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器的油排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73896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3 2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变速器的油排出结构,使变速器的机壳的第2室中积存的油顺利地排出到第1室。形成有L字状的肋部(65),该L字状的肋部(65)从第2室(55)的外周壁面(55c)朝第1旋转体(18)的下部外周向上方延伸,然后沿着第1旋转体(18)的外周向上方延伸,在被分隔壁(52a)的外周壁面(55c)和肋部(65)包围的位置形成有连通孔(60),该连通孔(60)使第1室(54)与第2室(55)连通。机壳由横跨第1室(54)和第2室(55)的第1机壳(52)以及与第1机壳(52)结合而划分出第2室(55)的第2机壳(53)构成,肋部(65)由形成在第1机壳(52)侧的第1部分(52d)和形成在第2机壳(53)侧的第2部分(53a)构成,第2部分(53a)的末端位于比第1部分(52d)的末端低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速器的如下所述的油排出结构:在变速箱的内部,隔着分隔壁而划分出第1室和第2室,在从所述第1室内贯穿所述分隔壁而延伸到所述第2室内的第1旋转轴上设置有第1旋转体,将随着所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而飞溅的油排出到形成于所述第1室的底部的油池。
技术介绍
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通过具有油返回孔21的分隔壁2将变速器的机壳3的内部隔成第1室4和第2室5,通过设置于分隔壁2的油返回肋部20将在第2室5的内部旋转的齿轮17扬起的油引导到油返回孔21,从而使油从第2室5返回第1室4。此外,下述专利文献2公开了:通过配置在变速器的主壳体670的内部的划分壁部301,划分出收纳有旋转的鼓轮691的变速齿轮收纳部101和收集并存储被鼓轮691扬起的油的收集容器350,并在收集容器350中存储预定量的油,由此,使主壳体670的油的液面保持合理,降低齿轮等引起的油的搅拌阻力。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1802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6815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在通过分隔壁将变速器的机壳划分出第1室和第2室、使收纳有旋转体的第2室中积存的油从分隔壁的连通孔返回到第1室的情况下,在第2室的内部,同时存在因重力而沿着与旋转体的外周面相对的外周壁面流下的油的流动和因重力而沿着与旋转体的侧面相对的侧壁面流下的油的流动,因此,需要有效地将这两个油的流动导入连通孔而排出到第1室。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将变速器的机壳的第2室中积存的油顺利地排出到第1室。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第1方面的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变速器的油排出结构,其中,在机壳的内部,隔着分隔壁而划分出第1室和第2室,在从所述第1室内贯穿所述分隔壁而延伸到所述第2室内的第1旋转轴上设置有第1旋转体,将随着所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而飞溅的油排出到形成于所述第1室的底部的油池,该油排出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由横跨所述第1室和所述第2室的第1机壳和与所述第1机壳结合而划分出所述第2室的第2机壳构成,该油排出结构形成有L字状的肋部,该L字状的肋部从所述第2室的外周壁面朝所述第1旋转体的下部外周向上方延伸,然后沿着所述第1旋转体的外周向上方延伸,在被所述分隔壁的所述外周壁面和所述肋部包围的位置处形成有连通孔,该连通孔使所述第1室与所述第2室连通,所述肋部由形成于所述第1机壳侧的第1部分和形成于所述第2机壳侧的第2部分构成,所述第2部分的末端位于比所述第1部分的末端低的位置。此外,根据第2方面的专利技术,除了第1方面的结构以外,还提出了具有如下特征的变速器的油排出结构:在从所述第1室内贯穿所述分隔壁而延伸到所述第2室内的第2旋转轴上设置有第2旋转体,所述第2旋转轴位于比所述第1旋转轴和所述连通孔低的位置。