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柏诚专利>正文

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99451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速器,包括有底座、轴管、第二转动件、第一转动件,以及弹性件;该底座具有环状的内空间,该内空间的相对位置具有系列第一内齿部与系列第二内齿部;所述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分别具有可共同构一空间的第一定位凹部与第二定位凹部,所述弹性件具有分别位于相反方向的一第一弹性部与一第二弹性部,该弹性件由所述第一定位凹部与第二定位凹部限制,并使该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突出该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进而使第一弹性部啮合所述第一内齿部,以及第二弹性部啮合所述第二内齿部,藉以在转动结合于该第一转动件的把手时,让其中一弹性部越过其中一内齿部的同时,带动另一弹性部往内收缩,进而能更省力地旋转把手。(*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变速脚踏车以切换变速档位的变速器
技术介绍
变速脚踏车的变速机构,大体上包含有设于后轮的阶级链轮、链条、设于接近后轮 的移拨器,以及设于把手的变速器,所述变速器以缆线连接该移拨器,当转动变速器时可以 控制缆线的收縮或伸长,从而控制移拨器作动而将链条拨移到需要的链轮档位,达到控制 车轮转速比的目的。 目前的脚踏车变速器均设为把手形态或拨钮形态,使用者可以藉由转动把手或拨 动拨钮来控制变速档位;无论是把手或拨钮形态的变速器,都需要设置一定位机构,让使用 者在旋转把手或拨动拨钮时能明确转动或拨动的角度。所述定位机构,大致上是在变速器 的壳体内径设有系列内齿,以及在把手或拨钮的转动部设有弹性件,该弹性件与内齿啮合, 当旋转把手或拨钮时,弹性件在系列内齿间跳动而产生声响与定位。但是,所述弹性件在从 该系列内齿的其中一齿越过另一齿时,需要克服其本身的弹力,以致于在转动把手或拨动 拨钮时显得较紧,必须费力地转动或拨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改变变速脚踏车的变速器中定位机构的设计会造成转动 把手或拨动拨钮时过紧而费力的问题。 本技术是将现有设在变速器底座内的定位机构的弹性件设为具有两个弹性 部,以及在变速器底座内设置两组内齿部,使所述两弹性部分别啮合该两组内齿部,该弹 性件可被用来结合于变速把手的转动件而被带动旋转,进而在旋转把手而带动转动件旋转 时,让其中一弹性部越过其中一内齿部的同时,带动另一弹性部往内收縮而能更省力地越 过另一内齿部,达到省力操作变速把手的目的。 本技术所述变速器,包括有一底座、一固定于该底座中心的轴管、依序活动组 合于该轴管的一第二转动件与一第一转动件,以及一弹性件,该底座具有环状的内空间,该 内空间的相对位置具有系列第一内齿部与系列第二内齿部;所述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 分别具有可共同构成一空间的第一定位凹部与第二定位凹部,所述弹性件具有分别位于相 反方向的一第一弹性部与一第二弹性部,该弹性件由所述第一定位凹部与第二定位凹部限 制,并使该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突出所述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进而使第一弹性 部啮合所述第一内齿部,以及第二弹性部啮合所述第二内齿部,藉以在转动结合于该第一 转动件的把手时,让其中一弹性部越过其中一内齿部的同时,带动另一弹性部往内收縮,进 而能更省力地旋转第一转动件。 做为较佳的选择,本技术将第一内齿部与第二内齿部设于底座内空间的不同 半径表面,且该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彼此在不相对称的位置,藉以使弹性件组合于底 座的内空间后,能让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同时啮合第一内齿部与第二内齿部,当所述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相对于轴管旋转时,让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在同一时间分别 越过所述第一内齿部与第二内齿部。 做为另一较佳的选择,本技术提供的弹性件是以弹性钢材一体弯折成型为具 有一连接部,该连接部的两侧分别延伸一长度,其中一长度形成一突出的所述第一弹性部, 另一长度形成一突出的所述第二弹性部。 做为又一较佳的选择,本技术设于第一转动件的第一定位凹部与设于第二转动件的第二定位凹部分别为"n "形状,且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组合于轴管后使该第一 定位凹部与第二定位凹部的"n "形开口彼此对应,以构成可容纳所述弹性件的空间,弹性 件的连接部即容纳于该第一定位凹部内,弹性件所延伸的两长度端部则被容纳于该第二定 位凹部内,从而对该弹性件产生限制作用,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则突出该第一转动件 与第二转动件。 