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线结构的阻尼调节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2887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螺旋线结构的阻尼调节减震器,包括外缸、内部缸体结构,内部缸体结构内设有活塞组件,内部缸体结构与外缸之间设有调节阀和底阀,内部缸体结构一端通过调节阀与外缸连通,内部缸体结构另一端通过底阀与外缸连接,调节阀、活塞组件共同配合使减震器分隔形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调节阀包括阀套、开设有内腔的阀芯,内腔与第一腔室连通,阀芯侧壁周向开设有渐深的螺旋线槽,螺旋线槽一端设有贯穿孔,贯穿孔与内腔连通,阀套对应螺旋线槽开设有过油通道,过油通道一端与螺旋线槽连通,过油通道另一端与第二腔室连通。具有可连续调节阻尼、不易堵塞、使用寿命长的效果。使用寿命长的效果。使用寿命长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旋线结构的阻尼调节减震器


[0001]本技术涉及减震
,特别涉及一种螺旋线结构的阻尼调节减震器。

技术介绍

[0002]减震器是汽车使用过程中的易损配件,减震器工作好坏,将直接影响汽车行驶的平稳性和其它机件的寿命,因此应使减震器经常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0003]现有公告号为CN 210265643 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调节阻尼的减震器,包括活塞组件、外缸、中间缸、内缸和调节阀,所述活塞组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内缸内,所述内缸上侧侧壁开有过油通道以连通所述中间缸;所述调节阀包括阀芯、阀套和旋钮,所述阀芯的第一端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阀套内,所述阀芯的第一端端面开设有过油腔,所述中间缸连通所述过油腔,所述过油腔的腔壁上开设有多个孔径不等的阀芯过油间隙,所述阀套的第一端侧壁开设有连通所述外缸的阀套过油间隙,所述阀套过油间隙与所述阀芯过油间隙对应使所述阀芯转动过程中各所述阀芯过油间隙交替与所述阀套过油间隙连通,所述旋钮连接所述阀芯的第二端以带动所述阀芯转动。
[0004]但上述的减震器存在以下缺点:该减震器是通过转动调节阀,使相应孔径的阀芯过油间隙与阀套过油间隙对其,实现对不同油流量的控制,由于不同孔径的阀芯过油间隙之间存在间距,所以这种调节方式存在延迟、不连续的情况,而且较小的阀芯过油间隙存在堵塞的可能,后续拆卸清理起来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螺旋线结构的阻尼调节减震器,具有可连续调节阻尼、不易堵塞、使用寿命长的效果。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螺旋线结构的阻尼调节减震器,包括外缸、内部缸体结构,所述内部缸体结构内设有活塞组件,所述内部缸体结构与所述外缸之间设有调节阀和底阀,所述内部缸体结构一端通过所述调节阀与所述外缸连通,所述内部缸体结构另一端通过所述底阀与所述外缸连通,所述调节阀、所述活塞组件共同配合使减震器分隔形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调节阀包括阀套、开设有内腔的阀芯,所述内腔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阀芯侧壁周向开设有渐深的螺旋线槽,所述螺旋线槽一端设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与所述内腔连通,所述阀套对应所述螺旋线槽开设有过油通道,所述过油通道一端与所述螺旋线槽连通,所述过油通道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汽车在驶入凹坑或者驶出凸起时,活塞组件相对内部缸体结构向上抬起,使内部缸体结构内位于活塞组件上部的油液受到挤压通过调节阀的流量控制排入外缸,同时内部缸体结构内位于活塞组件下部空间产生了真空,使外缸中的油液一部分通过底阀从下方流进内部缸体结构内,过程中产生了阻尼力,实现了缓冲减震的效果,由于螺旋线槽是沿阀芯侧壁周向由浅至深开设的,操作者通过转动调节阀的阀芯,使
不同深浅程度的螺旋线槽位点与过油通道连通,进而控制螺旋线槽与过油通道连通的横截面积大小,对流入螺旋线槽的油液进行流量控制,从而连续性调节减震器阻尼力大小,具有可连续调节阻尼、不易堵塞、使用寿命长的效果。
[0008]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部缸体结构包括内缸和中间缸,所述外缸与所述活塞组件之间设有导向器,所述导向器与所述内缸之间形成有过油间隙,所述过油间隙连通所述内缸与所述中间缸。
[0009]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油通道一端连接设有空心杆,所述活塞组件将内缸分隔为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有杆腔和中间缸腔室连通形成所述第一腔室,所述无杆腔连通外缸腔室与内部缸体结构之间的腔室形成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空心杆连通所述第一腔室,所述内腔连通所述第二腔室。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塞组件上抬时,内部缸体结构内位于活塞组件上端的油液通过空心杆流入调节阀的过油通道内,并依次通过螺旋线槽和调节阀的阀芯内腔流出至外缸。
[0011]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塞组件将内缸分隔为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有杆腔和中间缸腔室连通形成所述第一腔室,所述无杆腔连通外缸腔室与内部缸体结构之间的腔室形成所述第二腔室,所述内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所述过油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腔室。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塞组件上抬时,内部缸体结构内位于活塞组件上端的油液通过阀芯内腔流入调节阀,并依次通过螺旋线槽和过油通道流出至外缸内。
