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构造、垫构造部件和垫构造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194825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5 14:45
在立体网状构造部(11)与泡沫体部(41)之间的边界配置有渗透膜(21a)。液状的泡沫体原料(40)能够经由渗透膜(21a)而渗透,通过使泡沫体原料(40)在经由渗透膜(21a)而浸渗到立体网状构造部(11)之后固化,立体网状构造部(11)与泡沫体部(41)接合。浸渗到立体网状构造部(11)的泡沫体原料(40)以较宽的面积与立体网状构造部(11)的多个树脂线材(12)接触且固化。因此,能够提供一种提高了立体网状构造部(11)与泡沫体部(41)之间的接合强度的垫构造(100a)。另外,仅通过将垫构造部件(150a)配置于上模(300a)和下模(300b)中来进行发泡工序,就完成立体网状构造部(11)与泡沫体部(41)的接合体(160)。因此,生产率得到提高。

Cushion structure, cushion structural memb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ushion structure

The permeable membrane (21a) is arranged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three-dimensional mesh structure part (11) and the foam part (41). Foam raw material liquid (40) through osmosis membrane (21a) and permeability, by making foam material (40) via osmosis membrane (21a) and infiltration to the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structure part (11) after curing, three-dimensional mesh structure part (11) and foam body (41) joint. A foam material (40) impregnated to a three-dimensional mesh structure part (11) is contacted with a plurality of resin wires (12)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mesh structure part (a) and cured with a wide area. 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to provide a pad structure (100a) to improve the bonding strength between the three-dimensional mesh structure part (11) and the foam body part (41). In addition, the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mesh structure part (11) and the foam body part (41) is completed by the method that the cushion structural member (150A) is arranged in the upper die (300A) and the lower die (300B). Therefore, productivity is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的第1技术方案涉及垫构造,本专利技术的第2技术方案和第3技术方案涉及垫构造部件,本专利技术的第4技术方案涉及垫构造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在汽车的座椅等的垫构造中,提出了使垫构造的从下方向上方或从上方向下方的透气性提高的方案。例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包括由具有弹性的多个树脂的线材形成的立体网状构造部的汽车的座椅。加工成圆筒形的管道的形状的立体网状构造部使用粘接剂、双面胶带而粘接于由座椅的泡沫体形成的泡沫体部中。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2833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立体网状构造部作为缓冲材料具有优异的特性,透气性优异。