此外,实施方式的第1主输入轴13与本专利技术的第2旋转轴对应,实施方式的第2主输入轴14与本专利技术的第1旋转轴对应,实施方式的第1离合器17与本专利技术的第2旋转体对应,实施方式的第2离合器18与本专利技术的第1旋转体对应,实施方式的变速箱52与本专利技术的第1机壳对应,实施方式的箱盖53与本专利技术的第2机壳对应,实施方式的第3壁面55c与本专利技术的外周壁面对应,实施方式的油底壳56与本专利技术的油池对应,实施方式的第4连通孔60与本专利技术的连通孔对应,实施方式的第3肋部65与本专利技术的肋部对应。根据第1方面的结构,在机壳的内部,隔着分隔壁而划分出第1室和第2室,在从第1室内贯穿分隔壁而延伸到第2室内的第1旋转轴上设置有第1旋转体。形成有L字状的肋部,该L字状的肋部从第2室的外周壁面朝第1旋转体的下部外周向上方延伸,然后沿着第1旋转体的外周向上方延伸,在被分隔壁的外周壁面和肋部包围的位置处形成有连通孔,该连通孔使第1室和所述第2室连通,因而能够借助L字状的肋部可靠地收集从第1旋转体的外周部飞溅而沿着外周壁面流下的油并有效地引导到连通孔。而且,机壳由横跨第1室和第2室的第1机壳、与第1机壳结合而划分出第2室的第2机壳构成,肋部由形成在第1机壳侧的第1部分和形成在第2机壳侧的第2部分构成,第2部分的末端位于比第1部分的末端低的位置,因而能够使沿着与第1旋转体的侧面相对的第2机壳的侧壁面流下的油难以被设置于第2机壳侧的高度较低的肋部的第2部分挡住,从而有效地将该油引导到连通孔。此外,根据第2方面的结构,在从第1室内贯穿分隔壁而延伸到第2室内的第2旋转轴上设置有第2旋转体,第2旋转轴位于比第1旋转轴低的位置,因而当滞留在第2室的下部的油量过大时,存在第2旋转体引起的搅拌阻力增大的问题,但是,由于第2旋转轴位于比连通孔低的位置,因而能够有效地使油从连通孔排出而减少滞留在第2室的下部的油量,从而能够降低第2旋转体引起的搅拌阻力。附图说明图1是双离合器式变速器的骨架图。图2是从与发动机相反的一侧观察变速器的图(图5和图6的2-2线侧视图)。图3是从图2取下第1离合器、第2离合器后的图。图4是图5和图6的4-4线侧视图。图5是图2和图3的5-5线剖视图。图6是图2和图3的6-6线剖视图。图7是图6的7-7线放大剖视图。图8是与图2对应的示意图。[标号说明]13第1主输入轴(第2旋转轴),14第2主输入轴(第1旋转轴),17第1离合器(第2旋转体),18第2离合器(第1旋转体),52变速箱(第1机壳),52a分隔壁,52d第1部分,53箱盖(第2机壳),53a第2部分,54第1室,55第2室,55c第3壁面(外周壁面),56油底壳(油池),60第4连通孔(连通孔),65第3肋部(肋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图1~图8,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汽车用的双离合器式变速器T具有:借助变矩器12而与发动机E的曲轴11同轴地连接的第1主输入轴13;和相对于第1主输入轴13平行地配置的第2主输入轴14。筒状的第1副输入轴15和第2副输入轴16分别相对旋转自如地嵌合在第1主输入轴13和第2主输入轴14的外周,第1主输入轴13与第1副输入轴15可借助第1离合器17相结合,并且第2主输入轴14和第2副输入轴16可借助第2离合器18相结合。与第1主输入轴13和第2主输入轴14平行地配置有输出轴19和惰轴20,固定设置于第1主输入轴13上的驱动齿轮21与固定设置于惰轴20上的惰轮22啮合,惰轮22与固定设置于第2主输入轴14的从动齿轮23啮合。因此,在发动机E运转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2012.11.14 JP 2012-2501231.一种变速器的油排出结构,其中,在机壳(52、53)的内部,隔着分隔壁(52a)
而划分出第1室(54)和第2室(55),在从所述第1室(54)内贯穿所述分隔壁(52a)
而延伸到所述第2室(55)内的第1旋转轴(14)上设置有第1旋转体(18),将随
着所述第1旋转体(18)的旋转而飞溅的油排出到形成于所述第1室(54)的底部的
油池(56),该油排出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52、53)由横跨所述第1室(54)和所述第2室(55)的第1机壳(52)
以及与所述第1机壳(52)结合而划分出所述第2室(55)的第2机壳(53)构成,
形成有L字状的肋部(65),该肋部(65)从所述第2室(55)的外周壁面(55c)
朝所述第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滨慎治木村光男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