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悬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22807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悬置,包括悬置本体,其中,还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包括连接部与包裹部;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车架,位于所述包裹部的上边缘;所述包裹部包裹在所述悬置本体的部分外围。上述车身悬置通过壳体的连接部与车架连接,从而将来自车架的作用力传递到壳体,壳体将受力传递到悬置本体上,形成与悬置本体的剪切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对抗冲击的作用力,缓和了来自车身、车架的冲击。(*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身悬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增加对抗冲击的作用力的车身悬置。
技术介绍
车身悬置是车身与车架之间的连接装置,用于缓和汽车运行过程中车身所受的冲击o现有技术中,车身悬置如图1所示,车身悬置13为一橡胶块,设置于车身11下方; 车架14嵌于橡胶块中,以通过橡胶块的压缩来缓和垂直、水平等各个方向上的冲击力。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在于车身悬置仅通过橡胶的自身压缩来缓和冲击,使得车 身悬置对抗冲击的作用力有限,导致车身悬置无法进一步缓和冲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身悬置,以增加对抗冲击的作用力,以进一步 缓和来自车身、车架的冲击。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车身悬置包括悬置本体,其中,还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包括连接部与包裹部;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车架,位于所述包裹部的上边缘;所述包裹部包裹在所述悬置本体的部分外围。上述车身悬置通过壳体的连接部与车架连接,从而将来自车架的作用力传递到壳 体,壳体将受力传递到悬置本体上,形成与悬置本体的剪切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对抗冲击的 作用力,缓和了来自车身、车架的冲击。所述连接部上可设置有过孔。所述包裹部可为筒状,上边缘的周长大于下边缘的周长,以通过壳体与悬置本体 之间的摩擦力,更进一步增加对抗冲击的作用力。所述包裹部可为圆筒状。所述壳体为金属壳体。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车身悬置的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车身悬置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B为本技术车身悬置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C为本技术车身悬置实施例的仰视图;图2D为图2B在AA方向上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车身悬置的应用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车身悬置包括悬置本体,还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包括连 接部与包裹部;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车架,位于所述包裹部的上边缘;所述包裹部包裹在 所述悬置本体的部分外围。上述车身悬置通过壳体的连接部与车架连接,从而将来自车架的作用力传递到壳 体,壳体将受力传递到悬置本体上,形成与悬置本体的剪切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对抗冲击的 作用力,缓和了来自车身、车架的冲击。所述壳体可为金属壳体。所述悬置本体可为橡胶块。所述连接部上可设置有过孔,也可通过绑定等其他方式连接。所述包裹部可为筒状,上边缘的周长大于下边缘的周长,以通过壳体与悬置本体 之间的摩擦力,更进一步增加对抗冲击的作用力。所述包裹部可为圆筒状,也可为椭圆筒等其他形状。以图2A 图3为例对本技术进行说明。图2A为本技术车身悬置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B为本技术车身悬置 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C为本技术车身悬置实施例的仰视图,图2D为图2B在AA方向上 的剖视图。如图2A至图2D所示,车身悬置包括橡胶块1及金属壳体6。其中,橡胶块1即悬 置本体。其中,金属壳体6具有圆盘状的连接部61、喇叭状的包裹部62。包裹部62为上大下小的圆筒形结构,也即喇叭状,包裹在橡胶块1的下半部分的 周侧,下端边沿嵌入橡胶块1。连接部61上设置有过孔63。连接部61通过过孔63,实现与车架的连接,即实现 金属壳体6与车架的连接,从而接收来自车架的冲击力。图3为本技术车身悬置的应用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车身悬置的金属壳体6内包橡胶块1,下部穿过车架5,两翼通过车架 固定螺栓2、车架固定螺母4与车架5螺接,固定车身11与车架5的相对位置。车架固定螺栓2与金属壳体6的两翼之间设有小垫圈3。小垫圈3可为单层垫片。车身悬置的橡胶块1包覆在套筒12的外围,上部与垫片10接触。垫片10与车身11接触,下部与组合垫片9接触,连接螺栓8穿过车身11、垫片10、 套筒12、组合垫片9、连接螺母7,固定车身悬置。组合垫片9可为三层组合垫片。上述垫片10、套筒12、组合垫片9、金属壳体6等金属件,除螺栓、螺母外,均与橡胶 块1硫化联结,作为车身悬置的主体结构。车辆运动过程中,金属壳体6发生变形、橡胶块1与金属壳体6剪切吸收能量,从 而能有效地缓和车身11所受冲击,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员在驾驶室内的乘坐舒适性。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 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权利要求一种车身悬置,包括悬置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包括连接部与包裹部;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车架,位于所述包裹部的上边缘;所述包裹部包裹在所述悬置本体的部分外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过孔。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裹部为筒状,上边缘的周 长大于下边缘的周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裹部为圆筒状。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金属壳体。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身悬置,包括悬置本体,其中,还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包括连接部与包裹部;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车架,位于所述包裹部的上边缘;所述包裹部包裹在所述悬置本体的部分外围。上述车身悬置通过壳体的连接部与车架连接,从而将来自车架的作用力传递到壳体,壳体将受力传递到悬置本体上,形成与悬置本体的剪切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对抗冲击的作用力,缓和了来自车身、车架的冲击。文档编号B62D24/00GK201604697SQ20092027810公开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1日专利技术者孙保华, 孙正军, 张林樱, 张群坡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悬置,包括悬置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包括连接部与包裹部;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车架,位于所述包裹部的上边缘;所述包裹部包裹在所述悬置本体的部分外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保华孙正军张林樱张群坡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