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75803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8 17: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在纵长轴上包含弯曲部的架的弯曲部位上也能够容易地组装加强部件的技术。车身架(11)具有主车架(22)及从该主车架(22)向后方延伸的后车架(23L、23R)。主车架(22)是将冲压成形的板材接合而成的部件形成为方筒形状的冲压架,该主车架(22)包括:直线地向车辆后方延伸的直线部(27);弯曲并向下方延伸的弯曲部(28)。后车架(23)是左右的后车架(23L、23R),其前端与弯曲部(28)的车宽方向左右面接合并向后方延伸,在弯曲部(28)的内部,以与该弯曲部(28)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式架设有加强部件(51、5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的改良。
技术介绍
作为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提案有基于板构造的车身架,该板构造通过将冲压成形的板材接合从而构成骨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图1、图5))。在专利文献I的图1中示出了二轮摩托车I (带括号的数字表示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附图标记。以下相同。)的左侧视图。根据该图,相当于主车架的主管32L从头管31向车辆后方斜下方直线地延伸。如该文献的图5所示,内侧的管半体48以及外侧的管半体47是槽形钢(channel:槽钢),该槽形钢是将板材冲压成形为槽形的形状而得到的。二轮摩托车的主管32L、32R,是在内侧的管半体48上对合外侧的管半体47并接合而成的截面方筒形的架。方筒形的架具有容易变形为菱形的缺点。因此,将相当于“支柱”的加强板51斜着架设在方筒内从而防止变形。在专利文献I的图1中,中央板35L是弯曲的。因此,难以将加强板51置入方筒内。因此,在专利文献I中,在直线地延伸的主管32L上采用了该文献的图5的构造。但是,很多情况下,与主管32L相比,中央板35L的负荷条件更加严酷。即,需要对中央板35L进行加强。但是由于中央板35L是弯曲的,因而难以置入加强板。板形态不断多样化,需要对中央板35L置入加强板。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3268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在纵长轴上含有弯曲轴的架的弯曲部位上也能够容易地组装加强部件的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I是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具有从头管向后方延伸的主车架及从该主车架向后方延伸的后车架,其特征在于,主车架是将冲压成形的板材接合而成的部件形成为方筒形状的中空冲压架,该主车架包括:从头管直线地向车辆后方延伸的直线部;从该直线部的后端弯曲并向下方延伸的弯曲部,后车架包括:左后车架,其前端与弯曲部的车宽方向左面接合并向后方延伸;右后车架,其前端与弯曲部的车宽方向右面接合并向后方延伸,在弯曲部的内部,以与该弯曲部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式架设有加强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2中,其特征在于:加强部件配置于主车架与左右的后车架的接合部上。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3中,其特征在于:左右一对的后车架包括:车架后部;从该车架后部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车架前上部;从车架后部的前端向前方且斜下方延伸的车架前下部,在侧视图中呈前部开放的大致Y字状,在主车架上通过上接合部接合有车架前上部,在枢轴架部上通过下接合部接合有车架前下部,加强部件配置于上接合部上,并且,配置于上接合部与下接合部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4中,其特征在于:主车架包括左构件和右构件,其中,左构件包括:左纵壁部;从该左纵壁部的上下端向车宽方向中心侧延伸的顶面部及底面部;从顶面部向上延伸的凸缘状的左上伸出部及从底面部向下延伸的凸缘状的左下伸出部,右构件包括:右纵壁部;从该右纵壁部的上下端向车宽方向中心侧延伸的顶面部及底面部;从顶面部向上延伸的凸缘状的右上伸出部及从底面部向下延伸的凸缘状的右下伸出部,主车架是将左上伸出部和右上伸出部接合,并将左下伸出部和右下伸出部接合而成的中空架,加强部件,利用设置于左构件和右构件中的一方的构件上的焊接用开口而被焊接,并利用设置于左构件和右构件中的另一方的构件上的焊接用开口而被焊接。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5中,其特征在于:主车架包括左构件和右构件,其中,左构件包括:左纵壁部;从该左纵壁部的上下端向车宽方向中心侧延伸的顶面部及底面部;从顶面部向上延伸的凸缘状的左上伸出部及从底面部向下延伸的凸缘状的左下伸出部,右构件包括:右纵壁部;从该右纵壁部的上下端向车宽方向中心侧延伸的顶面部及底面部;从顶面部向上延伸的凸缘状的右上伸出部及从底面部向下延伸的凸缘状的右下伸出部,主车架是将左上伸出部和右上伸出部接合,并将左下伸出部和右下伸出部接合而成的中空架,加强部件,被点焊于左构件和右构件中的一方上,并在左构件和右构件中的另一方上利用设于该另一方的构件上的焊接用开口而被焊接。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6中,其特征在于:加强部件包括:沿与弯曲部的纵长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平面部;从该平面部的缘以沿纵长轴延伸的方式折弯的凸缘。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I中,在弯曲部的内部,以与该弯曲部的纵长方向正交的方式架设有加强部件。由于加强部件与纵长轴正交,因此,在纵长轴上包含弯曲部的架的弯曲部位上也能够容易地组装加强部件。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对于基于板构造的车身架的弯曲部位也能够容易地组装加强部件的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2中,加强部件配置于主车架与左右的后车架的接合部上。主车架与后车架的接合部,是负载最为集中的部位之一,通过对该部位进行加强,能够最有效地活用数量有限的加强部件。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加强部件的数量,从而抑制车身架的重量增加。