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饰膜构造体(10)。其包括由透明或半透明树脂层构成的表面层(1)、由形成在表面层(1)的背面一侧的多个点构成的金属光泽层(2)以及以填埋在金属光泽层(2)的点与点之间的方式形成在表面层(1)的背面一侧的无彩色层(3)。表面层(1)的表面一侧的表面粗糙度满足Ra在2μm以下且Rmax在4μm以下或者Sm在50μm以上。金属光泽层(3)的刺激值Y45°在10000以上。从表面层(1)的表面一侧看去时,各点的面积为10-3~105μm2且多个点在每单位面积中所占的面积百分比为20~99%。无彩色层(3)的明度L*为0~80。这样就易于实现光泽不过强、具有暗淡发光质感的金属抛光面风格的外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能够用于汽车内装部件等的装饰膜构造体及装饰成形部件。
技术介绍
存在以下情况,即为了提高车门把手等的汽车内装部件的高级感而有要求车门把手等具有金属风格外观。已知进行光泽优良的镀铬和带氧化银风格的发暗电镀(satinplating)等即能够获得这样的金属风格外观。但是,镀铬以后,则会出现镜面性过高而与汽车室内的环境不协调的情况。另一方面,进行发暗电镀以后,虽然会有一种稳重沉着的感觉,但是工序却很复杂。于是,所需要的技术要易于实现光泽不过强、具有暗淡发光质感的金属抛光面风格的外观。这里,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9 - 83183号公报中公开的
技术实现思路
如下通过将包括由高折射率薄膜层、低折射率薄膜层和/或纯金属薄膜层构成的光吸收层的光学薄膜层设置在基材的面上,来获得包括具有反射明度和反射彩度充分大的金属光泽的光吸收层的光学薄膜叠层体。但是,该技术是一种将反射明度较大的金属光泽加在基材上的技术,并不是将光泽被抑制了的金属抛光面风格的外观加在基材上。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光泽不过强、具有暗淡发光质感的金属抛光面风格的外观,只要能够获得光学特性接近金属抛光面且外观呈现金属抛光面风格那样的装饰膜构造体即可。通过采用印刷或涂装等方法将多个层印刷或涂装在例如转印薄膜的基材上,则易于获得装饰膜构造体。或者,通过采用印刷或涂装等方法将各层印刷或涂装在将会成为装饰膜构造体的表面层的透明薄膜上,也易于获得装饰膜构造体。而且,通过采用转印或粘接等方法将已获得的装饰膜构造体转印或粘接在基材的面上,则易于将基材的面装饰成具有金属抛光面风格的面。或者,还可以采用印刷或涂装等方法直接将装饰膜构造体的各层印刷或涂装在基材的面上,来将基材的面装饰成具有金属抛光面风格的面。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特性接近金属抛光面且呈现金属抛光面风格外观的装饰膜构造体和用该装饰膜构造体构成的装饰成形部件,由此而易于实现光泽不过强、具有暗淡发光质感的金属抛光面风格的外观。为达成所述目的,提供以下第一或者第二装饰膜构造体。所述第一装饰膜构造体包括由透明或半透明树脂层构成的表面层、由形成在所述表面层的背面一侧的多个点构成的金属光泽层、以及以填埋在所述金属光泽层上的点与点之间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表面层的背面一侧的无彩色层。所述表面层的表面一侧的表面粗糙度是一个满足算术平均粗糙度Ra在2μηι以下且最大高度Rmax在4 μ m以下或凹凸的平均间隔Sm在50 μ m以上的粗糙度。所述金属光泽层的刺激值Y45°在10000以上,该刺激值Υ45°是在设照明光的光轴与所述金属光泽层的表面一侧的面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为一445° ±2°且受光侧反射光的光轴与所述金属光泽层的表面一侧的面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为45° ±2°时,在XYZ色度系统中反射得到的物体色的三刺激值中的Y的值。当从所述表面层的表面一侧看去时,所述各点的面积为10_3 IO5 μ m2,当从所述表面层的表面一侧看去时,所述点在每单位面积中所占的面积百分比为20 99%。所述无彩色层在b *色度系统中的明度L *为O 80。根据所述结构,从表面层一侧入射到装饰膜构造体的光,有一部分由于表面层的表面一侧的表面粗糙度的存在而发生漫反射,有一部分被表面层的背面一侧的无彩色层吸收(吸光),还有一部分在表面层的背面一侧的金属光泽层的点处发生单向反射(镜面反射)。还有,所述光的一部分在金属光泽层的点的周缘部发生漫反射。在这样的光的漫反射、吸光以及单向反射的相互作用下,能够得到光学特性接近金属抛光面且呈现金属抛光面风格外观的装饰膜构造体。因此而能够易于实现光泽不过强、具有暗淡发光质感的金属抛光面风格的外观。详细而言,通过将算术平均粗糙度Ra作为表面层的表面一侧的表面粗糙度设定在2 μ m以下,就能够可靠地获得足以实现金属抛光面风格外观的漫反射。通过将最大高度Rmax设定在4 μ m以下或将凹凸的平均间隔Sm设定在50 μ m以上,也能够可靠地获得足以实现金属抛光面风格外观的漫反射。