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顶盖撑条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8157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顶盖撑条布置结构,其包括顶盖前横梁、顶盖后横梁、侧围部分、前立柱、中前立柱、中后立柱、后立柱和顶盖撑条。所述顶盖撑条为具有相同结构的四根,顶盖前横梁、顶盖第一撑条、顶盖第三撑条和顶盖后横梁分别位于前立柱、中前立柱、中后立柱和后立柱在整车顶部的与侧围部分的节点位置处,与侧围部分进行焊接。顶盖第二撑条在中前立柱和中后立柱的中间位置,顶盖第四撑条在中后立柱和后立柱的中间位置,分别与侧围部分焊接,将整车组成一个骨架式结构。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布局合理,在满足顶盖撑条的支撑顶盖的情况下,能有效满足整车的扭转强度、整车模态要求,提高整车的疲劳强度及使用寿命,解决顶盖异响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身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顶盖撑条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顶盖撑条的结构布置在微车车身结构中直接影响汽车的整车的扭转强度及整车 模态,而在布置过程中,布置不当则会严重影响整车的节点强度及整车的扭转强度较低、整 车模态不能避开发动机的整机模态区域,这样将会对整车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在顶盖撑 条的布置中,合理的布置撑条的位置就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的问题。 目前微型汽车的顶盖撑条的布置是在满足顶置蒸发器等零部件的安装前提下进 行的顶盖撑条布局。其多数布置撑条的布置位置均未在强度要求较高的节点位置,总体布 置形式为顶盖前横梁布置在最前段,后横梁布置在最后段,且与侧围部分通过焊接的形式 进行连接,其余四根顶盖撑条的布置位置均未在其节点位置,且顶盖撑条与侧围的连接均 采用每个安装点位置用一颗螺栓连接的形式连接,这样导致连接不可靠,整车扭转过程中 传力不充分,节点位置没有进行很好的保护,这样导致了现有车型在节点位置的强度较低, 从而影响整车的的扭转强度和整车模态,并易造成顶盖异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个简单而合理的顶盖撑条布置结构,在满足顶盖撑条的支 撑顶盖的情况下来有效的解决整车的扭转强度及整车模态的最大化提高,进而提高整车的 疲劳强度及使用寿命,解决微车中的顶盖异响问题,降低成本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种汽车顶盖撑条布置结构,其包括顶盖前横梁、顶盖后横梁、侧围部分、前立柱、中前立柱、中后立柱、后立柱和顶盖撑条;所述顶盖前横梁布置在车顶最前段,后横梁布置在车顶最后段,与侧围部分通过焊接的形式进行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改进在于 将顶盖撑条设计为具有相同结构的四根,将顶盖前横梁、顶盖第一撑条、顶盖第三撑条和顶盖后横梁分别设计在位于前立柱、中前立柱、中后立柱和后立柱在整车顶部的与侧围部分的节点位置处,分别在节点处与侧围部分进行焊接。将顶盖第二撑条设计在中前立柱和中后立柱的中间位置,与侧围部分进行焊接。将顶盖第四撑条设计在中后立柱和后立柱的中间位置,也与侧围部分进行焊接,由此将整车组成一个骨架式结构。 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布局合理,在满足顶盖撑条的支撑顶盖的情况下,能有效满足整车的扭转强度、整车模态要求,提高整车的疲劳强度及使用寿命,并能解决微车中的顶盖异响问题,使其更有效的发挥其顶盖撑条的作用。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顶盖撑条的布置结构的俯视图。 图中1为顶盖前横梁、2为顶盖第一撑条、3为顶盖第二撑条、4为顶盖第三撑条、5为顶盖第四撑条、6为顶盖后横梁、7侧围部分、8节点、A前立柱、B中前立柱、C中后立柱、 D后立柱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见图1 ,在顶盖撑条的布置结构中,顶盖前横梁1布置在最前段,顶盖后横梁6布 置在最后段,且与侧围部分7通过焊接的形式进行连接,顶盖前横梁1、顶盖后横梁6、第一、 第三顶盖撑条2和4的布置位置均在立柱与侧围部分7的节点8位置处,且顶盖撑条与侧 围部分7的连接均采用焊接的形式连接,这样连接可靠,整车扭转过程中传力充分,节点位 置的强度得到很好的保护。第二、第四撑条3和5在强度要求较高的辅助节点位置处,与侧 围部分7进行焊接。 图示中顶盖前横梁1,其作用是在整车节点前立柱A处的一个支撑,另外还对前挡 玻璃的安装固定,在整车的碰撞过程中保障前部的变形量。 