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碰撞试验牵引小车,用于在汽车碰撞试验中沿一水平的牵引方向牵引试验车,所述牵引小车包括车身本体,以及设置在车身本体上的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与牵引缆绳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装置通过挂绳与试验车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包括:具有开口的开口挂钩,所述挂绳能够通过所述开口挂到所述开口挂钩上和与所述开口挂钩分离;挡杆,所述挡杆能够在将所述开口挂钩的所述开口封闭的第一位置和将所述开口挂钩的开口敞开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和促动器,所述促动器能够驱动所述挡杆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牵引小车能够确保试验车在自由状态下以规定的速度撞击壁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牵引小车,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碰撞试验牵引小车。
技术介绍
汽车碰撞试验是综合评价汽车安全性能的最基本、最有效方法。试验通过重现交通事故形态,来分析碰撞发生前后车辆与车内假人的运动状态及损伤情况,并以此为依据来改进车辆结构设计或改进车内乘员保护装置,提高抗碰撞能力,保护乘员安全。由于汽车碰撞试验对于试验车来说是不可重复的破坏性试验,试验具有唯一性,要求试验车辆必须准确无误地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完成碰撞。在使用牵引小车的汽车碰撞试验中,牵引小车起着将牵引缆绳与试验车连接及脱开的作用。牵引小车在牵引缆绳的带动下沿直线导轨上运动,再将牵引缆绳的动力传递给试验车,在试验车距离撞击壁障一定距离时,牵引小车切断牵引缆绳与试验车之间的动力传递,确保试验车在自由状态下以规定的速度撞击壁障。一般情况下,牵引小车通过夹紧装置夹紧牵引缆绳,再通过释放机构断开与牵引缆绳的连接。中国技术专利CN202177515提供了一种牵引小车,能够在与壁障发生碰撞时自动断开与牵引缆绳的连接。牵引小车与试验车之间一般通过挂绳连接。目前挂绳与牵引小车的连接方式有两种。第一种连接方式通过将挂绳穿过设置在牵弓I小车上的封闭圆环实现简单地固定连接。这种方式的缺陷在于牵引小车在与壁障碰撞后,反弹的速度有时会很大,若试验车与牵引小车仍然保持连接,会导致试验车与障壁碰撞时的速度达不到试验要求。第二种是如中国技术专利CN202177515中提供的设置在牵引小车上的开口挂钩结构,开口挂钩的开口方向与牵引小车运动方向相同,挂绳直接挂在开口挂钩上即可。但是在碰撞试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由于牵引系统的不稳定或人为的疏忽使牵引小车提早停止,挂绳由于惯性与开口挂钩脱离或是其他使挂绳脱离的意外情况,导致试验车失去牵引小车引导,从而脱离跑道撞向护栏或行人。因此,希望研制一种能够在需要脱钩时及时与挂绳脱钩,在不需要脱钩时防止与挂绳脱钩的牵引小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碰撞试验牵引小车,能够在需要脱钩时及时与挂绳脱钩,在不需要脱钩时防止与挂绳脱钩。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碰撞试验牵引小车,用于在汽车碰撞试验中沿一水平的牵引方向牵引试验车,所述牵引小车包括车身本体,以及设置在车身本体上的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与牵引缆绳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装置通过挂绳与试验车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包括:具有开口的开口挂钩,所述挂绳能够通过所述开口挂到所述开口挂钩上和与所述开口挂钩分离;挡杆,所述挡杆能够在将所述开口挂钩的所述开口封闭的第一位置和将所述开口挂钩的开口敞开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和促动器,所述促动器能够驱动所述挡杆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口挂钩可以包括倾杆,所述倾杆一端固定连接在车身本体表面上,另一端沿与车身本体表面成一夹角的方向向所述车身本体的车身前端延伸,以形成朝向所述车身前端的所述开口。优选地,所述夹角的大小在20-30度之间。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挡杆可以面对所述开口挂钩的所述开口设置,并且能够绕一转轴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枢转,并且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与所述开口挂钩接触,以封闭所述开口挂钩的所述开口。