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对来自车身前方的冲击负荷的冲击吸收功能的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作为障碍物在车身侧部在比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侧梁更靠车宽方向外侧位置从车身前方碰撞的小摩擦碰撞时的对策的技术。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在侧梁前端具备从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保险杠加强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加强件延伸部。加强件延伸部的在侧梁侧凸状形成的凸部在小摩擦碰撞时与侧梁抵接而产生耐力。此时,凸部被设于侧梁的制动器托架阻止而防止其向后方的偏移。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13739号公报但是,在上述车身前部构造中,在从车身前方受到冲击负荷时,成为负荷传递部件的加强件延伸部可能妨碍侧梁的轴压溃变形,而不能说冲击负荷的吸收性能是充分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提高对来自车辆前方的冲击负荷的吸收性能。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车身前部构造,具备:车身侧部构造部件,其在车身 >的两侧部沿车身的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具备:车身侧部构造部件,其在车身的两侧部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动力传动系,其配置在所述车身两侧部的所述车身侧部构造部件的相互之间;负荷传递部件,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车身侧部构造部件更靠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安装在所述车身侧部构造部件及所述动力传动系的至少一方,将从所述车身前方的障碍物受到的冲击负荷的至少一部分经由所述动力传动系向所述车身传递。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11.16 JP 2012-251828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具备:
车身侧部构造部件,其在车身的两侧部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
动力传动系,其配置在所述车身两侧部的所述车身侧部构造部件的相互
之间;
负荷传递部件,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车身侧部构造部件更靠所述车
身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安装在所述车身侧部构造部件及所述动力传动系
的至少一方,将从所述车身前方的障碍物受到的冲击负荷的至少一部分经由
所述动力传动系向所述车身传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中,
还具备第二负荷传递部件,其设于从所述动力传动系向所述车身的负荷
传递路径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中,
所述车身侧部构造部件包含向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梁,
所述车身前部构造具备向所述车宽方向延伸且将所述车宽方向的端部
与所述侧梁结合的前围板横梁,
所述第二负荷传递部件位于所述侧梁和所述前围板横梁的结合部的周
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中,
所述第二负荷传递部件具有与所述侧梁的发动机室侧的侧面相对的侧
面和与所述前围板横梁的所述发动机室侧的前面相对的后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中,
所述车身侧部构造部件包含悬架梁,该悬架梁具备向所述车宽方向延伸
的车宽方向部,
所述第二负荷传递部件设于所述车宽方向部的所述车宽方向的中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中,
所述车身侧部构造部件包含悬架梁,该悬架梁具备向所述前后方向延伸
的前后方向部和向所述车宽方向延伸的车宽方向部,
所述第二负荷传递部件位于所述前后方向部和所述车宽方向部的边界
部的周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中,
所述悬架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野贵政,细见光史,中尾兼行,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