通过将金属光泽层的所述刺激值Y45°设定在10000以上,即能够可靠地获得足以实现金属抛光面风格外观的单向反射(亦即金属光泽)。通过将从所述表面层的表面一侧看去时所述各点的面积设定在10 —3μ Hi2以上,各点就不会过小,就能够在各点可靠地发生单向反射。另一方面,通过将从所述表面层的表面一侧看去时所述各点的面积设定在105μπι2以下,则在将当从所述表面层的表面一侧看去时点在每单位面积中所占的面积百分比(每单位面积的所有点的合计面积与该单位面积之比)设定为一个定值时,占据每单位面积的点的数量就会增加,每单位面积中所有点的周长的总和就更大,从而能够在点的周缘部可靠地发生漫反射。而且,点不会过大,从而能够抑制装饰膜构造体的美观性下降。通过将从所述表面层的表面一侧看去时点在每单位面积中所占的面积百分比设定在20%以上,亦即通过将从所述表面层的表面一侧看去时无彩色层在每单位面积中所占的面积百分比设定在80%以下,则光不会被过度地吸收,从而能够抑制装饰膜构造体的明度和/或刺激值过度下降。另一方面,通过将从所述表面层的表面一侧看去时点在每单位面积中所占的面积百分比设定在99%以下,亦即通过将从所述表面层的表面一侧看去时无彩色层在每单位面积中所占的面积百分比设定在1%以上,则能够可靠地达成足以实现光泽不过强、具有暗淡发光质感的金属抛光面风格外观的吸光。通过将无彩色层在色度系统(CIE 1976)中的明度L*设定在80以下,即能够可靠地达到足以实现光泽不过强、具有暗淡发光质感的金属抛光面风格外观的吸光。所述第二装饰膜构造体包括由透明或半透明树脂层构成的表面层、由形成在所述表面层的表面一侧的多个点构成的金属光泽层、以及形成在所述表面层的背面一侧的无彩色层。所述表面层的表面一侧的表面粗糙度是一个满足算术平均粗糙度Ra在2 μ m以下且最大高度Rmax在4 μ m以下或凹凸的平均间隔Sm在50 μ m以上的粗糙度。所述金属光泽层的刺激值Y45°在10000以上,该刺激值Υ45°是在设照明光的光轴与所述金属光泽层5的表面一侧的面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为一 45° ±2°且受光侧反射光的光轴与所述金属光泽层的表面一侧的面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为45° ±2°时,XYZ色度系统中反射得到的物体色的三刺激值中的Y的值。当从所述表面层的表面一侧看去时,所述各点的面积为10_3 105μπι2,当从所述表面层的表面一侧看去时,所述点在每单位面积中所占的面积百分比为20 99%。所述无彩色层在L*a*b *色度系统中的明度L*为O 80。根据该结构,从表面层一侧入射到装饰膜构造体的光,有一部分由于表面层的表面一侧的表面粗糙度的存在而发生漫反射,有一部分被表面层的背面一侧的无彩色层吸收(吸光),还有一部分在表面层的背面一侧的金属光泽层的点处发生单向反射(镜面反射)。还有,所述光的一部分在金属光泽层的点的周缘部发生漫反射。与所述第一装饰膜构造体一样,在这样的光的漫反射、吸光以及单向反射的相互作用下,第二装饰膜构造体则成为光学特性接近金属抛光面且呈现出金属抛光面风格外观的一种构造体。因此而能够易于实现光泽不过强、具有暗淡发光质感的金属抛光面风格的外观。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装饰膜构造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由透明或半透明树脂层构成的表面层、由形成在所述表面层的背面一侧的多个点构成的金属光泽层、以及以填埋在所述金属光泽层上的点与点之间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表面层的背面一侧的无彩色层,所述表面层的表面一侧的表面粗糙度是一个满足算术平均粗糙度Ra在2μm以下且最大高度Rmax在4μm以下或凹凸的平均间隔Sm在50μm以上的粗糙度,所述金属光泽层的刺激值Y45°在10000以上,该刺激值Y45°是在设照明光的光轴与所述金属光泽层的表面一侧的面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为-45°±2°且受光侧反射光的光轴与所述金属光泽层的表面一侧的面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为45°±2°时,在XYZ色度系统中反射得到的物体色的三刺激值中的Y的值,当从所述表面层的表面一侧看去时,所述各点的面积为10?3~105μm2,当从所述表面层的表面一侧看去时,所述点在每单位面积中所占的面积百分比为20~99%,所述无彩色层在L*a*b*色度系统中的明度L*为0~80。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井隆志,桂大词,山根贵和,中野樱,冈田健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石井表记,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