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的前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2320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身的前部构造(1),把从前围板(3)向前方突出的减震器承受部件(13)设置在车宽方向以及车高方向上与减震器(8)对应的位置。根据车身的前部构造(1),车辆(2)冲撞时,由减震器承受部件(13)约束减震器(8)向后方的移动,可以将作用到减震器(8)的冲击载荷通过减震器承受部件(13)传递到前围板(3),有效分散到车身的骨架上。另外,车辆(2)冲撞时,减震器(8)向后方移动时,减震器(8)与减震器承受部件(13)抵接,减震器(8)的支撑点之间的距离比以往要短,所以,可以提高弯曲刚性以及反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的前部构造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乘用车等各种车辆中的车身的前部构造中,采用了用于与其它车辆冲撞时吸收撞击的构造。作为这样的车身的前部构造,已知有把用于吸收作用到发动机上的冲击载荷的吸能部配置在前围板(ダツシユパネル)的前面,由横梁的膨出部构成的构造(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3-15496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近年来,希望对冲击载荷加以分散。而且,希望与上述公开专利公报中记载的现有技术相比,将车身前侧部的冲击载荷更加有效地加以分散。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达成的,目的是提供可以有效分散作用到车身前侧部的冲击载荷的车身的前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的车身的前部构造,具有在车辆的车身和前轮之间延伸并由所述车身侧支承的减震器,和在所述减震器的后方形成所述车辆的客舱的前壁并与所述车身的骨架连接的前围板;其特征在于设有从所述前围板向所述减震器突出的减震器承受部件;该减震器承受部件沿车宽方向以及车高方向配置在与所述减震器对应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车身的前部构造,从前围板向前方突出的减震器承受部件沿车宽方向以及车高方向配置在与所述减震器对应的位置,所以,在车辆冲撞时,可以由减震器承受部件约束减震器向后方的移动,作用在减震器上的冲击载荷通过减震器承受部件传递到前围板,有效地分散到车身的骨架上。另外,在车辆冲撞时,减震器向后方移动时,减震器与减震器承受部件接触,减震器的支撑点(支承减震器的点)增加,而且支撑点之间的距离比以前缩短,弯曲刚性以及反力变高,因此,与以前相比,可以耐受更高的冲击载荷。在这里所称的“沿车宽方向以及车高方向与减震器对应的位置”,表示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减震器的车宽方向以及车高方向的一部分或全部与后方的减震器承受部件重合的位置。 在此,可以列举出具有覆盖减震器以及前轮并与车身的骨架连接的车轮罩,和从车轮罩向减震器的后方突出的车轮罩支柱;减震器承受部件从后方支承车轮罩支柱,并从车轮罩支柱向减震器突出的构造。这样构成的话,可以有效起到上述效果,而且车轮罩支柱向后方的移动可以由减震器承受部件约束,作用到减震器上的冲击载荷通过车轮罩支柱传递到车轮罩,例如进一步有效地分散到前纵梁或围板顶部件(エプロンアツパメンバ)等的车身的骨架上。另外,在车辆冲撞时,车轮罩支柱伴随减震器向后方的移动而向后方移动时,可以缩短车轮罩支柱的弯曲间隔,提高弯曲刚性以及反力,因此,可以进一步耐受更高的冲击载荷。 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身的前部构造,具有在车辆的车身和前轮之间延伸并由车身侧支承的减震器,和在减震器的后方、车辆的客舱的前方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形成车身的骨架的一部分的前围板横梁;其特征在于设有从前围板横梁向减震器突出的减震器承受部件;该减震器承受部件沿车宽方向以及车高方向配置在与减震器对应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车身的前部构造,由于从前围板横梁向前方突出的减震器承受部件沿车宽方向以及车高方向配置在与减震器对应的位置,所以,车辆撞击时,减震器向后方的移动可由减震器承受部件约束,作用在减震器上的冲击载荷通过减震器承受部件传递到前围板横梁,有效地分散到车身的骨架上。另外,在车辆冲撞时,减震器向后方移动时,减震器与减震器承受部件接触,减震器的支撑点(支承减震器的点)增加,而且支撑点之间的距离比以前缩短,弯曲刚性以及反力变高,因此,与以前相比,可以耐受更高的冲击载荷。在这里所称的“沿车宽方向以及车高方向与减震器对应的位置”,是表示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减震器的车宽方向以及车高方向的一部分或全部与后方的减震器承受部件重合的位置。 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身的前部构造,是具有在车辆的车身和前轮之间延伸并由车身侧支承的减震器,和覆盖减震器以及前轮并与车身的骨架连接的车轮罩;其特征在于设有从车轮罩向减震器的后方突出的减震器承受部件;该减震器承受部件沿车宽方向以及车高方向延伸到与减震器对应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车身的前部构造,由于从车轮罩向减震器的后方突出的减震器承受部件沿车宽方向以及车高方向延伸到与减震器对应的位置,所以,车辆撞击时,减震器向后方的移动可由减震器承受部件约束,作用在减震器上的冲击载荷通过减震器承受部件传递到车轮罩,例如可有效地分散到前纵梁或围板顶部件等的车身的骨架上。