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器致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72341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08 06: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以减小向动力源施加的负载的离合器致动器。其具有:驱动源;凸轮,其通过传递从动力源输出的旋转动力而旋转,并且,在外周面具有与旋转轴的距离变化的凸轮面;以及输出杆,其可滑动地支撑在规定的部件(例如壳体)上,并且,伴随凸轮的旋转而进退,并通过进退而进行离合器的断开/接合及半接合操作,在输出杆的中心轴的延长线上配置凸轮的旋转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相关申请的记载]本技术基于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09 — 263939号(2009年11月19日申请)的优先权主张,该申请的全部记载内容通过引用加入记载在本说明书中。本技术涉及一种进行离合器的断开/接合及半接合的离合器致动器
技术介绍
目前,已知在现有的手动变速装置上安装致动器,根据驾驶者的意愿或车辆状态,自动地进行一连串的变速操作(离合器的断开/接合、变速、换挡)的系统。在这种系统中,进行离合器的断开/接合及半接合的离合器致动器,为了使离合器的膜片弹簧等的姿态变化,设有电动机等动力源和输出杆。输出杆的进退需要很大的力,对于产生很大的力的动力源,会导致大型化。因此,在现有的离合器致动器中,为了抑制所需的动力源的驱动力,进而在动力源未通电的状态下也自动保持行程位置,在动力源与输出杆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中使用蜗轮蜗杆副进行减速,该涡轮蜗杆副使用蜗杆和蜗轮。作为这种离合器致动器的现有技术,在专利文献I中公示了一种离合器用致动器,其具有:动力源;旋转体(蜗杆),其由该动力源旋转驱动;从动旋转体(蜗轮),其与该旋转体连结,一体地旋转;以及输出杆,其可以相对旋转地与该从动旋转体连结,通过该输出杆的移动,进行离合器的断开/接合及半接合操作,在这种离合器用致动器中,在上述旋转体和上述从动旋转体之间配置连结部件,上述旋转体与上述从动旋转体不是配置在同一平面上,而是上述从动旋转体利用一端支撑在壳体上的辅助弹簧,辅助该从动旋转体的旋转。在这种离合器用致动器中,输出杆的端部可旋转地连结在从动旋转体(蜗轮)中的从旋转轴向径向偏移的位置,利用该连结部分的圆周移动量,使输出杆进退。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示了下述离合器致动器,其在蜗轮的外周面的规定位置设置凸轮面,在输出杆的端部可旋转地安装沿凸轮面转动的滚轮,在可摆动地安装在壳体上的控制杆的前端,可摆动地安装滚轮的旋转轴。在上述离合器致动器中,利用伴随凸轮面的圆周运动的滚轮的位置移动,使输出杆进退。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 - 301238号公报专利文献2: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9723394号说明书以及第十七附图
技术实现思路
此外,上述专利文献1、2的全部公示内容通过上述引用而加入记载在本说明书中。下面的分析是根据本技术进行的。但是,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离合器用致动器中,因为输出杆的端部可旋转地连结在从动旋转体(蜗轮)上的从旋转轴向径向偏移的位置,所以蜗轮的旋转轴并未始终位于输出杆的中心轴的延长线上。因此,如果蜗轮的旋转轴从输出杆的中心轴的延长线偏移,则在由施加在输出杆上的载荷(回推载荷)将蜗轮回推(反向旋转侧)方向上产生扭矩,动力源的负载增大,消耗电力增加。另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离合器致动器中,因为通过控制杆的摆动而使滚轮位移,并且,通过蜗轮的凸轮面的圆周运动而使滚轮位移,所以蜗轮的旋转轴并未始终位于输出杆的中心轴的延长线上。因此,在施加在输出杆上的载荷(回推载荷)将蜗轮回推(反向旋转侧)方向上产生扭矩,动力源的负载增大,消耗电力增加。本技术的主要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减小向动力源施加的负载的离合器致动器。在本技术的一个观点中,在离合器致动器上具有:动力源;凸轮,其通过传递从上述动力源输出的旋转动力而进行旋转,并且,在外周面具有与旋转轴的距离变化的凸轮面;以及输出杆,其可滑动地支撑在规定部件上,并且,伴随上述凸轮的旋转而进退,且通过上述进退进行离合器的断开/接合,在上述输出杆的中心轴的延长线上配置上述凸轮的上述旋转轴,上述输出杆经由在上述中心轴的方向上配置于不同位置的衬套,支撑在壳体上,以可以在上述中心轴的方向上进退。在本技术的上述离合器致动器中具有旋转体,其可旋转地保持在上述输出杆上,并且,可以在上述凸轮面上转动,上述凸轮面与上述旋转体的抵接部分配置在上述输出杆的上述中心轴的延长线上,且与上述凸轮的上述旋转轴相比配置在上述输出杆侧。在本技术的上述离合器致动器中具有:保持部件,其固定在上述输出杆上;以及旋转体,其可旋转地保持在上述保持部件上,并且,可以在上述凸轮面上转动,上述凸轮面与上述旋转体的抵接部分配置在上述输出杆的上述中心轴的延长线上,且与上述凸轮的上述旋转轴相比配置在上述输出杆的相反一侧。