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充电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51307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5 22:40
用于带有电能储存器(1)的车辆的充电设备,其中,该充电设备包括充电电源(2a)、充电插头(3a)、充电插口(4c)、充电控制仪(5)、交流电充电仪(6)和功率开关器件(7),并且所述充电插口包括九个能电占线的触点,其中,第一触点(11)作为控制触点通过控制导线(Pilot)与充电控制仪连接,第二触点(12)作为接近触点通过接近导线(Proxy)与充电控制仪连接,第三触点(13)作为安全地线触点通过安全引线(PE)与车辆接地线连接,第四触点(14)作为中性线触点通过中性导线(N)与交流电充电仪连接,并且第五触点(15)作为相位1触点通过相位1导线(L1)与交流电充电仪连接,第八触点(18)作为正的直流触点能通过直流正导线(DC+)和通过功率开关器件与电能储存器连接,第九触点(19)作为负的直流触点能通过直流负导线(DC-)和通过功率开关器件与电能储存器连接,第六触点(16)作为相位2触点通过相位2导线(L2")与直流负导线连接,并且第七触点(17)作为相位3触点通过相位3导线(L3")与直流正导线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用于带有电能储存器(1)的车辆的充电设备,其中,该充电设备包括充电电源(2a)、充电插头(3a)、充电插口(4c)、充电控制仪(5)、交流电充电仪(6)和功率开关器件(7),并且所述充电插口包括九个能电占线的触点,其中,第一触点(11)作为控制触点通过控制导线(Pilot)与充电控制仪连接,第二触点(12)作为接近触点通过接近导线(Proxy)与充电控制仪连接,第三触点(13)作为安全地线触点通过安全引线(PE)与车辆接地线连接,第四触点(14)作为中性线触点通过中性导线(N)与交流电充电仪连接,并且第五触点(15)作为相位1触点通过相位1导线(L1)与交流电充电仪连接,第八触点(18)作为正的直流触点能通过直流正导线(DC+)和通过功率开关器件与电能储存器连接,第九触点(19)作为负的直流触点能通过直流负导线(DC-)和通过功率开关器件与电能储存器连接,第六触点(16)作为相位2触点通过相位2导线(L2")与直流负导线连接,并且第七触点(17)作为相位3触点通过相位3导线(L3")与直流正导线连接。【专利说明】用于车辆的充电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带有电能储存器的车辆的充电设备,其中,该充电设备包括充电电源、充电插头、充电插口、充电控制仪、交流电充电仪和功率开关器件,并且该充电插口包括九个能电占线的触点,其中,第一触点作为控制触点通过控制导线与充电控制仪连接,第二触点作为接近触点(Proxykontakt)通过接近导线(Proxyleitung)与充电控制仪连接,第三触点作为安全地线触点通过安全弓I线与车辆接地线连接,第四触点作为中性线触点通过中性导线与交流电充电仪连接,并且第五触点作为相位I触点通过相位I导线与交流电充电仪连接。
技术介绍
带有电气化传动系的车辆在世界范围被视为未来的个人机动性的关键。现代的车辆开发致力于解决给车辆内部的用于电牵引能源的储存器充电。最近偏爱线缆连接的、分散的充电方法。这意味着,给车辆用户提供与面积有关的密度的用于车辆的外部充电电源,在该密度时,车辆的平均活动半径至少等于在两个充电电源之间的平均距离。高的充电舒适性通过高的充电率、亦即短的充电时间并且通过用于车辆的充电电源的高的可用性、亦即通过外部的充电电源与车辆的高的兼容性而突出。按照现有技术,建立用于线缆连接的充电插头的车辆侧的充电插口,参见例如国际标准草案IEC62196。在该标准草案62196中被称为Typ2的七极的插头向用户提供了如下可能性,即,车辆的电池利用交流电通过单相交流电网或者三相交流电网来充电和/或利用直流电来充电,只要充电电源提供这两种充电方式。在此,功率在利用直流电充电时限制于在电压最大300V-480V时最大80A的电流强度。如果充电电源提供利用直至最大200A的电流强度和最大600V-850V的电压的直流电来充电并且因此能实现更快速的充电,则按照标准草案IEC62196,使用被称为Combo-2插头-插口系统,该插头-插口系统具有特殊的直流触点。如果车辆配备有用于Typ2插头的充电插座,则用户可以不利用超过80A的充电直流电借助具有Combo-2插头的充电电源给储存器充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描述一种用于车辆的电能储存器充电的改善的充电设备。该任务通过按照权利要求1的充电设备来解决。本专利技术的有利的实施形式和进一步扩展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得出。按照本专利技术,第八触点作为正的直流触点通过直流正导线和通过功率开关器件与电能储存器连接,以及第九触点作为负的直流触点通过直流负导线和通过功率开关器件与电能储存器连接。