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身本体可以在其内部限定了沿所述牵引方向延伸的第二通孔,所述促动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通孔内并沿所述第二通孔延伸的长形操作杆,所述操作杆能够沿所述第二通孔在伸出位置与退回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操作杆处于所述伸出位置时,所述操作杆的一部分从所述第二通孔朝着所述牵引方向伸出到所述车身本体之夕卜,用于接收来自所述车身本体前方的冲撞力;并在所述冲撞力的作用下回缩移动到所述退回位置;其中,所述操作杆在从所述伸出位置回缩移动到所述退回位置的过程中驱动所述挡杆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通孔至少在其前端部分成形为圆锥形结构,所述圆锥形结构的直径从前到后逐渐变大;所述操作杆具有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圆锥形结构相配合的圆锥形部。所述挡杆可以具有一斜面,用于与所述促动器接触并从而将所述操作杆朝所述退回位置的移动转换成所述挡杆朝所述第二位置的枢转运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促动器可以具有从所述操作杆沿竖向向上延伸的拨杆,所述挡杆具有一水平延伸的连动部,所述斜面设置在所述连动部上并朝着所述拨杆向下倾斜;其中,所述促动器通过所述拨杆与所述斜面接触。作为优选,所述拨杆的高度可以适合于在所述挡杆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通过所述连动部抵靠所述拨杆,从而防止所述挡杆移动超过所述第一位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偏压弹簧,用于将所述挡杆偏压向所述第一位置;和/或第二偏压弹簧,用于将所述操作杆偏压向所述伸出位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可以包括在车身本体内部沿所述牵引方向设置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至少在前端部分具有锥形结构,所述锥形结构的内径从前到后逐渐变大,内部可滑动地设置有套筒以及在套筒前周向均匀分布的四只卡爪,所述四只卡爪整体上形成为与所述第一通孔的锥形结构相配合的锥形,并且所述四只卡爪与所述套筒相卡接。本专利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效果:I)在需要切断牵引小车与试验车之间的动力传递时,本专利技术的牵引小车能够及时与挂绳相脱离,确保试验车在自由状态下以规定的速度撞击壁障。2)在试验过程中,在需要保持牵引小车与试验车的连接时,能够确保牵引小车不会与试验车脱离,排除了试验中存在一些风险。3)在低速试验时由于人为的疏忽或牵引系统的不稳定导致牵引小车提早停止时,牵引小车不会与试验车脱离,保证试验车沿牵引轨道直线行驶,不会跑偏,从而使工作人员能够在比较安全的环境下在跑道上放一些障碍物使试验车安全停止,既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安全,也不至于给试验场地造成破坏,同时也避免了试验车在非正常试验中被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汽车碰撞试验牵引小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牵引小车的主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文中所述“前、后”是根据在碰撞试验中牵引小车在电机牵引下的运动方向或者说牵引方向来定义的。换句话说,牵引小车与电机较近的部分为车身前端,与试验车较近的部分为车身后端。参见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碰撞试验牵引小车,用于在汽车碰撞试验中沿一水平的牵引方向(如图2中箭头所示)牵引试验车。牵引小车包括车身本体1,设置在车身本体I上的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兼具夹紧功能和释放功能,用来夹紧和释放电机牵引的牵引缆绳。第二连接装置通过挂绳与试验车连接,包括开口挂钩2,挡杆3和促动器。其中,开口挂钩2具有开口,挂绳能够通过开口挂到开口挂钩2上。挡杆3能够在将开口挂钩2的开口封闭的第一位置和将开口挂钩的开口敞开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需要保持试验车与牵引小车连接时,挡杆3处于第一位置处,限制挂绳从开口挂钩2的开口处脱离;在需要断开试验车与牵引小车连接时,挡杆3处于第二位置处,使挂绳能够从开口挂钩2的开口处脱逸。促动器能够驱动挡杆3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从而断开试验车与牵引小车的连接。为了便于牵引小车沿直线导轨运动,在车身本体I上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碰撞试验牵引小车,用于在汽车碰撞试验中沿一水平的牵引方向牵引试验车,所述牵引小车包括车身本体,以及设置在车身本体上的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与牵引缆绳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装置通过挂绳与试验车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包括:具有开口的开口挂钩,所述挂绳能够通过所述开口挂到所述开口挂钩上和与所述开口挂钩分离;挡杆,所述挡杆能够在将所述开口挂钩的所述开口封闭的第一位置和将所述开口挂钩的开口敞开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和促动器,所述促动器能够驱动所述挡杆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德串,胡捷,魏亚明,韩刚,刘卫国,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