在本技术的上述离合器致动器中,优选设置一段或多段减速机构,其减小从上述动力源输出的旋转动力并向上述凸轮传递。在本技术的上述离合器致动器中,上述减速机构优选设置:蜗杆,其通过上述动力源旋转驱动;以及蜗轮,其与上述蜗杆啮合,并且,与上述凸轮一体地旋转。在本技术的上述离合器致动器中,上述减速机构优选设置:蜗杆,其通过上述动力源旋转驱动;蜗轮,其与上述蜗杆啮合;驱动齿轮,其与上述蜗轮一体地旋转,并且,直径小于上述蜗轮;以及从动齿轮,其与上述驱动齿轮啮合,并且,直径大于上述驱动齿轮,且与上述凸轮一体地旋转。在本技术的上述离合器致动器中,优选上述凸轮的上述旋转轴是上述动力源的输出轴。在本技术的上述离合器致动器中,优选设置可旋转地保持上述凸轮的上述旋转轴的壳体。在本技术的上述离合器致动器中,设有旋转体,其可旋转地保持在上述输出杆上,并且,可在上述凸轮面上转动,上述凸轮面与上述旋转体的抵接部分优选配置在上述输出轴的上述中心轴的延长线上,且配置在上述凸轮的上述旋转轴与上述输出杆的端面之间。在本技术的上述致动器离合器中,具有:保持部件,其固定在上述输出杆上;以及旋转体,其可旋转地保持在上述输出杆上,并且,可以在上述凸轮面上转动,上述凸轮面与上述旋转体的抵接部分优选配置在上述输出轴的上述中心轴的延长线上,且配置在上述凸轮的上述旋转轴与上述输出杆的端面之间的部分以外。技术的效果根据本技术,因为可以利用凸轮的旋转轴承受施加在输出杆上的载荷,从而减小向将凸轮回推(反向旋转侧)方向的扭矩,所以可以减小向动力源施加的负载,实现电力节省。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技术的实施例1涉及的离合器致动器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技术的实施例1涉及的离合器致动器的结构的图1的X —X’间的剖视图。图3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1涉及的离合器致动器中的输出杆的进退动作的示意图。图4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对比例I涉及的离合器致动器中的输出杆的进退动作的示意图。图5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对比例2涉及的离合器致动器中的输出杆的进退动作的示意图。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技术的实施例2涉及的离合器致动器的结构的剖视图。图7是示意地表示本技术的实施例2涉及的离合器致动器的结构的图6的X —X’间的剖视图。图8是示意地表示本技术的实施例3涉及的离合器致动器的结构的剖视图。图9是示意地表示本技术的实施例3涉及的离合器致动器的结构的图8的X —X’间的剖视图。图10是示意地表示本技术的实施例4涉及的离合器致动器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1是示意地表示本技术的实施例4涉及的离合器致动器的结构的图10的X —X’间的剖视图。标号的说明I离合器致动器2 壳体3电动机(动力源)3a输出轴(旋转轴)3b中心轴4 蜗杆5 蜗轮6轴(旋转轴)6a中心轴7 凸轮8、9 轴承10输出杆IOa中心轴11保持部件12轴承(旋转体)13 轴14 衬套15转速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09.11.19 JP 2009-2639391.一种离合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动力源; 凸轮,其通过传递从上述动力源输出的旋转动力而进行旋转,并且,在外周面具有与旋转轴的距离变化的凸轮面;以及 输出杆,其可滑动地支撑在规定部件上,并且,伴随上述凸轮的旋转而进退,且通过上述进退进行离合器的断开/接合, 在上述输出杆的中心轴的延长线上配置上述凸轮的上述旋转轴, 上述输出杆经由在上述中心轴的方向上配置于不同位置的衬套,支撑在壳体上,以可以在上述中心轴的方向上进退。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旋转体,其可旋转地保持在上述输出杆上,并且,可以在上述凸轮面上转动, 上述凸轮面与上述旋转体的抵接部分配置在上述输出杆的上述中心轴的延长线上,且与上述凸轮的上述旋转轴相比配置在上述输出杆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 保持部件,其固定在上述输出杆上;以及 旋转体,其可旋转地保持在上述保持部件上,并且,可以在上述凸轮面上转动, 上述凸轮面与上述旋转体的抵接部分配置在上述输出杆的上述中心轴的延长线上,且与上述凸轮的上述旋转轴相比配置在上述输出杆侧的相反一侧。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一段或多段减速机构,其将从上述动力源输出的旋转动力减速后传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根康博森匡辅长坂裕之吉田昌弘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爱信艾达株式会社爱信AI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