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90112 阅读:2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7 23: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在该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中,在形成车身的开口部的一部分的、侧部面板的车内侧上部,经由托架安装有扶手杆,在所述侧部面板的车内侧侧部,以沿着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以折叠的状态配置有窗帘状气囊,所述托架呈板状,且以使其板厚度方向与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式配置,而且,具有:车身安装座部,安装在形成于所述侧部面板上的安装面上;臂部,从该车身安装座部折曲,并向车宽方向内侧下方延伸;和扶手杆安装座部,从该臂部的下端折曲,并向车宽方向内侧上方延伸,并且安装有所述扶手杆,由所述侧部面板和所述托架的所述臂部形成的、朝下开口的空间部作为收容部,收容有折叠状态的所述窗帘状气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该车辆配设有窗帘式气囊和扶手杆等的内部安装部件。本申请基于2010年07月23日在日本提出的日本特愿2000-166042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至此。
技术介绍
近年开发有窗帘式气囊装置,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等,在乘员与车身侧部之间使窗帘状的气囊(以下,称为窗帘式气囊)展开来保护乘员。该窗帘式气囊装置沿着构成车身的车门开口部的一部分的侧部面板的车内侧侧部,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以折叠的方式安装有窗帘式气囊。在该窗帘式气囊装置中,在通常时(窗帘式气囊没有展开时),窗帘式气囊的下方侧被车室侧表皮材料、即车顶衬里的末端部覆盖。而且,在基于碰撞等的冲击输入至车身上时,通过基于充气机的高压气体(膨胀用气体)的注入,而使窗帘式气囊从车顶侧部向下方展开,在乘员与车身侧部之间形成乘员保护用的壁。但是,在车室内的车顶侧部上安装有供乘员握持的扶手杆(grab-rail)。在装备有上述的窗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中,必须以避免与窗帘式气囊的干涉的方式配置扶手杆。在以往的扶手杆的安装构造中,在上述侧部面板中配置在与车门开口部的开口面相同的面上的垂直壁部上,固定有托架。托架构成为,使臂部从固定在上述垂直壁部上的车身安装座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在臂部的前端部上设有扶手杆安装座部。在该托架的扶手杆安装座部上安装有扶手杆。而且,以窗帘式气囊折叠在上述托架的臂部的下侧的方式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428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302889号公报但是,在上述以往技术的情况下,托架中的臂部的板厚方向与车身的前后方向为相同方向。由此,在窗帘式气囊膨胀展开时,窗帘式气囊与托架的臂部发生线接触,在与臂部的接触部上会发生局部的变形。该结果为,具有使展开性能降低的担心。由此,以往,在托架的下侧通过护板来覆盖窗帘式气囊的上侧,而在窗帘式气囊的膨胀展开时不使窗帘式气囊与托架的臂部接触。但是,若这样地设置护板,则部件数量会增加,并使重量增大。另外,托架的臂部从侧部面板的垂直壁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由此,在配置其他的内部安装部件(例如,电气配线和馈电线等)时,必须以避开该臂部的方式配置。即,基于臂部的存在,使该部分成为无用空间(dead space),无法有效利用车室内的空间。另外,托架的臂部成为纵壁,且成为向车室内侧突出的形状。由此,在想要与面板焊接的同时对托架进行焊接的情况下,在面板接合部中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点焊夹具与托架的臂部会发生干涉。由此,需要在面板焊接后,通过螺栓等将托架安装到车体侧,导致安装工数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窗帘状气囊的展开性能、并且能够有效利用扶手杆安装用的托架的附近的空间的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采用了以下方式。(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中,在形成车身的开口部的一部分的、侧部面板的车内侧上部,经由托架安装有扶手杆,在所述侧部面板的车内侧侧部,以沿着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以折叠的状态配置有窗帘状气囊,所述托架呈板状,且以使其板厚度方向与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式配置,而且,具有:车身安装座部,安装在形成于所述侧部面板上的安装面上;臂部,从该车身安装座部折曲,并向车宽方向内侧下方延伸;和扶手杆安装座部,从该臂部的下端折曲,并向车宽方向内侧上方延伸,并且安装有所述扶手杆,由所述侧部面板和所述托架的所述臂部形成的、朝下开口的空间部作为收容部,收容有折叠状态的所述窗帘状气囊。(2)在上述(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在所述托架的所述车身安装座部与收容在所述收容部中的所述窗帘状气囊之间,与所述窗帘状气囊并列地配置有向所述窗帘状气囊供给高压气体的充气机。(3)在上述(1)或(2)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所述侧部面板的所述安装面沿着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成为与车顶面板的焊接部,所述托架的所述车身安装座部与所述侧部面板以及所述车顶面板一同焊接。(4)在上述(1)或(2)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所述扶手杆通过多个所述托架支承,所述多个托架全部具有相同形状以及相同尺寸。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上述(1)所述的方式,托架使其板厚度方向朝向与车身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由此,即使在窗帘式气囊在膨胀展开时与托架接触的情况下,窗帘式气囊也会与托架面接触。由此,托架不会对窗帘式气囊的展开性能产生不良影响,而能够提高窗帘式气囊的展开性能。另外,为了不使窗帘式气囊与托架线接触而在以往所需要的、将窗帘式气囊的上侧覆盖的护板变得不需要。由此,能够削减部件点数,且能够谋求成本降低。另外,托架使其板厚度方向朝向与车身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由此,能够将托架侧下侧的空间扩大,在此能沿着车身前后方向配置部件。该结果为,能够有效利用托架的下侧的侧部面板的车内侧侧部空间,与此对应地能够确保更宽阔的室内空间。而且,在基于碰撞时等的冲击输入而使乘员的头部与扶手杆接触的情况下,扶手杆安装座部以与臂部的连接部为中心,向车外侧弯曲变形。由此,能够将冲击吸收。在上述(2)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利用托架的下侧的侧部面板的车内侧侧部空间。在上述(3)的情况下,能够降低组装工数,并能够谋求成本削减。在上述(4)的情况下,能够使部件共有化,并能够谋求成本降低。另外,也有利于部件管理。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从车室内侧观察到的窗帘式气囊与充气机的安装状态的正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从车室内侧观察到的扶手杆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从车室内侧观察到的托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从车室内侧观察到的以往的一般的窗帘式气囊与充气机的安装状态的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至图4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此外,图中的箭头F表示车身前方,箭头I表示车宽方向内侧。图1是从车室内侧观察到的车辆的右侧的车顶侧轨部分的正视图。图1中的附图标记1表示车顶侧轨,附图标记2表示前柱,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7.23 JP 2010-1660421.一种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形成
车身的开口部的一部分的、侧部面板的车内侧上部,经由托架安装
有扶手杆,
在所述侧部面板的车内侧侧部,以沿着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
的方式,以折叠的状态配置有窗帘状气囊,
所述托架呈板状,且以使其板厚度方向与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交
叉的方式配置,而且,具有:
车身安装座部,安装在形成于所述侧部面板上的安装面上;臂部,
从该车身安装座部折曲,并向车宽方向内侧下方延伸;和扶手杆安
装座部,从该臂部的下端折曲,并向车宽方向内侧上方延伸,并且
安装有所述扶手杆,
由所述侧部面板和所述托架的所述臂部形成的、朝下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光祥伊藤一德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