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2021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有效地分散作用于车辆前部的碰撞载荷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配置于车辆(2)前部的支撑散热器上部的散热器固定框的部分(6a),通过从车宽方向的两侧进行支撑的一对第一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4)、和配置于比该一对第一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4)更靠车辆方向内侧并从后方进行支撑的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11、12),而与车身骨架(9)连结。因此,在车辆碰撞时,通过第一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4)、和配置于比该一对第一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4)更靠车辆方向内侧的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11、12),将针对散热器固定框的支撑散热器上部的部分(6a)的碰撞载荷传递到车身骨架(9)且有效地使其分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在乘用车等的各种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中,采用了用于吸收与其他车辆之间的碰撞时的冲击的结构。作为这种车身前部结构,已知有如下结构(例如参照日本国特开平11-43071号公报),即利用构成发动机室的外框上部的车身围板上骨架(apron upper member),从车宽方向将支撑散热器的周缘部的散热器固定框的上端部支撑。为此,近年来,要求使碰撞载荷分散。而且要求,与上述公开专利公报中记载的以往技术相比,更有效地分散车辆前部的碰撞载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可以有效地分散作用于车辆前部的碰撞载荷。基于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结构,将一对车身前柱作为骨架的一部分,该车身前柱配置于车辆的车宽方向两侧且形成车辆的客舱的前部,该车身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具备散热器固定框,其支撑散热器;一对第一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其从车宽方向两侧对散热器固定框的支撑散热器上部的部分进行支撑,并与车身前柱连结;一对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其配置于比一对第一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更靠车宽方向的内侧,且从后方对散热器固定框的支撑散热器上部的部分进行支撑,并与车身骨架连结。根据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在车辆前部配置的散热器固定框的支撑散热器上部的部分,通过从车宽方向的两侧进行支撑的一对第一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和配置于比该一对第一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更靠车宽方向内侧且从后方进行支撑的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与车身骨架连结。因此,在车辆碰撞时,针对散热器固定框的支撑散热器上部的部分的碰撞载荷,通过第一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和配置于该第一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被传递到车身骨架且被有效地分散。另外,由于配置于比第一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支撑点距离变短,作用于散热器固定框的支撑散热器上部的部分的弯曲力矩减少,因此,与以往相比,可以承受更高的碰撞载荷。这里,若具备将一对车身前柱的前部彼此连结的车身前围部,且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与车身前围部连结,则针对散热器固定框的支撑散热器上部的部分的碰撞载荷,通过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被传递到车身前围部,且被有效地分散到车身骨架。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具备车身前围支撑部件,该车身前围支撑部件将车身前围部的支撑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的部分与车身前柱连结。如果是这样的构成,则针对散热器固定框的支撑散热器上部的部分的碰撞载荷,通过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被传递到车身前围部,并通过车身前围支撑部件被传递到车身前柱,且有效地被分散到车身骨架。另外,如果具备车身前围部,其将一对车身前柱的前部彼此连结;发动机挡板,其与该车身前围部连结且构成客舱的前壁,并且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与发动机挡板连结,则针对散热器固定框的支撑散热器上部的部分的碰撞载荷,通过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被传递到发动机挡板,且被有效地分散到车身骨架。也可以构成为,具备发动机挡板支撑部件,该发动机挡板支撑部件将发动机挡板中的连结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的部分与车身前围部连结。如果是这样的构成,则针对散热器固定框的支撑散热器上部的部分的碰撞载荷,通过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被传递到发动机挡板,并通过发动机挡板支撑部件被传递到车身前柱,且有效地被分散到车身骨架。另外,如果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通过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散热器固定框和车身前围部之间的其他的部件,与车身骨架连结,则可以有效地起到上述作用的同时,可以将构成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的各个部件的长度缩短,与以往相比,可以承受更大的载荷。另外,提高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的配置的自由度。另外,如果其他的部件,是在车身侧对悬架中所使用的减振器进行支撑的悬架支撑罩,则针对散热器固定框的支撑散热器上部的部分的碰撞载荷,通过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和悬架支撑罩被传递,且有效地被分散到车身骨架,而且可以将构成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的各个部件的长度缩短,与以往相比,可以承受更大的载荷。另外,提高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的配置的自由度。另外,基于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结构,将一对车身前柱和地板通道作为骨架的一部分,该一对车身前柱配置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两侧且形成车辆的客舱的前部,该地板通道形成在客舱的下面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该车身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具备散热器固定框,其支撑散热器;一对第一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其从车宽方向两侧对散热器固定框的支撑散热器上部的部分进行支撑,并与车身前柱连结;一对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其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比一对第一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更靠内侧,且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散热器固定框的支撑散热器上部的部分和地板通道之间,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将发动机介于其间而被配置。根据这样的车身前部结构,针对散热器固定框的支撑散热器上部的部分的碰撞载荷,通过第一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和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及发动机被传递,且被有效地分散到车身骨架,并且,可以将构成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的各个部件的长度缩短,与以往相比,可以承受更大的载荷。另外,提高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的配置的自由度。另外,通过配置于比第一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支撑点距离变短,作用于散热器固定框的支撑散热器上部的部分的弯曲力矩减少,因此,与以往相比,可以承受更高的碰撞载荷。附图说明图1是从前方侧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从前方侧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俯视图。图6是从前方侧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从后方侧表示图6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立体图。图8是从后方侧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5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从前方侧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俯视图。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或相当要素标以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车辆向前直行前进时的前方方向定义为“前方”,使用表示“前”“后”“左”“右”等方向的词。图1及图2所示的车身前部结构1,例如是乘用车等的车辆2的车身前部结构。车辆2在前部具备发动机室2a,在该发动机室2a的后方,隔着作为隔壁的发动机挡板3形成有客舱。此外,在图1中只图示了右侧。如图1所示,车身前部结构1具备散热器固定框6,其配置于发动机室2a前部且支撑散热器;车身围板上骨架(第一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4,其构成发动机室2a的框体上部;一对车身前纵梁5(只图示一个),其夹着发动机而配置在车宽方向两侧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车身前围部7,其配置于发动机挡板3的上方且在车宽方向上延伸。散热器固定框6具有散热器固定框上框6a(散热器固定框的支撑散热器上部的部分),其构成矩形的框体且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支撑散热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将一对车身前柱作为骨架的一部分,该车身前柱配置于车辆的车宽方向两侧且形成上述车辆的客舱的前部,该车身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具备:散热器固定框,其支撑散热器;一对第一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其从车宽方向两侧对散热 器固定框的支撑上述散热器上部的部分进行支撑,并与上述车身前柱连结;一对第二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其配置于比上述一对第一散热器固定框支撑部件更靠车宽方向的内侧,且从后方对散热器固定框的支撑上述散热器上部的部分进行支撑,并与上述车身骨架 连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圆山裕人小坂直哉玉腰浩史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