不过,在使用了粘接剂、双面胶带的粘接中,立体网状构造部与泡沫体部之间的接合强度不充分。因此,期望提供一种提高了立体网状构造部与泡沫体部之间的接合强度的垫构造。另外,在生产垫构造体之际粘接等的加工费用变高,因此也期望提高生产率。本专利技术的各种技术方案是考虑上述课题而做成的,期望提供一种提高了立体网状构造部与泡沫体部之间的接合强度的垫构造。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1技术方案是一种垫构造,包括:立体网状构造部,所述立体网状构造部通过具有弹性的多个树脂的线材一边彼此缠绕一边弯曲且在多个粘接点彼此粘接而形成;泡沫体部,所述泡沫体部以围绕所述立体网状构造部的侧表面的方式配置,通过使液状的泡沫体原料发泡且固化而形成,通过使液状的所述泡沫体原料在浸渗到所述立体网状构造部后固化,所述立体网状构造部与所述泡沫体部接合。根据该结构,通过使泡沫体原料在浸渗到立体网状构造部后固化,立体网状构造部与泡沫体部接合。浸渗到立体网状构造部的泡沫体原料以较大的面积与立体网状构造部的多个线材接触并固化。因此,能够提供一种提高了立体网状构造部与泡沫体部之间的接合强度的垫构造。在此情况下,还具有配置于所述立体网状构造部与所述泡沫体部之间的边界的渗透膜,渗透膜能够供液状的所述泡沫体原料渗透,通过使液状的所述泡沫体原料在经由渗透膜而浸渗到立体网状构造部后固化,立体网状构造部与泡沫体部接合。根据该结构,在立体网状构造部与泡沫体部之间的边界配置有渗透膜。渗透膜能够供液状的泡沫体原料渗透,通过使泡沫体原料在浸渗到立体网状构造部后固化,立体网状构造部与泡沫体部接合。因而,能够通过对渗透膜的能够供泡沫体原料渗透的量进行调节,来对通过使泡沫体原料在浸渗到立体网状构造部后固化而形成的浸渗部的宽度进行调节。另外,例如,在将由渗透膜包覆其与泡沫体之间的接合部、即表面的立体网状构造部配置于使泡沫体原料发泡的模具中之后,通过进行使泡沫体原料在模具中发泡的通常的发泡工序来完成垫构造的产品,因此能够提高生产率。在此情况下,渗透膜是由纤维形成的布,形成布的纤维能够由树脂包覆以防止表面露出。根据该结构,渗透膜是由纤维形成的布,形成布的纤维由树脂包覆以防止表面露出。因此,在泡沫体原料经由渗透膜向立体网状构造部浸渗之际,泡沫体原料的气泡难以因形成布的纤维的凹凸而消失。因而,能够防止因泡沫体原料的气泡消失而使立体网状构造部的浸渗有泡沫体原料的部分比其他部分更加硬化的问题。另外,渗透膜能够是由单丝的纤维形成的无纺布。根据该结构,渗透膜是由单丝的纤维形成的无纺布。单丝的纤维没有多丝的纤维那样的表面的凹凸。另外,与织物的布相比,无纺布中供泡沫体原料所渗透的部分的凹凸较少。因此,在泡沫体原料经由渗透膜而向立体网状构造部浸渗之际,泡沫体原料的气泡难以因形成布的纤维的凹凸而消失。因而,能够防止因泡沫体原料的气泡消失而使立体网状构造部的浸渗有泡沫体原料的部分比其他部分更加硬化的问题。另外,渗透膜能够是具有孔部和狭缝部中的任一个的树脂的膜。根据该结构,渗透膜是具有孔部和狭缝部中的任一个的树脂的膜。树脂的膜没有织物的布那样的纤维的凹凸。因此,在泡沫体原料经由渗透膜向立体网状构造部浸渗之际,泡沫体原料的气泡不会因形成布的纤维的凹凸而消失。因而,能够防止因泡沫体原料的气泡消失而使立体网状构造部的浸渗有泡沫体原料的部分比其他部分更加硬化的问题。另外,渗透膜是具有在顶部拐弯的多个狭缝部的树脂的膜,多个狭缝部中的一对狭缝部能够以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拐弯并且顶部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根据该结构,顶部彼此相对的一对在顶部拐弯的狭缝部使泡沫体原料沿着其他的狭缝部的方向彼此渗透。因此,从一对顶部彼此相对的狭缝部渗透的泡沫体原料即使是少量,也易于与从其他的狭缝部彼此渗透来的泡沫体原料结合。因此,能够利用更少的浸渗量获得更强的接合强度。另外,渗透膜是具有在顶部拐弯的多个狭缝部的树脂的膜,多个狭缝部中的一对狭缝部能够以向彼此相同的方向拐弯并且顶部朝向彼此相同的方向的方式配置。根据该结构,顶部彼此朝向相同的方向的一对在顶部拐弯的狭缝部使泡沫体原料沿着彼此相同的方向渗透。因此,从具有一对朝向彼此相同的方向的顶部的狭缝部渗透来的泡沫体原料易于以距离渗透膜更近的距离固化。因此,能够利用更少的浸渗量获得更强的接合强度。另外,还具有配置于立体网状构造部的内部的浸渗防止膜,浸渗防止膜使液状的泡沫体原料无法渗透,通过使泡沫体原料在浸渗到立体网状构造部的没有利用浸渗防止膜设为无法渗透的部位后固化,立体网状构造部与泡沫体部能够接合。根据该结构,浸渗防止膜使液状的泡沫体原料无法渗透,通过使泡沫体原料在浸渗到立体网状构造部的没有利用浸渗防止膜设为无法渗透的部位后固化,立体网状构造部与泡沫体部接合。因而,通过对浸渗防止膜的配置进行调节,能够对通过使泡沫体原料浸渗到立体网状构造部后固化而形成的浸渗部的宽度进行调节。另外,例如,能够在将在内部配置有浸渗防止膜的立体网状构造部配置于使泡沫体原料发泡模具中之后,通过进行使泡沫体原料在模具中发泡的通常的发泡工序来完成垫构造的产品,因此能够提高生产率。另外,立体网状构造部的上表面能够由泡沫体的气泡的膜被去除后的无膜泡沫体覆盖。根据该结构,立体网状构造部的上表面由泡沫体的气泡的膜被去除后的无膜泡沫体覆盖。