[0013]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间缸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固定连接设有连接套,所述空心杆穿设于所述连接套内并与所述连接套密封配合。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套的设立可以使空心杆与中间缸之间的连接接触面积更大,使两者间的密封性更高。
[0015]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间缸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固定连接设有连接套,所述阀芯一端穿设于所述连接套内并与所述连接套密封配合。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套的设立可以使阀芯侧壁与中间缸之间的连接接触面积更大,提高两者间的密封程度。
[0017]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阀芯与所述阀套之间设有若干第一密封圈,若干所述第一密封圈设于所述螺旋线槽两侧,使所述螺旋线槽两侧的阀芯侧壁与所述阀套密封配合。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第一密封圈设于螺旋线槽的两侧,可以有效防止螺旋线槽两侧的阀芯侧壁与阀套密封不牢导致油液的外漏,导致减震器内部的压差减小影响阻尼力。
[0019]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上设有阀盖,所述阀盖与所述阀芯之间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使所述阀芯可旋转定位连接于所述阀套上。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结构可以使阀芯在相对阀套进行旋转调节后,能够固定在阀套上,使阀芯在调节后在没有外界驱动力干扰的情况下能够与阀套保持相对止转。
[0021]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结构包括止转套设于所述阀芯的垫片、设于所述垫片与所述阀盖间的弹性件,所述垫片朝向所述阀芯的一面周向设有若干球凸,所述阀套对应所述球凸开设有呈环形阵列的若干球孔,所述弹性件始终有驱使所述垫片抵紧在所述阀套上的运动趋势,使所述球凸与所述球孔定位配合。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件通过抵在阀盖上,并通过自身弹性压应力使两侧的球凸与阀套端面的球孔相互抵紧,使阀芯能够旋转定位在阀套上,另外也可增加阀芯转动时的手感。
[0023]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阀体套设于所述阀套外,所述阀体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外缸侧壁,所述阀体开设有与所述外缸连通的通孔,所述阀体另一端与所述阀盖固定连接。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阀体的设立主要是对阀套外部起到了保护作用,另外使阀盖从直接盖合在阀套上变成了扣合在阀体侧壁上,也是出于对阀套结构强度的考虑。
[0025]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在阀芯上开设连续渐深的螺旋线槽进行不同油流量的控制调节,具有可连续调节阻尼、不易堵塞、使用寿命长的效果。
附图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旋线结构的阻尼调节减震器,包括外缸(1)、内部缸体结构,所述内部缸体结构内设有活塞组件(4),所述内部缸体结构与所述外缸(1)之间设有调节阀(5)和底阀(7),所述内部缸体结构一端通过所述调节阀(5)与所述外缸(1)连通,所述内部缸体结构另一端通过所述底阀(7)与所述外缸(1)连通,所述调节阀(5)、所述活塞组件(4)共同配合使减震器分隔形成第一腔室(81)和第二腔室(82),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阀(5)包括阀套(51)、开设有内腔(521)的阀芯(52),所述内腔(521)与所述第一腔室(81)连通,所述阀芯(52)侧壁周向开设有渐深的螺旋线槽(53),所述螺旋线槽(53)一端设有贯穿孔(531),所述贯穿孔(531)与所述内腔(521)连通,所述阀套(51)对应所述螺旋线槽(53)开设有过油通道(511),所述过油通道(511)一端与所述螺旋线槽(53)连通,所述过油通道(511)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室(82)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旋线结构的阻尼调节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缸体结构包括内缸(3)和中间缸(2),所述外缸(1)与所述活塞组件(4)之间设有导向器(11),所述导向器(11)与所述内缸(3)之间形成有过油间隙(31),所述过油间隙(31)连通所述内缸(3)与所述中间缸(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螺旋线结构的阻尼调节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油通道(511)一端连接设有空心杆(512),所述活塞组件(4)将内缸(3)分隔为有杆腔(32)和无杆腔(33),所述有杆腔(32)和中间缸腔室(20)连通形成所述第一腔室(81),所述无杆腔(33)连通外缸腔室(10)与内部缸体结构之间的腔室形成所述第二腔室(82),所述空心杆(512)连通所述第一腔室(81),所述内腔(521)连通所述第二腔室(8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螺旋线结构的阻尼调节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组件(4)将内缸(3)分隔为有杆腔(32)和无杆腔(33),所述有杆腔(32)和中间缸腔室(20)连通形成所述第一腔室(81),所述无杆腔(33)连通外缸腔室(10)与内部缸体结构之间的腔室形成所述第二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游东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百孚车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