顶盖第一撑条2位于中前立柱B的正上方(即中前立柱B与侧围部分7的节点位 置),此处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位置。在整车在扭转过程中,此处的撑条能够有效地进 行力的传递。 顶盖第二撑条3位于中后立柱C与中前立柱B的中间(即中门框的上部中间位 置),由于中门框的空腔削弱了侧围的强度,此处增加一顶盖撑条能够有效的缓解这一问 题。 顶盖第三撑条4位于车身的中后立柱C的正上方,即中后立柱C与侧围部分7的 节点位置,这样对车身的关键节点位置C柱顶部的作用力有很好的传递及对节点处的扭转 给予一定支撑。 顶盖第四撑条5位于车身的中后立柱C与后立柱D的中间位置,起着对后侧窗部 分车身的支撑以及作用力的传递。顶盖后横梁6的位置在整车后部,起着承载背门的作用 以及最后端节点的支撑以及作用力的传递。 上面叙述中的顶盖前横梁1、顶盖第一撑条2、顶盖第三撑条4、顶盖后横梁6为整 车中的A、B、C、D柱的节点位置处的支撑,这些地方的支撑可以有效的提高整车的扭转强度 即整车模态,而顶盖第二撑条3、顶盖第四撑条5两撑条对提高整车的扭转强度即整车模态 起着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整车的前后两个横梁及中间四个撑条通过与左右侧围焊接总成 进行焊接,这样将整车组成了一个骨架式结构,有效的提高整车模态和扭转强度,能够有效 的对顶盖进行支撑保护,完全解决顶盖的异响问题。 另外将顶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撑条采用通用化设计,将四撑条设计成结构完 全相同的共用件,这样在开发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利用零件,减少模具的开发,降低整车的开 发成本。权利要求一种汽车顶盖撑条布置结构,其包括顶盖前横梁(1)、顶盖后横梁(6)、侧围部分(7)、前立柱(A)、中前立柱(B)、中后立柱(C)、后立柱(D)和顶盖撑条;所述顶盖前横梁(1)布置在车顶最前段,顶盖后横梁(6)布置在车顶最后段,它们与侧围部分(7)通过焊接的形式进行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撑条具有结构相同的四根,顶盖前横梁(1)、顶盖第一撑条(2)、顶盖第三撑条(4)和顶盖后横梁(6)分别位于前立柱(A)、中前立柱(B)、中后立柱(C)和后立柱(D)在整车顶部与侧围部分的节点位置处,分别在节点处与侧围部分(7)进行焊接;所述顶盖第二撑条(3)在中前立柱(B)和中后立柱(C)的中间位置,与侧围部分(7)进行焊接;所述顶盖第四撑条(5)在中后立柱(C)和后立柱(D)的中间位置,也与侧围部分(7)进行焊接,将整车组成一个骨架式结构。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顶盖撑条布置结构,其包括顶盖前横梁、顶盖后横梁、侧围部分、前立柱、中前立柱、中后立柱、后立柱和顶盖撑条。所述顶盖撑条为具有相同结构的四根,顶盖前横梁、顶盖第一撑条、顶盖第三撑条和顶盖后横梁分别位于前立柱、中前立柱、中后立柱和后立柱在整车顶部的与侧围部分的节点位置处,与侧围部分进行焊接。顶盖第二撑条在中前立柱和中后立柱的中间位置,顶盖第四撑条在中后立柱和后立柱的中间位置,分别与侧围部分焊接,将整车组成一个骨架式结构。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布局合理,在满足顶盖撑条的支撑顶盖的情况下,能有效满足整车的扭转强度、整车模态要求,提高整车的疲劳强度及使用寿命,解决顶盖异响问题。文档编号B62D25/06GK101780814SQ20101013650公开日2010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30日专利技术者刘丽, 方向东, 熊勇, 缪利锋 申请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顶盖撑条布置结构,其包括顶盖前横梁(1)、顶盖后横梁(6)、侧围部分(7)、前立柱(A)、中前立柱(B)、中后立柱(C)、后立柱(D)和顶盖撑条;所述顶盖前横梁(1)布置在车顶最前段,顶盖后横梁(6)布置在车顶最后段,它们与侧围部分(7)通过焊接的形式进行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撑条具有结构相同的四根,顶盖前横梁(1)、顶盖第一撑条(2)、顶盖第三撑条(4)和顶盖后横梁(6)分别位于前立柱(A)、中前立柱(B)、中后立柱(C)和后立柱(D)在整车顶部与侧围部分的节点位置处,分别在节点处与侧围部分(7)进行焊接;所述顶盖第二撑条(3)在中前立柱(B)和中后立柱(C)的中间位置,与侧围部分(7)进行焊接;所述顶盖第四撑条(5)在中后立柱(C)和后立柱(D)的中间位置,也与侧围部分(7)进行焊接,将整车组成一个骨架式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勇缪利锋方向东刘丽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