气换热,并利用散热流道将冷却水吸收的热量释放到外部,如此增加换热量,提高降温效率,从而减少设备运行时间,实现节能。实现节能。实现节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逆流式冷却塔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冷却塔
,尤其是涉及一种逆流式冷却塔。

技术介绍

[0002]逆流式冷却塔是一种将携带余热的流体介质在塔内与空气和喷淋水进行换热,以对流体介质进行换热的冷却塔,由于冷却过程中,水流在塔内垂直向下落下,外部空气进入塔身内向上流动,即气流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反,故该类冷却塔为逆流式冷却塔。
[0003]现有技术中的逆流式冷却塔大都由塔体、喷淋泵、换热器和风筒组成,风筒内安装有风机,用于吸引外部空气进入塔身向上流动,与换热器接触,对换热器内的高温流体进行降温,而喷淋泵从塔体内底部抽取喷淋水后,通过喷头将喷淋水向下喷洒在换热器上,利用喷淋水吸收换热器内流体的热量,如此,实现液冷和风冷的同步操作。
[0004]但是,现有的逆流式冷却塔运行过程中,进入塔体内的空气与吸热后喷淋水接触,一方面增加了向上流动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风筒出口处容易形成白雾,为减少白雾的产生,在风筒下方通常设置除雾层,但是除雾层的设计,既增加了塔体高度,导致塔体生产材料使用量增加,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除雾层的效果有限,当换热器内的流体过渡较高时,风筒出口处仍会产生白雾,影响周围环境;另一方面,空气与升温后的喷淋水接触,温度升高,空气与换热器及其内部的流体温差减小,降低了换热效果,为将流体降低至目标温度,需要多次反复抽取喷淋水和延长风筒内风机运行时间,导致对换热器内流体的吸热效率降低,从而延长了降温时间,增加了冷却成本和能耗。
[0005]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逆流式冷却塔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防止白雾并提高降温效率、缩短工作时间并降低冷却成本和能耗的逆流式冷却塔。
[0007]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逆流式冷却塔,包括塔体、设置于所述塔体内的换热管、分别对所述换热管内流体水冷和风冷的水冷组件和风冷组件,所述风冷组件包括设置于塔体上且分别位于所述换热管下方和上方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内设置有风机,所述塔体上设置有位于所述进风口下方的储水池,所述水冷组件包括水泵,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储水池连通,出水口依次通过吸热流道和散热流道与所述储水池连通,所述吸热流道贴合设置于所述换热管的正上方,所述散热流道设置于所述塔体外。
[0008]上述技术方案的逆流式冷却塔运行时,高温的流体介质在换热管内流动的同时,出风口处的风机启动,吸引下方的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塔体内,向上流动,空气通过换热管与其内部的高温流体介质进行换热,使得高温流体介质降温,而空气升温后继续上升,从出风口排出,与此同时,水泵从塔体底部的储水池抽取冷却水,使得冷却水依次通过吸热流道和散热流道回流至储水池内,构成冷却水的循环流动。
[0009]冷却水在吸热流道内流动时,通过换热管管壁与其内部流动的高温介质接触,对高温流体介质降温,冷却水升温后,进入到散热流道,由于散热流道设置在塔体外,从而使得散热流道内的冷却水热量排放到外部,即直接与外部空气外热后,温度降低,低温的冷却水回流至储水池内,供水泵重复反复抽取,以实现对换热管内流动的高温流体介质持续降温。
[0010]上述逆流式冷却塔中,储水池内的冷却水通过吸热流道和散热流道限制其流动路径,利用吸热流道防止冷却水从冷却管的间隙中落下,相比于现有技术的冷却塔,能够保证所有的冷却水通过吸热流道均与换热管接触,从而实现与换热管内高温流体介质的换热,减少水泵抽取冷却水流动的次数,降本的同时实现节能,并缩短降温工作时间,而散热流道方便吸热后的冷却水将吸收的热量排放到外界中,避免了冷却水与塔体内向上流动的空气接触,导致与换热管接触前的空气升温,如此保证了空气与换热管之间的温差, 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不仅如此,通过吸热流道还隔绝了空气与冷却水的接触,避免冷却水达到高温高湿的保温状态,从而保证了从出风口排出的高温空气的干燥度,避免了白雾的产生,防止白雾对周围的空气环境造成影响,由于杜绝了白雾的产生,因此塔体内无需设置除雾层,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塔体的部分高度,另一方面使得塔体内足够的高度位置设置多层换热管,以提高空气、冷却水与换热管内高温流体介质的换热量,提高降温效率。
[0011]优选的,所述换热管的上方固定有长条状的吸热壳,所述吸热壳与所述换热管的轴心线平行,所述吸热壳的内壁与所述换热管的外壁围合成所述吸热流道。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吸热壳与换热管围合形成供冷却水流动的换热流道,使得冷却水在冷却流道内流动时,通过换热管吸收其内部的流体介质热量,使高温流体介质降温,与此同时,隔绝冷却水与塔体内向上流动的空气接触,避免空气达到饱和的高温高湿状态,从而杜绝了白雾的产生,如此,使得塔体内无需设置除雾层,方便有更多的空间安置多层换热管,并且还有利于降低塔体的高度,以降低塔体的生产成本。
