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体转向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02765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8 1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体转向架,包括底座,底座上方设置有能够翻折的中间立柱,中间立柱两侧的底座上设置有能够翻折的左立柱和右立柱,中间立柱、左立柱、右立柱分别包括上部的中间翻转立柱、左翻转立柱、右翻转立柱和下部的中间支撑立柱、左支撑立柱、右支撑立柱,中间翻转立柱与中间支撑立柱、左翻转支柱与左翻转支柱、右翻转支柱与右支撑立柱之间的连接处分别通过翻折机构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快速实现转向架与原车转向架之间的切换。

A car body bogi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ar body bogie with a base with a middle column above the base, and a Zuo Lizhu and a right upright post on both sides of the middle column. The middle column, the Zuo Lizhu and the right column include the middle turn column, the left flip column and the right flip, respectively. The middle support column, the left support column, the right support column, the middle turn column and the middle support column, the left overturn support and the left overturn support, the right flip pillar and the right support column are connected through the turning mechanism respectively. The utility model can quickly realize the switch between the bogie and the original vehicle bogi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体转向架
本技术属于地铁车辆生产加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体转向架。
技术介绍
地铁车辆的工艺转向架都是用来支撑车体,在车体工序,用于员工进行车内、车下的焊接作业以及淋雨试验,在涂装工序用于员工进行全车的喷漆作业,在组装工序用于员工进行全车零部件的组装作业,同时工艺转向架也是用于场内各车间以及车间内部车体周转运输必不可少的工装设备。但是传统的工艺转向架在应用时均存在以下缺点:由于传统的工艺转向架的总体高度1250mm,不适于员工在车下长期作业。不同车型底架中心销垫板的尺寸不一致,因此,传统的工艺转向架只能适用于一种车型,例如天津地铁5号线的工艺转向架不适用于天津地铁1号线。传统的工艺转向架不能与车体形成一体结构,运输过程中的安全系数比较低。传统的工艺转向架与原车转向架之间的切换不方便;传统的工艺转向架与车体定位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体转向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体转向架,包括底座,底座上方设置有能够翻折的中间立柱,中间立柱两侧的底座上设置有能够翻折的左立柱和右立柱,中间立柱、左立柱、右立柱分别包括上部的中间翻转立柱、左翻转立柱、右翻转立柱和下部的中间支撑立柱、左支撑立柱、右支撑立柱,中间翻转立柱与中间支撑立柱、左翻转立柱与左支撑立柱、右翻转立柱与右支撑立柱之间的连接处分别通过翻折机构连接。进一步的,中间翻转立柱的上端固定有圆盘,圆盘的上方固定有方盘框架,方盘框架上设置有用于与车体连接的固接螺栓螺母。进一步的,方盘框架通过均匀分布的螺栓螺母固定在圆盘上,圆盘上设置有用于螺栓穿过的圆盘安装孔,圆盘安装孔为弧形孔。进一步的,所述圆盘安装孔的弧度为30度。进一步的,所述方盘框架的四个角设置有用于与车体连接的固接螺栓螺母,方盘框架的四个角设置有用于螺栓穿过的框架安装孔,框架安装孔为长圆孔。进一步的,所述框架安装孔分别设置在方盘框架的前、后框架的两侧,框架安装孔分别沿着方盘框架的前、后框架的长度方向延伸。进一步的,左翻转立柱和右翻转立柱的上端分别设置有丝杠丝母副,丝杠分别与左翻转立柱和右翻转立柱的上部螺纹配合,丝杠的顶端设置有用于与车体定位的定位块,丝母设置在定位块与左翻转立柱、定位块与右翻转立柱之间,定位块上端设置有锥销。进一步的,翻折机构包括合页、固定销和固定板,固定销为安装有螺母的螺杆,与设置有合页的侧壁相邻的翻转立柱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固定板,固定板下方的支撑立柱的侧壁上设置固定销,固定板上设置有与固定销相配合的豁口。进一步的,左立柱和右立柱分别能够在底座上左、右调节,左立柱和右立柱下方的连接板分别通过螺栓螺母固定在底座上,底座上设置有沿底座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导轨,导轨底部设置有用于容纳螺栓头部的凹槽,螺栓能在导轨内滑动。进一步的,翻转一侧的支撑立柱的侧壁或者底座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对翻转下来的翻转立柱起缓冲作用的橡胶垫块。