另外,在车辆冲撞时,减震器向后方移动时,减震器与减震器承受部件接触,减震器的支撑点(支承减震器的点)增加,而且支撑点之间的距离比以前缩短,弯曲刚性以及反力变高,因此,与以前相比,可以耐受更高的冲击载荷。在这里所称的“沿车宽方向以及车高方向与减震器对应的位置”,是表示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减震器的车宽方向以及车高方向的一部分或全部与后方的减震器承受部件重合的位置。 在此,具有在减震器的后方形成车辆的客舱的前壁并与车身的骨架连接的前围板,减震器承受部件被从前围板延伸的加强部件支承着的话,在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的同时,作用到减震器上的冲击载荷可以通过加强部件传递到前围板上,进一步有效地分散到车身的骨架上。另外,车辆冲撞时,减震器承受部件伴随减震器向后方的移动而向后方移动时,可以缩短减震器承受部件的弯曲间隔,提高弯曲刚性以及反力,进一步耐受更高的冲击载荷。 另外,所述减震器承受部件位于减震器的轴向上的中间部的后方的话,减震器向后方移动时,与该减震器的轴向上的中间部接触,减震器的支撑点之间的距离被大致二等分,弯曲刚性约变为八倍,反力约变为两倍,可以耐受更高的冲击载荷。而且,在此所称的“减震器的轴向上的中间部”,可以是减震器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例如也可以是从减震器的上端部与车身的结合点到减震器的下端部与车轮的结合点为止的中间部。附图说明图1是从前方侧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涉及的车身的前部构造的轴测图。 图2是表示冲击载荷的传递状态的概略侧面图。 图3是从前方侧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涉及的车身的前部构造的轴测图。 图4是从前方侧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涉及的车身的前部构造的轴测图。 图5是图4中的车轮罩支柱的正面图。 图6是从前方侧表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涉及的车身的前部构造的轴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车身的前部构造的合适的实施方式。而且,在附图说明中,对相同或相当的要素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了重复说明。图1是从前方侧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涉及的车身的前部构造的轴测图。图2是表示冲击载荷的传递状态的概略侧面图。在附图说明中,对相同或相当的要素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了重复说明。另外,在说明书中,将车辆前进时的前方方向定位“前方”,并采用了“前”、“后”、“左”、“右”等表示方向的词。 图1和图2所示的车身的前部构造1,例如为乘用车等的车辆2中的车身的前部构造。车辆2在前部设有发动机舱2a,在该发动机舱2a的后方隔着作为间隔壁的前围板3形成客舱,在前围板3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连接着作为车身的骨架部件的一部分的前车身柱(前柱,以下称为A柱)4。另外,在前围板3的后面(客舱侧)连接着在车宽方向延伸并构成车身的骨架部件的一部分的前围板横梁。图1中仅图示了左侧。 下面对车身的前部构造1进行详细说明。该车身的前部构造1设有夹着发动机配置在车宽方向两侧并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前纵梁(仅图示了一方)5,在所述前纵梁5的靠车宽方向外侧构成车辆2的发动机舱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的前部构造,具有:在车辆的车身和前轮之间延伸并由所述车身侧支承的减震器,和在所述减震器的后方形成所述车辆的客舱的前壁并与所述车身的骨架连接的前围板;其特征在于: 设有从所述前围板向所述减震器突出的减震器承受部件;该减 震器承受部件沿车宽方向以及车高方向配置在与所述减震器对应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5-2-22 046066/20051.一种车身的前部构造,具有在车辆的车身和前轮之间延伸并由所述车身侧支承的减震器,和在所述减震器的后方形成所述车辆的客舱的前壁并与所述车身的骨架连接的前围板;其特征在于设有从所述前围板向所述减震器突出的减震器承受部件;该减震器承受部件沿车宽方向以及车高方向配置在与所述减震器对应的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覆盖所述减震器以及所述前轮并与所述车身的骨架连接的车轮罩,和从所述车轮罩向所述减震器的后方突出的车轮罩支柱;所述减震器承受部件从后方支承所述车轮罩支柱,并从所述车轮罩支柱向所述减震器突出。3.一种车身的前部构造,具有在车辆的车身和前轮之间延伸并由所述车身侧支承的减震器,和在所述减震器的后方、所述车辆的客舱的前方沿车宽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坂直哉玉腰浩史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