[0013]优选的,所述吸热壳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换热管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重合。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增大吸热流道内冷却水底部与换热管外壁的接触面的宽度,从而增大冷却水与换热管的接触面积,提高冷却水与换热管内高温流体介质的换热量,以保证冷却水通过吸热流道后对高温流体介质的降温效果。
[0015]优选的,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吸热块相邻的一侧设置有长条状的吸热凸片,所述吸热凸片沿平行于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延伸。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长条状的吸热凸片,增大了吸热流道内冷却水与吸热壳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增大冷却水吸热口与吸热壳的换热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冷却水对换热管内高温流体介质的换热效率。
[0017]优选的,所述换热管均设置有多个且具有不同的高度位置,所述换热管的正上方均贴合有吸热流道。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换热管设置有多层,分别位于不同的高度位置,增加了换热管的数量,从而增加了空气、冷却水与换热管的接触面积,保证对高温流体介质的降温效果。
[0019]优选的,所述换热管包括并排分布的多个换热直管,所述换热直管的下方固定有沿其轴心线方向分布的多个换热凸片,所述换热凸片与所述换热直管的轴心线垂直。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多个换热凸片增大了换热管的外表面积,如此,增大了空气与换热管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空气与换热管内高温流体介质的换热量,进一步提升对高温流体介质的换热效果。
[0021]优选的,所述塔体外设置有散热管,所述散热管与所述塔体存在间隔,所述散热管的内腔为所述散热流道。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塔体外部设置散热管,利用散热管的内腔构成散热流道,方便吸收热量后的冷却水进入散热管内后,通过散热管的管壁将吸收的热量排放到外部,使得散热管温度降低,而后回流至储水池内。
[0023]优选的,所述散热管绕设于所述塔体外。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延长散热管的长度,增大其管壁与外部的接触空间,如此,提高了散热管内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流式冷却塔,包括塔体(100)、设置于所述塔体(100)内的换热管(200)、分别对所述换热管(200)内流体水冷和风冷的水冷组件和风冷组件,所述风冷组件包括设置于塔体(100)上且分别位于所述换热管(200)下方和上方的进风口(300)和出风口(400),所述出风口(400)内设置有风机(500),所述塔体(100)上设置有位于所述进风口(300)下方的储水池(600),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组件包括水泵(700),所述水泵(700)的进水口(701)与所述储水池(600)连通,出水口(702)依次通过吸热流道(800)和散热流道(900)与所述储水池(600)连通,所述吸热流道(800)贴合设置于所述换热管(200)的正上方,所述散热流道(900)设置于所述塔体(100)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流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200)的上方固定有长条状的吸热壳(110),所述吸热壳(110)与所述换热管(200)的轴心线平行,所述吸热壳(110)的内壁与所述换热管(200)的外壁围合成所述吸热流道(80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流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壳(11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换热管(20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重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流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200)与所述吸热块(110)相邻的一侧设置有长条状的吸热凸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建强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市晨盛汽车附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