此外,按照本专利技术,第六触点作为相位2触点通过相位2导线与直流负导线连接,并且第七触点作为相位3触点通过相位3导线与直流正导线连接。这提供如下优点,S卩,位于第六触点和第七触点之间的外部直流电压也存在于直流负导线和直流正导线之间。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所述充电插口具有能由充电控制仪或者能由操作者操纵的保护盖,通过该保护盖能占据打开状态,并且通过该保护盖能占据闭合状态。在闭合状态时遮盖直流正触点和直流负触点。通过保护盖产生如下的特别的优点,S卩,能遮盖直流正触点和直流负触点,从而这两个触点在充电设备的按照规定的使用的范围内对于用户在保护盖闭合时不是自由可接近的。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变型方案,所述充电插口具有盖传感器,能由该盖传感器检测保护盖的状态。此外,本专利技术按照该变型方案在盖传感器和充电控制仪之间具有数据连接,通过该数据连接能将保护盖的检测到的状态由盖传感器传送到充电控制仪上。通过盖传感器,能将保护盖识别为处于确定的状态中。通过充电控制仪,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将保护盖置于另一个状态中。备选地,可以向操作者显示保护盖的错误位置。优选地,第一充电插头以插头-插口连接的形式在保护盖打开时或者在保护盖闭合时能插到充电插口上,该充电插头构成为至少三极的并且最高七极的。第一充电插头的至少三个核心极(Kernpol)是电占线的,其中,在与第一充电插头建立好插头-插口连接时,前三个触点占线相符地与第一充电插头的核心极连接,并且最高的七个极占线相符地与插口的前七个触点连接。在与第一充电插头建立好插头-插口连接时,所述保护盖能闭合或已闭合。第一充电插头可以在其几何基本形状方面例如构成为按照国际标准草案IEC62196的Typ2的插头,并且车辆的充电插口在其几何构型方面构成为Combo-2类型的充电插座。利用充电插头的核心极表示插头的如下各极,这些极在按照规定建立好插头-插口连接时与控制触点、接近触点和安全地线触点电接触导通。第一充电插头在其几何基本形状方面也可以构成为按照国际标准草案IEC62196的Typl插头。该插头具有五个极,这些极能占线相符地与插口的前五个触点连接。占线相符性意味着,在按照规定建立插头-插口连接时,插头的预定的第一极与插口的第一触点连接,插头的预定的第二极与插口的第二触点连接,插头的预定的第三极与插口的第三触点连接,插头的预定的第四极与插口的第四触点连接,并且插头的预定的第五极与插口的第一触点连接。因此插头的每个电极与充电插口的九个触点中的预定的触点电连接。占线相符的连接例如可以通过插头在充电插口中借助于突出部、凸起部或者滑槽(Schiene)的机械引导来保证。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实施形式,在与第一充电插头建立好插头-插口连接时并且在第四触点和第五触点通过充电电源以交变电压电占线时,电池能通过交流电充电仪充电。这意味着,充电设备的用户可以将车辆通过第一充电插头与提供单相交流电的充电电源连接,以用于给电能储存器充电。备选地,在与第一充电插头建立好插头-插口连接时并且在第六触点和第七触点通过充电电源以直流电压电占线时,电池在通过功率开关器件建立好功率连接时并且在保护盖闭合时可利用直流电充电。如果按照标准草案IEC62196,第一充电插头构成为Typ2插头并且充电插座构成为Combo-2,充电电源提供直流电并且用户将车辆通过第一充电插头与充电电源连接,则电能储存器在保护盖闭合时可利用直流电来充电。按照标准草案IEC62196,用于利用直流电充电的直流电对于Typ2插头限制于最大80A。这种充电方式被称为低直流充电。在以Typ2插头来低直流充电时,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用于带有电能储存器(1)的车辆的充电设备,其中,该充电设备包括充电电源(2a)、充电插头(3a)、充电插口(4c)、充电控制仪(5)、交流电充电仪(6)和功率开关器件(7),并且所述充电插口包括九个能电占线的触点,其中,第一触点(11)作为控制触点通过控制导线(Pilot)而与充电控制仪连接,第二触点(12)作为接近触点通过接近导线(Proxy)而与充电控制仪连接,第三触点(3)作为安全地线触点通过安全引线(PE)而与车辆接地线连接,第四触点(14)作为中性线触点通过中性导线(N)而与交流电充电仪连接,并且第五触点(15)作为相位1触点通过相位1导线(L1)而与交流电充电仪连接,其特征在于,‑第八触点(18)作为正的直流触点能通过直流正导线(DC+)和通过功率分离器件而与电能储存器连接,‑第九触点(19)作为负的直流触点能通过直流负导线(DC‑)和通过功率分离器件而与电能储存器连接,‑第六触点(16)作为相位2触点通过相位2导线(L2")而与直流负导线连接,并且‑第七触点(17)作为相位3触点通过相位3导线(L3")而与直流正导线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R·韦伯T·赫尔佐克J·克拉默尔M·雷斯蓬德克
申请(专利权)人:宝马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