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车架,其包括有一主管、两支撑管及两副管,主管的一端设有一首管,另一端设有一连接管,两支撑管一端分别连接于主管的两侧,该支撑管两端形成为一上支撑管及一下支撑管,该下支撑管以上支撑管之轴向延伸线为基准朝向逆时钟方向弯折并于管体下方形成一装配引擎的空间,两副管分别以一端连接两支撑管,该连接管的两端系连接两支撑管;藉此以该上支撑管、副管及主管环绕形成一封闭的刚性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车体刚性,引擎是设置在下支撑管下方位置,可有效缩短整体轴距,使摩托车车身小型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车架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摩托车车架,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高刚性及短轴距的摩托车车架。
技术介绍
摩托车为我国常见的交通工具,摩托车主要包括有一车架,引擎、油箱、龙头把手、前后轮及电装部品等装置是设置在车架上,因此车架的设计攸关车体的刚性、轴距及行驶的稳定性。现有技术中有一种摩托车车架,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号CN1217273A所揭示的一种机动二轮车的物品收容室支撑构造,请参阅图5所示,其车架是由一前管50向后方斜下地延伸出主框架51,从该主框架51中间向左右分支形成一对后框架52,后框架52大体水平地向后方延伸后再向斜上方升起,主框架51上设有一托架53及一枢轴板54,引擎是分别连接固定在托架53及枢轴板54处;此车架由于引擎安装位置的关系,其轴距短,操控性佳,但车架前半部只以一主框架51支撑,且主框架是单一管体,因此其具有车架刚性不足的缺点,较不耐用且受到撞击时容易变形。现有技术中有另一种摩托车车架,如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号M394279所揭示的一种跨坐型摩托车的车架结构,请参阅图6所示,其包括有一转向轴管60、一上置单管61、一第一引擎前单管62、一第二引擎前单管63以及两中间下置单管64 ;该上置单管61是连接该转向轴管60,该第一、二引擎前单管62、63是设置于上置单管61下方处,并分别以管体顶端连接转向轴管60,其两管体的底端是相互连接,该两中间下置单管64是设置于该上置单管61的后侧处,引擎66的两端是分别连接设置于第一、二引擎前单管62、63的底端及两中间下置单管64的底端处;其整体的车架于中间下置单管64处的各管体形成有一封闭的刚性三角结构65,且引擎66、第一引擎前单管62、第二引擎前单管63及两中间下置单管64又可围绕形成一封闭的刚性结构,因此其车架刚性相当优良,但由于引擎66两端是连接在第一引擎前单管62、第二引擎前单管63及两中间下置单管64之间,故第一、第二引擎前单管62、63至两中间下置单管64的间距需大于或等于引擎66的长度方可提供引擎66设置,使该车架结构的整体轴距长,操控性较差且无法应用在小尺寸的摩托车上。综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短轴距的摩托车车架的刚性不足,具有高刚性的摩托车车架的轴距长且无法应用在小尺寸摩托车,因此实需进一步改良以符合市场所需。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短轴距的摩托车车架的刚性不足,具有高刚性的摩托车车架因轴距长而无法应用在小尺寸摩托 车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同时具有高刚性及短轴距的摩托车车架。为达到上述的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车架包括有一主管、两支撑管及两副管;该主管之一端是连接一首管,其另一端连接有一横向的连接管;两支撑管分别位于该主管的两侧下方处,该支撑管为一弯管,弯管两端分别形成一上支撑管及一下支撑管,该上支撑管的端部连接该主管的管体外壁,该下支撑管以该上支撑管的轴向延伸线为基准朝向逆时钟方向弯折,该两下支撑管的下方处形成一供引擎设置的空间;两副管分别位于该主管的两侧,其一端分别连接同侧的支撑管,两副管分别与该连接管的两端相连接,该主管、两支撑管及两副管围绕形成一封闭的刚性结构,并形成有一容室。所述的摩托车车架,其中该主管之一端为水平段,该首管是与该水平段的端部相连接,该两支撑管的上支撑管是连接于该水平段的管体外壁,其另一端朝向斜下方向延伸形成倾斜段,该连接管是与该倾斜段的端部相连接。所述的摩托车车架,其中该主管的水平段的下方处及上支撑管的前方形成一开放式的容置空间。所述的摩托车车架,其中该两副管的另一端相互连接且为朝向远离该两支撑管及该主管的上方向后延伸。所述的摩托车车架,其中该两下支撑管的端部间连接设有一结合杆,该结合杆及两支撑管形成一封闭的刚性结构。所述的摩托车车架,其中于该两上支撑管间连接设有一补强杆。所述的摩托车车架,其中该补强杆处设有一托架,该下支撑管连接设有一安装座,该安装座是位于该下支撑管 的下方,该托架及安装座可供引擎连接固定。所述的摩托车车架,其中该安装座上设置有一连接座,该连接座可供连接设置一脚架。