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减震器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91866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1 1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公开的一种汽车用减震器总成,包括壳体、活塞杆和贮油筒,活塞杆一端嵌于壳体内,在活塞杆左端设活塞头、在壳体左端内设压缩阀,在壳体左端封闭式设底盖,在底盖上固定有吊环,在吊环的内通孔中设吊环缓冲块,吊环缓冲块包括第二基层、第一基层、第三基层和第四基层,在第四基层的上下外周均设有一圈切削面,第二基层包括纵向截面均为“H”型结构的第一橡胶环和第二橡胶环,第一橡胶环套设于第一基层与第三基层之间,第二橡胶环套设于第三基层与第四基层之间,在第三基层的上下按圆周均匀分布有环形槽,在环形槽内设有第三橡胶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高使用寿命、在使用过程中可防止零件之间硬性碰触而损坏零件使用效果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中的减震器,尤其是一种汽车用减震器总成
技术介绍
通常,为了抑制来自路面的冲击,增加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汽车上安装有悬挂系统,悬挂系统包括减震器和用来吸震的弹簧,汽车在经过不平的路面段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产生反弹震荡,减震器是一种阻尼元件,它的设置可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产生的震荡。因此一个减震器的好坏直接影响车的舒适性,目前的减震器使用寿命短,长时间使用后零部件容易破坏严重,因此影响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而设计的一种使用寿命更长、使用过程中缓冲效果好,防止零件之间硬性碰触而损坏零件使用效果的汽车用减震器总成。本技术所设计的汽车用减震器总成,包括双层结构的壳体和活塞杆,所述壳体的两端为贯通结构,所述活塞杆一端嵌于壳体内,在壳体的双层结构之间设有贮油筒,在活塞杆的左端设有活塞头、在壳体的左端内设有压缩阀,在壳体的左端封闭式设有底盖,在底盖上固定有吊环,在吊环的内通孔中设有吊环缓冲块,所述的吊环缓冲块的内孔为上下贯通结构,且所述的吊环缓冲块包括从内孔的孔壁开始向外依次顺序排列的第一基层、第二基层、第三基层和第四基层,所述第一基层、第三基层和第四基层均为钢环结构,在第四基层的上下外周均设有一圈切削面,即分别称为上切削面和下切削面,且上切削面与下切削面呈镜像设置;所述第二基层包括纵向截面为“H”型结构的第一橡胶环和纵向截面为“H”型结构的第二橡胶环,所述第一橡胶环套设于第一基层与第三基层之间,第二橡胶环套设于第三基层与第四基层之间,且第二橡胶环的厚度大于第一橡胶环,在第三基层的上下按圆周均匀分布有一个以上的环形槽,在环形槽内设有第三橡胶环。安装时减震器总成通过吊环与减振器支架连接,同时在装配时支架和金属套管会被紧紧挤压在一起,并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无法相对运动,此时由于吊环缓冲块的设计中增加了双层橡胶层,因此在车辆行驶和驾驶室翻转过程中吊环与吊环缓冲块之间的负担被分布在各个橡胶层上,这大大降低了吊环缓冲块的负担,从而提高了使用寿命,使缓冲效果更好,同时切削面能够防止在安装时吊环与吊环缓冲块之间的硬性接触而损坏零部件,因此上述的设计使得减震器在长时间使用后减震效果还是保持,从而大大提高了汽车的减震效果。为了方便加工,并节省材料,所述第一橡胶环一侧的高度与第一基层高度相同,第一橡胶环另一侧高度与第三基层另加第三橡胶环高度之和相同;所述第二橡胶环一侧高度与第三基层另加第三橡胶环高度之和相同,第二橡胶环另一侧与第四基层高度相同。为了在安装时能够起到有效的固定作用,在壳体的另一端设有被活塞杆贯穿的护盖,在护盖一面设有内凹槽,在内凹槽的槽壁上均匀分布有凸块,在内凹槽的底部中心设有贯通的通孔,在通孔的四周均匀分布有梯形槽。本技术所设计的汽车用减震器总成,在车辆行驶和驾驶室翻转过程中吊环与吊环缓冲块之间的负担被分布在各个橡胶层上,这大大降低了吊环缓冲块的负担,从而提高了使用寿命,使得缓冲效果更好,同时切削面能够防止在安装时吊环与吊环缓冲块之间的硬性接触而损坏零部件,因此上述的设计使得减震器在长时间使用后减震效果还是保持,从而大大提高了汽车的减震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剖视图;图2是实施例1中吊环缓冲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1中A-A的剖视图;图4是实施例1中护盖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1中B-B的剖视图。