做为另一较佳选择,本技术的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为各自独立的组件, 其中,第一转动件的端部周缘设有多个凹槽,第二转动件的端部周缘设有与所述凹槽互补 的凸块,该第二转动件与第一转动件依序组设于前述轴管,且该凸块与凹槽彼此配合时,所 述第一定位凹部与第二定位凹部的"n "形开口彼此对应且形成一个可供该弹性件置入其 中的空间。 基于组装方便的考虑,本技术在所述轴管的端部设有多个弹性凸缘,第二转 动件与第一转动件组设于该轴管后,利用该弹性凸缘扣于第一转动件的端缘,以避免第一 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脱离轴管。 本创作的特点,是利用两弹性部同时作用于两组内齿部,使彼此的一弹性部在越过其中一内齿部的同时,将另一弹性部收縮,因而使两弹性部均能不费力地越过内齿部;亦即将现有变速器转动时仅由一弹性部承受的阻力分散到两组弹性部,从而达到了切换变速 时更为省力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变速器外观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变速器主要组件组合关系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另一角度显示本技术所述的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与底座组合后的结构的平面视图。 图5为本技术所述的把手旋转一角度后的状态的平面动作图。 图6为本技术所述把手旋转时,弹性件对于底座的第一内齿部与第二内齿部的作动关系平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配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以使本领域技术 人员在研读本说明书后能据以实施。 图1为显示应用于变速脚踏车的变速器的外观,其具有一底座1与连接于该底座 的把手6,底座1设有一供穿设缆线7的套管17,缆线7供连接至设在接近脚踏车后轮的移拨器(图中未显示),藉由往复旋转把手6可以控制缆线7的伸长或收縮,以控制移拨器的 作动而将链条拨移到阶级链轮的预期档位。 再参考图2及图3,为技术所述变速器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有一底座1、 一轴管2、一第一转动件3、一第二转动件4与一弹性件5 ;所述底座1具有位于中央的中心 孔IO,在中心孔10周围与底座1内径之间形成一环状的内空间ll,所述内空间ll在不同 半径的相对两侧壁分别设有系列第一内齿部13与系列第二内齿部14,在底座1还设有从内 空间11延伸至底座1外线槽12,线槽12的端部则设置一缆线7穿过的套管17 ;底座1的 侧壁还设有一贯通的螺孔15,一螺丝16可以锁入该螺孔15。所述轴管2组合固定于底座 1的中心孔10,再由锁入螺孔15的螺丝16将轴管2抵挚固定;轴管2的一端缘设有多个弹 性凸缘21,该弹性凸缘21藉由在轴管2的侧壁形成缺口的方式让弹性凸缘21具有径向的 弹性;轴管2的相对另一端则设有不具径向弹性的固定凸缘22 ;轴管2的外径对应于中心 孔10,轴管2穿过中心孔10结合一固定块23后,再由所述螺丝16将轴管2固定于底座1。 所述第一转动件3的较佳实施例为一筒状体,其具有轴向贯通而可供轴管2穿过 的第一通孔30,第一转动件3的外径表面设有多个轴向延伸的轨槽33,在第一转动件3的 一端缘则设有多个凹槽31与一第一定位凹部32。第二转动件4大体上为一环状体,其具有 一可供轴管2穿过的第二通孔40,在第二转动件4的一端面设有多个与第一转动件3的凹 槽31互补的凸块41,以及设有一第二定位凹槽42;第二转动件4的外径环周设有一巻线槽 43,该巻线槽43用来巻绕控制所述拨移器的缆线7。第一定位凹槽32与第二定位凹槽42 均为"n"形状,在技术的实施例,第二转动件4的凸块41插入第一转动件3的凹槽31 而互补后,恰好使第一定位凹槽32与第二定位凹槽42的"n"形开口相对应并且构成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底座,具有一环状的内空间,该内空间具有于相对位置的系列第一内齿部与系列第二内齿部;一轴管,固设于该底座的中心;一第二转动件,活动组合于该轴管,该第二转动件具有一第二定位凹部;一第一转动件,活动组合于该轴管,且结合该第二转动件而无法与第二转动件相对转动,该第一转动件具有一第一定位凹部;一弹性件,具有分别位于相反方向的一第一弹性部与一第二弹性部,该弹性件由所述第一定位凹部与第二定位凹部限制,并使该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突出该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进而使该第一弹性部啮合所述第一内齿部,以及该第二弹性部啮合所述第二内齿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柏诚
申请(专利权)人:陈柏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