藉由上述技术手段的运用,由于该支撑管、副管及主管环绕形成有一封闭的刚性结构,因此其具有良好的车体刚性;该两支撑管及补强杆形成一封闭的刚性结构,使车体刚性更佳;该支撑管弯折形成一上支撑管及一下支撑管,引擎是分别连接固定于该托架及安装座,使引擎装配位于下支撑管的下方处,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引擎是吊挂在第一引擎前单管、第二引擎前单管之间,其车架长度需考量到引擎长度,因此其具有较长轴距的缺点,本创作的摩托车车架由于引擎安装位置的改变,使引擎设置位置移动至该下支撑管的下方,藉由改变配置位置,有效缩短整体轴距,使摩托车车身小型化;该支撑管、副管及主管环绕形成的刚性结构内部的容室可供配置电装部品或形成一置物空间;该主管的水平段的下方处形成一开放式的容置空间,该空间可供设置空气滤清器或其他部件,利用上述空间可有效提高摩托车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吊挂引擎后的侧视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示意图。图5为现有技术的侧视示意图。图6为另一现有技术的立体外观图。10主管100水平段101倾斜段102容置空间11首管12连接管20支撑管21上支撑管22下支撑管23结合杆24补强杆25托架26安装座27连接座30副管31容室40引擎41三角台42前叉部43转向把手44油箱45后摇臂451脚架46避 震器47电装部品48坐垫49空气滤清器50前管51主框架52后框架53托架54枢轴板60转向轴管61上置单管62第一引擎前单管63第二引擎前单管64中间下置单管65刚性三角结构66引擎L上支撑管的轴向延伸线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为一种摩托车车架,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其包括有一主管10、两支撑管20及两副管30 ;该主管10为一断面呈矩形的管体,其一端是连接一首管11,该首管11的内部为中空并可提供摩托车的转向把手及前叉部装配,该主管10的另一端连接有一横向的连接管12,于图中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该主管10的一端略呈水平状形成为水平段100,该首管11是与该水平段100的端部相连接,其另一端朝向斜下方向延伸形成倾斜段101,该连接管12是与该倾斜段101的端部相连接;两支撑管20分别位于该主管10的两侧下方处,该支撑管20为一弯管,其两端分别形成一上支撑管21及一下支撑管22,该上支撑管21的端部连接该主管10的管体外壁,使该主管10的水平段100下方处及该上支撑管21前方形成一开放式的容置空间102,该下支撑管22是以该上支撑管21的轴向延伸线L为基准朝向逆时钟方向弯折,其端部朝向主管10的后方延伸,该上支撑管21及下支撑管22间形成有一角度,该两下支撑管22的下方处形成一供引擎设置的空间,于图中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该两支撑管20的上支撑管21是连接于该主管10的水平段100的管体外壁,该两下支撑管22的端部间分别连接设有一结合杆23,于该两上支撑管21间连接设有一补强杆24,该补强杆24处设有一托架25,于该两下支撑管22的管体端部处分别设有一安装座26,该安装座26是位于该下支撑管22的下方,两安装座26间连接有复数杆体,于其中一杆体上结合固定有一连接座27 ;两副管30分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车架,其包括有一主管、两支撑管及两副管;该主管之一端是连接一首管,其另一端连接有一横向的连接管;两支撑管分别位于该主管的两侧下方处,该支撑管为一弯管,弯管两端分别形成一上支撑管及一下支撑管,该上支撑管的端部连接该主管的管体外壁,该下支撑管以该上支撑管的轴向延伸线为基准朝向逆时钟方向弯折,该两下支撑管的下方处形成一供引擎设置的空间;两副管分别位于该主管的两侧,其一端分别连接同侧的支撑管,两副管分别与该连接管的两端相连接,该主管、两支撑管及两副管围绕形成一封闭的刚性结构,并形成有一容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车架,其包括有一主管、两支撑管及两副管; 该主管之一端是连接一首管,其另一端连接有一横向的连接管; 两支撑管分别位于该主管的两侧下方处,该支撑管为一弯管,弯管两端分别形成一上支撑管及一下支撑管,该上支撑管的端部连接该主管的管体外壁,该下支撑管以该上支撑管的轴向延伸线为基准朝向逆时钟方向弯折,该两下支撑管的下方处形成一供引擎设置的空间; 两副管分别位于该主管的两侧,其一端分别连接同侧的支撑管,两副管分别与该连接管的两端相连接,该主管、两支撑管及两副管围绕形成一封闭的刚性结构,并形成有一容室。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车架,其中该主管之一端为水平段,该首管是与该水平段的端部相连接,该两支撑管的上支撑管是连接于该水平段的管体外壁,其另一端朝向斜下方向延伸形成倾斜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世智,
申请(专利权)人: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