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部件的连结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38253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5 12:28
在具有圆筒部(44)的第一部件(40)和具有圆柱部(32)的第二部件(30)的连结构造中,使上述两个部件可靠连结并提高拆卸的作业性。包括通过从形成于圆筒部(44)的一对插槽(60、62)插入且自身的一部分嵌入形成于圆柱部(32)的圆周槽(64)而使圆筒部(44)和圆柱部(32)可相对旋转地结合的结合件(50),通过使结合件(50)弹性变形并相对于圆筒部(44)旋转而成为与圆周槽不卡合的状态,能拆卸第一部件(40)和第二部件(30),形成为即便在结合件(50)相对于圆筒部过度旋转而延伸突出部(76)与一对插槽(60、62)中的一方卡合的情况下,该延伸突出部的前端也不进入圆周槽的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结具有圆筒部的第一部件和具有圆柱部的第二部件的连结构造。
技术介绍
以往,在各种机械等中,存在如下部位:对于具有圆筒部的第一部件和具有圆柱部的第二部件,通过以将圆柱部嵌入圆筒部后的状态将上述圆筒部和圆柱部结合,由此来连结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车辆用的手动变速器,为了使作为该手动变速器的构成要素的换档选档轴(shiftandselectshaft)、和一端与操作部件连接的换档拉线(shiftcable)协作,设置于换档拉线的另一端的缆线端部(cableend)(连结环(eye)部件)、和从换档选档轴的前端沿径向延伸突出的外侧杆(outerlever)被连结在一起。对于上述缆线端部和外侧杆,在将固定于外侧杆的圆柱部(外侧杆销(outerleverpin))嵌入缆线端部所具有的圆筒部的状态下,圆筒部和圆柱部结合,由此,上述缆线端部和外侧杆被连结。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04559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对于上述那样的连结具有圆筒部的第一部件和具有圆柱部的第二部件的连结构造,通常需要以不会脱开的方式连结,但另一方面,在因修理或维护等而需要将两个部件拆卸的情况下,期望能够容易地进行上述两个部件的拆装。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在具有圆筒部的第一部件和具有圆柱部的第二部件的连结构造中,使上述两个部件可靠地连结,并且提高拆卸的作业性。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连结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连结构造构成为包括:一对插槽,上述一对插槽分别以沿周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上述圆筒部,且形成于相互隔着圆筒部的轴线对置的位置;圆周槽,上述圆周槽形成于圆柱部的外周;以及结合件,在一对插槽和圆周槽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结合件从一对插槽插入而自身的一部分嵌入圆周槽,由此使圆筒部和圆柱部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结合,上述结合件通过将一根线材弯曲而形成,具有:(A)一对卡合部,上述一对卡合部相互平行地延伸并分别与一对插槽卡合;(B)连接部,上述连接部是将一对卡合部中的一方的一端和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一端连接的部分,从一对卡合部中的一方的一端起朝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另一端延伸突出,并以包围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方式将一对卡合部中的一方的一端和上述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一端连接,其中,一对卡合部中的一方的一端和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一端相互位于对角位置;以及(C)延伸突出部,上述延伸突出部从一对卡合部中的一方的另一端朝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一端呈直线状地延伸突出,对于连结构造,通过使结合件弹性变形并相对于圆筒部旋转而形成为使得结合件与圆周槽不卡合的状态,由此能够拆卸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延伸突出部的长度形成为使得:即便在结合件相对于圆筒部过度旋转而自身与一对插槽中的一方卡合的情况下,自身的前端也不会进入圆周槽。在为了脱开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连结而使结合件旋转的情况下,若该结合件形成为若相对于圆筒部过度旋转则延伸突出部的前端进入圆周槽那样的长度,则该结合件的延伸突出部的前端进入由圆筒部的内周面(未形成插槽的部分)和圆柱部的圆周槽形成的空间,成为很难脱开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连结的状态。本专利技术的连结构造的结合件形成为延伸突出部的前端不进入圆周槽的长度,因此不会产生上述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采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连结构造的车辆用变速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将图1中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连结构造的周围放大示出的图。图3是示出解除了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连结构造的连结后的状态的图。图4是将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连结构造进一步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5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连结构造的俯视剖视图。图6是示出使图5所示的结合件旋转而能够拆卸两个部件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图7示出比较例的连结构造,(a)是立体图,(b)是俯视剖视图。图8中,(a)是示出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连结构造中结合件过度旋转后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b)是示出在比较例的连结构造中结合件过度旋转后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车辆用变速装置;12:驱动桥;14:选档部件〔操作部件〕;16:选档缆线;20:选档杆;26:选档轴〔输入轴〕;30:外侧杆〔第二部件〕;32:外侧杆销〔圆柱部〕;40:缆线端部〔第一部件〕;42:主体部;44:圆筒部;46:贯通孔;50:夹持件〔结合件〕;60、62:一对插槽;64:圆周槽;70:第一卡合部;72:第二卡合部;74:连接部;76:延伸突出部;80:第二卡合部侧连接部;82:第一卡合部侧连接部;84:中间部〔突出部〕。