因此,能够维持透气性且提高立体网状构造部的上表面的柔软性。另外,立体网状构造部的上表面能够由形成有能够供空气流通的通风孔部的泡沫体覆盖。根据该结构,立体网状构造部的上表面由形成有能够供空气流通的通风孔部的泡沫体覆盖。因此,能够维持透气性且提高立体网状构造部的上表面的柔软性。另外,能够在立体网状构造部的下方还设置有能够向从立体网状构造部的下方向上方和从上方向下方中的任一方向送风的送风部。根据该结构,还在立体网状构造部的下方设置有能够向从立体网状构造部的下方向上方和从上方向下方中的任一方向送风的送风部。因此,能够使透气性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第2技术方案是垫构造部件,包括:立体网状构造部,所述立体网状构造部通过具有弹性的多个树脂的线材一边彼此缠绕一边弯曲且在多个粘接点彼此粘接而形成;渗透膜,所述渗透膜以围绕所述立体网状构造部的侧表面的方式配置,能够供通过发泡且固化而形成泡沫体部的液状的泡沫体原料渗透。根据该结构,垫构造部件包括:立体网状构造部;渗透膜,所述渗透膜以围绕立体网状构造部的侧表面的方式配置,能够供通过发泡且固化形成泡沫体部的液状的泡沫体原料渗透。因此,以与垫构造部件的渗透膜接触的方式配置液状的泡沫体原料,通过使泡沫体原料经由渗透膜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11/201580020651.html" title="垫构造、垫构造部件和垫构造的制造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垫构造、垫构造部件和垫构造的制造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垫构造,包括:立体网状构造部,所述立体网状构造部通过具有弹性的多个树脂的线材一边彼此缠绕一边弯曲且在多个粘接点彼此粘接而形成;泡沫体部,所述泡沫体部以围绕所述立体网状构造部的侧表面的方式配置,通过使液状的泡沫体原料发泡且固化而形成,通过使液状的所述泡沫体原料在浸渗到所述立体网状构造部后固化,所述立体网状构造部与所述泡沫体部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4.22 JP 2014-0879531.一种垫构造,包括:立体网状构造部,所述立体网状构造部通过具有弹性的多个树脂的线材一边彼此缠绕一边弯曲且在多个粘接点彼此粘接而形成;泡沫体部,所述泡沫体部以围绕所述立体网状构造部的侧表面的方式配置,通过使液状的泡沫体原料发泡且固化而形成,通过使液状的所述泡沫体原料在浸渗到所述立体网状构造部后固化,所述立体网状构造部与所述泡沫体部接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垫构造,所述垫构造还具有配置于所述立体网状构造部与所述泡沫体部之间的边界的渗透膜,所述渗透膜能够供液状的所述泡沫体原料渗透,通过使液状的所述泡沫体原料在经由所述渗透膜而浸渗到所述立体网状构造部后固化,所述立体网状构造部与所述泡沫体部接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垫构造,所述渗透膜是由纤维形成的布,形成所述布的所述纤维由树脂包覆以防止表面露出。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垫构造,所述渗透膜是由单丝的纤维形成的无纺布。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垫构造,所述渗透膜是具有孔部和狭缝部中的任一个的树脂的膜。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垫构造,所述渗透膜是具有在顶部拐弯的多个狭缝部的树脂的膜,多个所述狭缝部中的一对所述狭缝部以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拐弯并且所述顶部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垫构造,所述渗透膜是具有在顶部拐弯的多个狭缝部的树脂的膜,多个所述狭缝部中的一对所述狭缝部以向彼此相同的方向拐弯并且所述顶部彼此朝向相同的方向的方式配置。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垫构造,所述垫构造还具有配置于所述立体网状构造部的内部的浸渗防止膜,所述浸渗防止膜使液状的所述泡沫体原料无法渗透,通过使所述泡沫体原料在浸渗到所述立体网状构造部的没有利用所述浸渗防止膜设为无法渗透的部位后固化,所述立体网状构造部与所述泡沫体部接合。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垫构造,所述立体网状构造部的上表面由泡沫体的气泡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北本宗长濑拓也
申请(专利权)人:长濑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