图中:壳体1、活塞杆2、贮油筒3、活塞头4、压缩阀5、底盖6、吊环7、吊环缓冲块8、内孔8-1、第一基层8-2、第二基层8-3、第三基层8-4、第四基层8_5、切削面9、上切削面9-1、下切削面9-2、第一橡胶环10、第二橡胶环11、环形槽12、第三橡胶环13、内凹槽15、通孔15-1、凸块16、梯形槽1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汽车用减震器总成,包括双层结构的壳体I和活塞杆2,所述壳体I的两端为贯通结构,所述活塞杆2 —端嵌于壳体I内,在壳体I的双层结构之间设有贮油筒3,在活塞杆2的左端设有活塞头4、在壳体I的左端内设有压缩阀5,在壳体I的左端封闭式设有底盖6,在底盖6上固定有吊环7,在吊环7的内通孔中设有吊环缓冲块8,所述的吊环缓冲块8的内孔8-1为上下贯通结构,且所述的吊环缓冲块8包括从内孔8-1的孔壁开始向外依次顺序排列的第一基层8-2、第二基层8-3、第三基层8-4和第四基层8-5,所述第一基层8-2、第三基层8-4和第四基层8-5均为钢环结构,在第四基层8-5的上下外周均设有一圈切削面9,且上切削面9-1与下切削面9-2呈镜像设置,所述第二基层8-3包括纵向截面为“H”型结构的第一橡胶环10和纵向截面为“H”型结构的第二橡胶环11,所述第一橡胶环10套设于第一基层8-2与第三基层8-4之间,第二橡胶环11套设于第三基层8-4与第四基层8-5之间,且第二橡胶环11的厚度大于第一橡胶环10,在第三基层8-4的上下按圆周均匀分布有一个以上的环形槽12,在环形槽12内设有第三橡胶环13,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环形槽12为6个。安装时减震器总成通过吊环7与减振器支架连接,同时在装配时支架和金属套管会被紧紧挤压在一起,并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无法相对运动,此时由于吊环缓冲块8的设计中增加了双层橡胶层,因此在车辆行驶和驾驶室翻转过程中吊环7与吊环缓冲块8之间的负担被分布在各个橡胶层上,这大大降低了吊环缓冲块8的负担,从而提高了使用寿命,使得缓冲效果更好,同时切削面9能够防止在安装时吊环7与吊环缓冲块8之间的硬性接触而损坏零部件,因此上述的设计使得减震器在长时间使用后减震效果还是保持,从而大大提高了汽车的减震效果。为了方便加工,并节省材料,所述第一橡胶环10 —侧的高度与第一基层8-2高度相同,第一橡胶环10另一侧高度与第三基层8-4另加第三橡胶环13高度之和相同;所述第二橡胶环11 一侧高度与第三基层8-4另加第三橡胶环13高度之和相同,第二橡胶环11另一侧与第四基层8-5高度相同。为了在安装时能够起到有效的固定作用,在壳体I的另一端设有被活塞杆2贯穿的护盖14,在护盖14 一面设有内凹槽15,在内凹槽15的槽壁上均匀分布有凸块16,在内凹槽15的底部中心设有贯通的通孔15-1,在通孔15-1的四周均匀分布有梯形槽17。上述设计,安装时凸块16能够顶住活塞杆2的四周,对活塞杆2起到固定作用。【主权项】1.一种汽车用减震器总成,包括双层结构的壳体(I)和活塞杆(2),所述壳体(I)的两端为贯通结构,所述活塞杆(2) —端嵌于壳体(I)内,在壳体(I)的双层结构之间设有贮油筒(3),在活塞杆(2)的左端设有活塞头(4)、在壳体(I)的左端内设有压缩阀(5),其特征是:在壳体(I)的左端封闭式设有底盖(6),在底盖(6)上固定有吊环(7),在吊环(7)的内通孔中设有吊环缓冲块(8),所述吊环缓冲块(8)的内孔(8-1)为上下贯通结构,且所述的吊环缓冲块(8 )包括从内孔(8-1)的孔壁开始向外依次顺序排列的第一基层(8-2 )、第二基层(8-3)、第三基层(8-4)和第四基层(8-5),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用减震器总成,包括双层结构的壳体(1)和活塞杆(2),所述壳体(1)的两端为贯通结构,所述活塞杆(2)一端嵌于壳体(1)内,在壳体(1)的双层结构之间设有贮油筒(3),在活塞杆(2)的左端设有活塞头(4)、在壳体(1)的左端内设有压缩阀(5),其特征是:在壳体(1)的左端封闭式设有底盖(6),在底盖(6)上固定有吊环(7),在吊环(7)的内通孔中设有吊环缓冲块(8),所述吊环缓冲块(8)的内孔(8‑1)为上下贯通结构,且所述的吊环缓冲块(8)包括从内孔(8‑1)的孔壁开始向外依次顺序排列的第一基层(8‑2)、第二基层(8‑3)、第三基层(8‑4)和第四基层(8‑5),所述第一基层(8‑2)、第三基层(8‑4)和第四基层(8‑5)均为钢环结构,在第四基层(8‑5)的上下外周均设有一圈切削面(9),且上切削面(9‑1)与下切削面(9‑2)呈镜像设置,所述第二基层(8‑3)包括纵向截面为“H”型结构的第一橡胶环(10)和纵向截面为“H”型结构的第二橡胶环(11),所述第一橡胶环(10)套设于第一基层(8‑2)与第三基层(8‑4)之间,第二橡胶环(11)套设于第三基层(8‑4)与第四基层(8‑5)之间,且第二橡胶环(11)的厚度大于第一橡胶环(10),在第三基层(8‑4)的上下按圆周均匀分布有一个以上的环形槽(12),在环形槽(12)内设有第三橡胶环(1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任贤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百孚车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