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以下,作为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下述实施例,能够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施加了各种变更、改进后的各种方式实施。图1中示出采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连结构造的车辆用变速装置10。该车辆用变速装置10是所谓的自动变速箱,构成为包括:包括自动变速器的驱动桥12;为了切换车辆的行驶状态而由驾驶员操作的作为操作部件的选档部件14;以及用于使上述驱动桥12和选档部件14协作的选档缆线16。对于选档部件14,通过驾驶员的操作,使选档杆20位于P(驻车档)、R(倒车档)、N(空档)、D(前进档)中的任一个档位(range)。而且,根据该选档杆20的档位位置(rangeposition),经由选档缆线16,机械式地切换驱动桥12的自动变速器中的驱动力的输入至输出的状态。虽省略详细的说明以及图示,但驱动桥12通过使能够旋转地保持于壳体24的作为输入轴的选档轴26旋转,形成为自动变速器的输出轴(驱动侧)被机械固定的状态(P档)、以使车辆后退的方式连接输入轴和输出轴的状态(R档)、根本不在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传递力的状态(N档)、以及自动变速功能工作的状态(D档)中任一个状态。而且,在连接选档缆线16和选档轴26的位置,采用本实施例的连结构造。首先,如图2以及图3所示,选档轴26以一端侧向壳体24的外部延伸突出的状态能够旋转地保持于壳体24。在该选档轴26的一端,以沿与该选档轴26正交的方向延伸突出的方式固定有外侧杆30。并且,在该外侧杆30、且在前端侧,立起设置有外侧杆销32。另一方面,在从选档部件14延伸的选档缆线16的前端固定有缆线端部40。该缆线端部40大体上具有圆环状的主体部42、和从该主体部42向上方突出的圆筒部44。该圆筒部44的外径比主体部42的外径小,并形成为台阶状。并且,利用圆筒部44以及主体部42而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46。而且,在外侧杆销32插入于缆线端部40的贯通孔46后的状态下,外侧杆销32和缆线端部40的圆筒部44借助将在下文中详细说明的作为结合件的夹持件50而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结合。也就是说,外侧杆30和缆线端部40被连结。若驾驶员操作选档部件14,则因选档杆20的动作而选档缆线16被拉拽或按压。因该选档缆线16的动作,使外侧杆销32与缆线端部40一起动作。也就是说,使外侧杆30转动,选档轴26绕轴线旋转。而且,如在上文中已说明了的那样,根据该选档轴26的旋转位置,切换自动变速器内的状态。本专利技术的连结构造通过将缆线端部40的圆筒部44和设置于外侧杆30的作为圆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0/201610459955.html" title="两个部件的连结构造原文来自X技术">两个部件的连结构造</a>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结构造,将具有圆筒部的第一部件和具有圆柱部的第二部件以所述圆柱部嵌入所述圆筒部的状态连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构造构成为包括:一对插槽,所述一对插槽分别以沿周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圆筒部,且形成于相互隔着所述圆筒部的轴线对置的位置;圆周槽,所述圆周槽形成于所述圆柱部的外周;以及结合件,在所述一对插槽和所述圆周槽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所述结合件从所述一对插槽插入而自身的一部分嵌入所述圆周槽,由此使所述圆筒部和所述圆柱部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结合,所述结合件通过将一根线材弯曲而形成,具有:(A)一对卡合部,所述一对卡合部相互平行地延伸并分别与所述一对插槽卡合;(B)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是将所述一对卡合部中的一方的一端和所述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一端连接的部分,从所述一对卡合部中的一方的一端起朝所述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另一端延伸突出,并以包围所述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方式将所述一对卡合部中的一方的所述一端和所述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所述一端连接,其中,所述一对卡合部中的一方的所述一端和所述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所述一端相互位于对角位置;以及(C)延伸突出部,所述延伸突出部从所述一对卡合部中的一方的另一端朝所述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所述一端呈直线状地延伸突出,对于所述连结构造,通过使所述结合件弹性变形并相对于所述圆筒部旋转而形成为使得所述结合件与所述圆周槽不卡合的状态,由此能够拆卸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所述延伸突出部的长度形成为使得:即便在所述结合件相对于所述圆筒部过度旋转而自身与所述一对插槽中的一方卡合的情况下,自身的前端也不会进入所述圆周槽。...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6.22 JP 2015-1245171.一种连结构造,将具有圆筒部的第一部件和具有圆柱部的第二部件以所述圆柱部嵌入所述圆筒部的状态连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构造构成为包括:一对插槽,所述一对插槽分别以沿周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圆筒部,且形成于相互隔着所述圆筒部的轴线对置的位置;圆周槽,所述圆周槽形成于所述圆柱部的外周;以及结合件,在所述一对插槽和所述圆周槽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所述结合件从所述一对插槽插入而自身的一部分嵌入所述圆周槽,由此使所述圆筒部和所述圆柱部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结合,所述结合件通过将一根线材弯曲而形成,具有:(A)一对卡合部,所述一对卡合部相互平行地延伸并分别与所述一对插槽卡合;(B)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是将所述一对卡合部中的一方的一端和所述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一端连接的部分,从所述一对卡合部中的一方的一端起朝所述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另一端延伸突出,并以包围所述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方式将所述一对卡合部中的一方的所述一端和所述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所述一端连接,其中,所述一对卡合部中的一方的所述一端和所述一对卡合部中的另一方的所述一端相互位于对角位置;以及(C)延伸突出部,所述延伸突出部从所述一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井一志加藤章里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