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车体转向架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能够快速实现转向架与原车转向架之间的切换;(2)本技术增加了转向架的高度,能够保证操作人员在车下进行舒适的作业活动;(3)将方盘框架中与车体的底架中心销垫板连接的螺栓设计成前后具有30°的旋转功能,左右具有调节量的结构,方便了转向架与车体中心销垫板的快速定位,并且将中间翻转立柱的方盘框架设计成便于更换的结构,适用范围更广,可满足于不同的地铁车型使用;(4)两侧翻转立柱安装定位块,并加装丝杠,丝杠具有锁紧功能,丝杠的调整范围(0,200mm),转向架的整体高度为1800(±100)mm,便于工艺转向架与车体的迅速定位。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后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101、横梁;1011、导轨;102、轮对;2、中间立柱;21、中间翻转立柱;211、圆盘;2111、圆盘安装孔;22、中间支撑立柱;3、左立柱;31、左翻转立柱;32、左支撑立柱;4、右立柱;41、右翻转立柱;42、右支撑立柱;5、合页;6、固定销;7、固定板;71、豁口;8、橡胶垫块;9、方盘框架;91、框架安装孔;10、固接螺栓螺母;11、丝杠;12、丝母;13、定位块;131、锥销。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2所示,一种车体转向架,包括底座1,底座1下方设置有轮对102,底座1上方中部设置有能够翻折的中间立柱2,中间立柱2两侧的底座1上对称的设置有能够翻折的左立柱3和右立柱4。中间立柱2包括上部的中间翻转立柱21和下部的中间支撑立柱22,中间翻转立柱21和中间支撑立柱22之间通过合页5和固定机构连接。固定机构包括固定销6和固定板7,固定销6为安装有螺母的螺杆。合页5设置在中间翻转立柱21和中间支撑立柱22后侧的结合处,与设置有合页5的侧壁相邻的中间翻转立柱21的左、右侧壁上设置固定板7,固定板7下方的中间支撑立柱22的侧壁上设置固定销6,固定板7上设置有与固定销6相配合的豁口71。中间翻转立柱21的上端固定有圆盘211,圆盘211的上方固定有方盘框架9,方盘框架9的中间固接有十字支撑杆,十字支撑杆通过均匀分布的四套螺栓螺母固定在圆盘211上。圆盘211上设置有用于螺栓穿过的圆盘安装孔2111,圆盘安装孔2111为弧形孔,弧形孔的弧度为30度,弧形孔的圆心与圆盘211同圆心,圆盘安装孔2111位于中间翻转立柱21侧部的圆盘211上。方盘框架9的四个角设置有用于与车体连接的固接螺栓螺母10,方盘框架9的四个角设置有用于螺栓穿过的框架安装孔91,框架安装孔91为长圆孔,框架安装孔91分别设置在方盘框架9的前、后框架的两侧,框架安装孔91分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车体转向架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体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底座(1)上方设置有能够翻折的中间立柱(2),中间立柱(2)两侧的底座(1)上设置有能够翻折的左立柱(3)和右立柱(4),中间立柱(2)、左立柱(3)、右立柱(4)分别包括上部的中间翻转立柱(21)、左翻转立柱(31)、右翻转立柱(41)和下部的中间支撑立柱(22)、左支撑立柱(32)、右支撑立柱(42),中间翻转立柱(21)与中间支撑立柱(22)、左翻转立柱(31)与左支撑立柱(32)、右翻转立柱(41)与右支撑立柱(42)之间的连接处分别通过翻折机构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体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底座(1)上方设置有能够翻折的中间立柱(2),中间立柱(2)两侧的底座(1)上设置有能够翻折的左立柱(3)和右立柱(4),中间立柱(2)、左立柱(3)、右立柱(4)分别包括上部的中间翻转立柱(21)、左翻转立柱(31)、右翻转立柱(41)和下部的中间支撑立柱(22)、左支撑立柱(32)、右支撑立柱(42),中间翻转立柱(21)与中间支撑立柱(22)、左翻转立柱(31)与左支撑立柱(32)、右翻转立柱(41)与右支撑立柱(42)之间的连接处分别通过翻折机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转向架,其特征在于:中间翻转立柱(21)的上端固定有圆盘(211),圆盘(211)的上方固定有方盘框架(9),方盘框架(9)上设置有用于与车体连接的固接螺栓螺母(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方盘框架(9)通过均匀分布的螺栓螺母固定在圆盘(211)上,圆盘(211)上设置有用于螺栓穿过的圆盘安装孔(2111),圆盘安装孔(2111)为弧形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盘安装孔(2111)的弧度为30度。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方盘框架(9)的四个角设置有用于与车体连接的固接螺栓螺母(10),方盘框架(9)的四个角设置有用于螺栓穿过的框架安装孔(91),框架安装孔(91)为长圆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体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凯赵飞王泉文毛明丽高晓英高振明田鹏勇沈浩武晓强肖宪常福军杜玉浩杨光辉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中车唐车轨道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