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部可升降的冷却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5740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顶部可升降的冷却塔,包括外部的塔体,所述塔体下部开设有进风口,所述塔体内从下到上依次固定设置有集水板、喷雾推进雾化装置和收水板,所述塔体内部设置有支撑网框,所述支撑网框的顶部设置有安装筒,所述安装筒将塔体内部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固定设置有进风装置和出风装置,所述塔体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升降组件,所述第二壳体与第三壳体之间设置有升降组件,所述第三壳体可升降设置在第二壳体顶部,借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延长干冷空气在塔体内停留的时间以及冷却塔顶部可升降的优点。及冷却塔顶部可升降的优点。及冷却塔顶部可升降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顶部可升降的冷却塔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冷却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顶部可升降的冷却塔。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冷却塔是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从一系统中吸收热量排放至大气中,以降低水温的装置;其冷是利用水与空气流动接触后进行冷热交换产生蒸汽,蒸汽挥发带走热量达到蒸发散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等原理来散去工业上或制冷空调中产生的余热来降低水温的蒸发散热装置,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装置一般为筒状,故名为冷却塔。
[0003]现有冷却塔是水流通过进水管道进入到塔体内,通过塔体内的喷雾推进雾化装置将水雾化成水雾,外部空气通过塔体侧边进入到塔体内与塔体内雾化的水流进行换热,实现降温过程
[0004]但是上述过程中,外部的干冷空气进入到冷却塔内之后,在塔内停留的时间较短,换热不充分就从塔顶排出了,因此如何增长干冷空气进入到塔体内在塔体内停留的时间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0005]另外,该冷却塔的塔顶是固定的,无法应对冷却塔不同的状态,因此冷却塔的塔顶如何实现升降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顶部可升降的冷却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干冷空气在他体内听力时间短以及塔顶无法升降应对多种状态的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顶部可升降的冷却塔,包括外部的塔体,塔体下部开设有进风口,塔体内从下到上依次固定设置有集水板、喷雾推进雾化装置和收水板,塔体内部固定设置有横向的支撑网框,支撑网框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安装筒,安装筒将塔体内部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安装筒内部为第一腔室,安装筒外侧为第二腔室,集水板、喷雾推进雾化装置和收水板均位于第一腔室内,第二腔室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固定设置有进风装置和出风装置,进风装置和出风装置结构相同且上下对称设置,塔体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升降组件,第二壳体可升降设置在第一壳体顶部,第二壳体与第三壳体之间设置有升降组件,第三壳体可升降设置在第二壳体顶部。
[000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进风装置包括与塔体内壁固定连接的支撑板,支撑板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一分流组件,第一分流组件上方设置有第二分流组件,第二分流组件的周边与塔体内壁固定连接,支撑板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塔体内的前后两侧壁固定连接,第一分流组件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塔体内的前后两侧壁固定连接,第一分流组件与第二分流组件之间形成风道。
[0009]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分流组件包括并列设置的若干个分流板,相邻的两个分流板之间间隔设置,每个分流板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塔体内侧壁的前后两侧固定设
置,左右两侧的两个分流板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分别与塔体内壁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
[001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分流组件包括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第一导流板垂直且固定设置在支撑板顶部,第二导流板固定设置在第一导流板顶部,第二导流板的数量与第一导流板的数量相同,每个第二导流板位于相邻的两个分流板底部,第二导流板和分流板结构相同且上下对称设置,第二导流板与分流板之间间隔设置,风道有第二导流板与分流板之间的间隙形成。
[0011]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出风装置包括与塔体内壁固定连接的安装板,安装板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三分流组件,第三分流组件上方设置有第四分流组件,第四分流组件的周边与塔体内壁固定连接,支撑板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塔体内的前后两侧壁固定连接,第三分流组件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塔体内的前后两侧壁固定连接,第三分流组件与第四分流组件之间形成风道。
[001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壳体外侧的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一升降板,第二壳体外侧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二升降板,升降组件位于第一升降板与第二升降板之间,升降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升降板上的安装块,安装块包括前后间隔设置的两块,前后两块安装块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一安装轴,第一安装轴的前后两端分别转动设置有旋转臂,前后两侧的旋转臂之间背离安装轴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二安装臂,第二升降板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电机,电机的转轴上固定设置有螺杆,螺杆背离电机的一端穿过第二安装臂设置。
[0013]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安装臂的中部沿螺杆的方向设置有连接筒,螺杆与连接筒螺纹连接,第二升降板上固定设置有支撑块,螺杆背离电机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支撑块内。
[0014]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升降板与第二升降板之间固定设置有支撑立柱,支撑立柱包括第一支撑柱和可升降设置在第支撑柱内的第二支撑柱。
[0015]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干冷空气从第一分流组件的第一导流板处流动到第二导流板处,从第二导流板与分流板形成的间隙内流动到内筒中,在内筒中的结构完成换热过程之后,空气流动到出风装置处,从出风装置处的第三分流组件流动到第四分流组件24处并从塔体顶部排出到空气中,此过程中通过进风组件和出风组件的设置,缩小了空气的流动空间,因此干冷空气在塔体内停留的时间增长,使得干冷空气在冷却塔内的换热过程更加充分;
[0017]在需要将壳体顶部或者中部拆卸进行清理或者维修时,通过升降组件将第二壳体或者第三壳体从第一壳体上进行升降,此过程通过电机的转轴转动带动螺杆转动,螺杆转动过程中与连接筒螺纹连接,螺杆穿出连接筒的长度变化,带动旋转臂撑起或者落下,以此实现第一升降板和第二升降板之间间隙变大或者变小,实现第一壳体或者第三壳体的升降。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进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升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升降板和第二升降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第二升降板升起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第二升降板下降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

塔体;2

进风口;3

集水板;4

喷雾推进雾化装置;5

收水板;6

支撑网框;7

安装筒;8

第一腔室;9

第二腔室;10

进风装置;11

出风装置;12

第一壳体;13

第二壳体;14

第三壳体;15

升降组件;16

支撑板;17

第一分流组件;18

第二分流组件;19

分流板;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部可升降的冷却塔,包括外部的塔体,所述塔体下部开设有进风口,所述塔体内从下到上依次固定设置有集水板、喷雾推进雾化装置和收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内部固定设置有横向的支撑网框,所述支撑网框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安装筒,所述安装筒将塔体内部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安装筒内部为第一腔室,所述安装筒外侧为第二腔室,所述集水板、喷雾推进雾化装置和收水板均位于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二腔室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固定设置有进风装置和出风装置,所述进风装置和出风装置结构相同且上下对称设置,所述塔体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升降组件,所述第二壳体可升降设置在第一壳体顶部,所述第二壳体与第三壳体之间设置有升降组件,所述第三壳体可升降设置在第二壳体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部可升降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装置包括与塔体内壁固定连接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一分流组件,所述第一分流组件上方设置有第二分流组件,所述第二分流组件的周边与塔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塔体内的前后两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分流组件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塔体内的前后两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分流组件与第二分流组件之间形成风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顶部可升降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流组件包括并列设置的若干个分流板,相邻的两个所述分流板之间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分流板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塔体内侧壁的前后两侧固定设置,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分流板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分别与塔体内壁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顶部可升降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组件包括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垂直且固定设置在支撑板顶部,所述第二导流板固定设置在第一导流板顶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小刚潘锡武邹敏敏王丹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旭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