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A柱结构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83269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0:24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A柱结构和车辆,所述车辆A柱结构,包括:采用热气胀工艺一体成型的A柱内板部和A柱加强板部,所述A柱加强板部位于所述A柱内板部的外侧,且所述A柱内板部和所述A柱加强板部之间形成有气胀成型腔。本技术的车辆A柱结构,通过将A柱内板部和A柱加强板部采用热气胀一体成型,且二者内部形成有气胀成型腔,这样,使得小偏置碰撞吸能性更优,且抗扭能力更强,提高驾驶安全性,且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少、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尤其涉及一种车辆a柱结构和具有该车辆a柱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1、正面25%偏置碰撞工况是评价车内乘员安全指数的重要工况之一,当发生25%偏置工况时,避障恰好避开传统车型纵梁吸能结构,直接冲击车辆a柱及乘员舱,导致乘员舱严重变形,直接威胁乘员舱人身安全。

2、目前a柱为了应对碰撞速度提高所带来车身变形的风险,主机厂在设计车辆a柱结构时,往往通过下述方式进行结构加强,包括:采用一体式门环设计,增加局部用材料厚、提升用材强度、加大a柱腔体面积,内部采用管材进行补强,局部增加补强板等几种方式,这几种方式在增强a柱强度的同时会增加整车重量、增大a柱宽度影响驾驶员视野和增加生产工艺成本,对a柱腔体空间布置产生影响,不利于低成本轻量化车身开发,由此,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车辆a柱结构,结构强度高,小偏置碰撞吸能性更优、抗扭能力更强,提高驾驶安全性,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a柱结构,包括:采用热气胀工艺一体成型的a柱内板部和a柱加强板部,所述a柱加强板部位于所述a柱内板部的外侧,且所述a柱内板部和所述a柱加强板部之间形成有气胀成型腔。

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a柱结构,通过将a柱内板部和a柱加强板部采用热气胀一体成型,且二者内部形成有气胀成型腔,这样,使得小偏置碰撞吸能性更优,且抗扭能力更强,提高驾驶安全性,且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少、成本低。

4、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辆a柱结构,所述a柱内板部和所述a柱加强板部在所述气胀成型腔的两侧连接处均形成有重叠连接部,所述重叠连接部用于与侧围外板相连。

5、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辆a柱结构,所述重叠连接部包括形成于所述a柱内板部的第一部分和形成于所述a柱加强板部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贴合固定。

6、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辆a柱结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均构造为平板状,且所述重叠连接部在所述第二部分背离所述第一部分的侧面形成有连接平面,所述连接平面用于与所述侧围外板贴合相连。

7、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辆a柱结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在远离所述气胀成型腔的一侧边沿处弯折相连且形成有弧形连接段。

8、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辆a柱结构,所述a柱内板部还包括第一中间主体部,所述第一中间主体部连接于两个所述重叠连接部的第一部分之间,所述a柱加强板部还包括第二中间主体部,所述第二中间主体部连接于两个所述重叠连接部的第二部分之间,所述第一中间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中间主体部之间限定出所述气胀成型腔。

9、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辆a柱结构,所述第一中间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中间主体部均设置为朝背离彼此的方向凸出弯折。

10、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侧围外板和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车辆a柱结构,所述侧围外板连接于所述a柱加强板部的外侧。

12、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辆,所述a柱内板部和所述a柱加强板部的至少部分相连且形成有重叠连接部,所述重叠连接部与所述侧围外板焊接相连。

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a柱加强板部之间限定出加强腔,所述加强腔位于所述气胀成型腔的外侧。

14、所述车辆和上述的车辆a柱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1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A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热气胀工艺一体成型的A柱内板部(1)和A柱加强板部(2),所述A柱加强板部(2)位于所述A柱内板部(1)的外侧,且所述A柱内板部(1)和所述A柱加强板部(2)之间形成有气胀成型腔(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A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内板部(1)和所述A柱加强板部(2)在所述气胀成型腔(3)的两侧连接处均形成有重叠连接部,所述重叠连接部用于与侧围外板(200)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A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叠连接部包括形成于所述A柱内板部(1)的第一部分(11)和形成于所述A柱加强板部(2)的第二部分(21),所述第一部分(11)与所述第二部分(21)贴合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A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1)与所述第二部分(21)均构造为平板状,且所述重叠连接部在所述第二部分(21)背离所述第一部分(11)的侧面形成有连接平面(211),所述连接平面(211)用于与所述侧围外板(200)贴合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A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1)与所述第二部分(21)在远离所述气胀成型腔(3)的一侧边沿处弯折相连且形成有弧形连接段(13)。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A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内板部(1)还包括第一中间主体部(12),所述第一中间主体部(12)连接于两个所述重叠连接部的第一部分(11)之间,所述A柱加强板部(2)还包括第二中间主体部(22),所述第二中间主体部(22)连接于两个所述重叠连接部的第二部分(21)之间,所述第一中间主体部(12)与所述第二中间主体部(22)之间限定出所述气胀成型腔(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A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主体部(12)与所述第二中间主体部(22)均设置为朝背离彼此的方向凸出弯折。

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侧围外板(200)和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A柱结构,所述侧围外板(200)连接于所述A柱加强板部(2)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内板部(1)和所述A柱加强板部(2)的至少部分相连且形成有重叠连接部,所述重叠连接部与所述侧围外板(200)焊接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外板(200)与所述A柱加强板部(2)之间限定出加强腔(201),所述加强腔(201)位于所述气胀成型腔(3)的外侧。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a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热气胀工艺一体成型的a柱内板部(1)和a柱加强板部(2),所述a柱加强板部(2)位于所述a柱内板部(1)的外侧,且所述a柱内板部(1)和所述a柱加强板部(2)之间形成有气胀成型腔(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a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内板部(1)和所述a柱加强板部(2)在所述气胀成型腔(3)的两侧连接处均形成有重叠连接部,所述重叠连接部用于与侧围外板(200)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a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叠连接部包括形成于所述a柱内板部(1)的第一部分(11)和形成于所述a柱加强板部(2)的第二部分(21),所述第一部分(11)与所述第二部分(21)贴合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a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1)与所述第二部分(21)均构造为平板状,且所述重叠连接部在所述第二部分(21)背离所述第一部分(11)的侧面形成有连接平面(211),所述连接平面(211)用于与所述侧围外板(200)贴合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a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1)与所述第二部分(21)在远离所述气胀成型腔(3)的一侧边沿处弯折相连且形成有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光王博高嵩任鹏陈运爱吕静宇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