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趋化因子受体的杂环化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9945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公开了调节趋化因子受体活性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优选是含有四氢喹啉和苯并咪唑的叔胺。(*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一般涉及新颖化合物、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与趋化因子受体(包括CXCR4和CCR5)结合的新颖杂环化合物,并显示抵抗靶细胞被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保护作用。
技术介绍
已描述了约40种人趋化因子,其(至少部分)通过调节一套复杂的和交错的生物活性而发挥功能,这些功能对淋巴细胞的活动和白血球的组织渗入和溢出(对刺激物的应答)很重要〔见,如P.Ponath,Exp.Opin.Invest.Drugs,71-18,1998;Baggiolini,M.,《自然》(Nature),392565-568(1998);Locati等人,Annu.Rev.Med.,50425-40(1999)〕。这些趋化细胞因子或趋化因子构成一类蛋白质,约8-10kDa大小。趋化因子看似具有共同的结构基序,由4个参与维持三级结构的保守半胱氨酸构成。有两种主要的趋化因子亚类“CC”或β-趋化因子和“CXC”或α-趋化因子。按构成受体天然配体的趋化因子将这些趋化因子的受体分类。β-趋化因子的受体命名为“CCR”;而α-趋化因子的受体命名为“CXCR”。据信趋化因子是引发和维持炎症的主要介体〔参见,Humana Press出版的“疾病中的趋化因子”(1999),C.Herbert编辑;Murdoch等人,《血液》(Blood),953032-3043(2000)〕。更具体地说,已发现趋化因子在调节内皮细胞功能中有重要的作用,包括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中的分化和受伤后的内皮再生〔Gupta等人,Biol.Chem.,74282-4287,1998;Volin等人,Biochem.Biophys Res.Commun.,24246-53(1998)〕。已知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病原学中涉及两种特殊的趋化因子。在多数情况下,HIV最初通过其gp120包膜蛋白结合到靶细胞的CD4受体上。表现为在gp120中发生了构象改变,导致其随后结合于趋化因子受体(如CCR5)〔Wyatt等人,《科学》(Science),2801884-1888(1998);Rizzuto等人,《科学》,2801949-1953(1998);Berger等人,Annu.Rev.Immunol.,17657-700(1999))。感染后产生的HIV-1分离物结合到CXCR4趋化因子受体上。HIV和CD4最初的结合后,接着由趋化因子受体家族成员调节的病毒-细胞就发生融合,不同的成员充当导致HIV-1的巨噬细胞向性(M-向性)和T细胞直线-向性(T-向性)分离物的融合余因子(Carroll等人,《科学》,276273-276,1997;Feng等人,《科学》,272872-877(1996);Bleul等人,《自然》,382829-833(1996);Oberlin等人,《自然》,382833-835(1996);Cocchi等人,《科学》,2701811-1815(1995);Dragic等人,《自然》,381667-673(1996);Deng等人,《自然》,381661-666(1996);Alkhatib等人,《科学》,2721955-1958(1996))。在患者的感染过程中,表现为大部分HIV颗粒从M-向性转变为更具攻击性的T-向性病毒表型(Blaak,等人,Proc.Natl.Acad.Sci.,971269-1274(2000);Miedema等人,Immune.Rev.,14035(1994);Simmonds等人;J.Virol.,708355-8360(1996);Tersmette等人,J.Virol.,622026-2032(1988);Connor,R.I.,Ho.D.D.,J.Virol.,684400-4408(1994);Schuitemaker等人,J.Virol.,661354-1360(1992))。M-向性病毒表型与结合到CCR5受体后病毒进入细胞的能力有关,而T-向性病毒表型与病毒结合到CXCR4受体和与其膜融合后病毒进入细胞的能力有关。临床观察表明具有CCR5遗传突变的患者能抵抗HIV的感染或少受感染(Liu等人,Cell 86367-377(1996);Samson等人,Nature 382722-725(1996);Michael等人,Nature Med.3338-340(1997);Michael等人,J.Virol.726040-6047(1998);Obrien等人,Lancet 3491219(1997);Zhang等人,AIDS Res.Hum.Retroviruses 131357-1366(1997);Rana等人,J.Virol.713219-3227(1997);Theodorou等人,Lancet3491219-1220(1997))。尽管已报道的HIV介导进入细胞的趋化因子受体数量很多,仅CCR5和CXCR4表现为被各种主要的临床HIV-1株使用的生理相关的共受体〔Zhang等人,J.Virol.,729307-9312(1998);Zhang等人,J.Virol.,733443-3448(1999);Simmonds等人,J.Virol.,728453-8457(1998)〕。利用CXCR4的T-向性病毒的融合和进入,被天然CXC-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的因子-1抑制,利用CCR5的M-向性的病毒的融合和进入被天然CC-趋化因子抑制(即调节正常表达和分泌的T-细胞的激活(RANTES)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α和β)。除了作为HIV进入的辅助因子外,最近有人提出病毒的gp120和CXCR4的直接相互作用,可能造成CD8+T-细胞的细胞程序死亡和AIDS相关的痴呆(通过诱导神经元细胞的细胞程序死亡)(Hesselgesser等人,Curr.Biol.8595-598(1998);Hesselgesser,等人,Curr.Biol.7112-121(1997);Hesselgesser等人,“大脑中的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Humana Press(1999)出版的“疾病中的趋化因子”,C.Herbert编辑;Herbein等人,Nature 395189-194(1998)Buttini等人,Nature Med.4441-446(1998);Ohagen等人,J.Virol.73897-906(1999);Biard-Piechaczyk等人,Virology268329-344(2000);Sanders等人,J.Neuroscience Res.59671-679(2000);Bajetto等人,Neurochem.732348-2357(1999);Zheng等人,J.Virol.738256-8267(1999))。然而,趋化因子受体与它们天然配体的结合比仅作为HIV感染的中介体起着更大的进化的和中心的作用。天然配体前-B细胞生长刺激因子/基质细胞衍生的因子(PBSF/SDF-1)与CXCR-4趋化因子受体的结合,提供了重要的信号传导机制剔除了CXCR4或SDF-1的小鼠表现出小脑、心脏和肠胃道异常并发生胎死(Zou等人,Nature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下式的化合物及其盐和前体药物形式:***(1)环A任选地含有选自N、O和S的杂原子;虚线表示任选的不饱和;R↑[1]、R↑[2]和R↑[3]是互不相干的取代基;k是0-4;l是0、1或2; X是未取代的或取代的C或N;或者是O或S;Ar是芳族或杂芳族部分的残基;各个n分别为0-2;各个R分别为H或烷基(1-6C);j是0-3;且各个Y分别是CR↓[2]NR(CR↓[2])↓[n] B以外的任选的且互不相干的取代基,其中B为芳环或杂芳环或其它杂环。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G布里杰R斯基勒A卡勒C哈维希D博古茨基TR威尔逊J克劳福德EJ麦克阿切B阿特斯曼南思乔周苑西D斯科斯CD史密斯RM迪弗吕
申请(专利权)人:阿诺麦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CA[加拿大]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