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3中,加强部件配置于上接合部上,并且,配置于上接合部与下接合部之间。能够通过两个加强部件高效地对车身架进行加强。另外,车辆侧视图中呈Y字形状的后车架,与I字形状的后车架相比,在前部刚性提高,因此能够实现后车架的薄壁化及轻量化。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4中,通过设置在左右的构件中的一方的构件上的焊接用开口将加强部件焊接于一方的构件上,接着将一方的构件与另一方的构件焊接。最后,通过焊接用开口将另一方的构件焊接于加强部件上。在一方以及另一方的构件上设置焊接用开口。将一方以及另一方的构件接合后,将另一方的构件焊接于加强部件时,能够容易进行加强部件与另一方的构件的焊接位置的确认等,由此,能够以低成本对方筒形状的架设置加强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5中,在左右的构件中的一方的构件上,点焊加强部件,将一方的构件与另一方的构件进行焊接。接着,通过焊接用开口将另一方的构件焊接于加强部件上。在另一方的构件上设置焊接用开口。将一方以及另一方的左右的构件接合后,将另一方的构件焊接于加强部件上时,能够容易地进行加强部件与另一方的构件的焊接位置的确认等,由此,能够以低成本对方筒形状的架设置加强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6中,加强部件是由平面部和凸缘构成的简单的形状。由于加强部件是箱形的简单的形状,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实现架的加强。另外,通过将加强部件的板厚设定为与需要进行加强的部位的刚性相符的板厚,由此,能够容易地提高必要部位的架的刚性,能够谋求架的薄壁化、轻量化。附图说明图1是二轮摩托车的左侧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的左侧视图。图3是图2的3-3线剖视图。图4是图2的4-4线剖视图。图5是图4的5向视图。图6是主车架(主要部位)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说明在左侧的构件上接合加强部件的顺序的图。图8是说明在左侧的构件上接合右侧的构件的顺序的图。图9是图2的9-9线剖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作用说明图。图11是说明第二实施例的下加强部件和主车架的接合的图(图4的另一实施例的图)。图12是图11的12向视图。图13是第二实施例的主车架(主要部位)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说明在第二实施例的左侧的构件上接合加强部件的顺序的图。图15是说明在第二实施例的左侧的构件上接合右侧的构件的顺序的图。图16是说明第二实施例的上加强部件与主车架的接合的图(图9的另一实施例的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0...二轮摩托车,11...车身架,21...头管,22...主车架,23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具有从头管(21)向后方延伸的主车架(22)及从该主车架(22)向后方延伸的后车架(2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架(22)是将冲压成形的板材接合而成的部件形成为方筒形状的中空冲压架,该主车架(22)包括:从所述头管(21)直线地向车辆后方延伸的直线部(27);从该直线部(27)的后端弯曲并向下方延伸的弯曲部(28),所述后车架(23)包括:左后车架(23L),其前端与所述弯曲部(28)的车宽方向左面接合并向后方延伸;右后车架(23R),其前端与所述弯曲部(28)的车宽方向右面接合并向后方延伸,在所述弯曲部(28)的内部,以与该弯曲部(28)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式架设有加强部件(51、52)。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31 JP 2011-2394281.一种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具有从头管(21)向后方延伸的主车架(22)及从该主车架(22)向后方延伸的后车架(23),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车架(22)是将冲压成形的板材接合而成的部件形成为方筒形状的中空冲压架,该主车架(22)包括:从所述头管(21)直线地向车辆后方延伸的直线部(27);从该直线部(27)的后端弯曲并向下方延伸的弯曲部(28), 所述后车架(23)包括:左后车架(23L),其前端与所述弯曲部(28)的车宽方向左面接合并向后方延伸;右后车架(23R),其前端与所述弯曲部(28)的车宽方向右面接合并向后方延伸, 在所述弯曲部(28)的内部,以与该弯曲部(28)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式架设有加强部件(51、52)。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51、52)配置于所述主车架(22)与所述左右的后车架(23L、23R)的接合部(73、74)上。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一对的后车架(23L、23R)包括:车架后部(82L、82R);从该车架后部(82L、82R)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车架前上部(83L、83R);从所述车架后部(82L、82R)的前端向前方且斜下方延伸的车架前下部(84L、84R),在侧视图中呈前部开放的大致Y字状, 在所述主车架(22)上通过上接合部(73)接合有所述车架前上部(83L、83R),在枢轴架部上通过下接合部(74)接合有所述车架前下部(84L、84R), 所述加强部件(51、52)配置于所述上接合部(73)上,并且,配置于所述上接合部(73)与所述下接合部(74)之间。4.按权利要求1 3的任一项所述的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车架(22)包括左构件(71L)和右构件(71R),其中, 所述左构件(71L)包括:左纵壁部(61L);从该左纵壁部(61L)的上下端向车宽方向中心侧延伸的顶面部(65L)及底面部(66L);从所述顶面部(65L)向上延伸的凸缘状的左上伸出部(67L)及从所述底面部(66L)向下延伸的凸缘状的左下伸出部(68L), 所述右构件(71R)包括: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川英亮坂下洋平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