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4417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安装在电动车辆(10)中的电池组(14),具有电池外壳(50)以及多个电池模块(60)。该电池外壳(50)包括在下侧上的托架构件(51)和在上侧上的覆盖件(52)。托架构件(51)通过在车身(11)的宽度方向(W)上延伸的梁架构件(101,102,103,104)而被固定到侧梁构件(31,32)上。每个电池模块(60)分别包括多个单格电池(64)。在容纳在电池外壳(50)中的所有单格电池(64)中,至少在位于车身(11)的侧板附近的外周边侧上的那些单格电池(64)位于托架构件(51)上,以使单格电池单元(66)的层叠方向(X)与车身(11)的宽度方向(W)一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被构造为通过采用电池组作为能源的电动机驱动 的电动车辆
技术介绍
电动车辆中采用的电池组(battery unit)包括由多个单格电池(cell) 构成的电池模块(batter module)、容纳该电池模块的电池外壳,等等。 电池外壳具有,例如,支撑电池模块的托架构件、覆盖该托架构件顶 部的覆盖件,等等。单格电池是诸如锂离子电池的二次电池。已经制造了一种结构,以在撞击具有电池组的电动车辆的的情形 下可以减少对车身和电池组的破坏。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KOKAI N0.6 — 270694中所描述的汽车被构造成在受到前方冲击力时,电池托 架构件移动到车身下面的位置。这种构造可以吸收碰撞能量。电动车辆在其车身内具有大型电池组,以最大化其行驶里程。因 此,在从车身上方观看时,电池组占据了车身的地板区域相当大的面 积。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可以覆盖车身的整个宽度来布置该大型电 池组。对于车身的纵向,可以保证从车身的前端延伸到电池组的前端的 较大的挤压区。此外,可以保证从电池组的后端到车身的后端的较长 的距离。在正面碰撞或者尾部碰撞的情况下,这种类型的车身结构可 以相对容易地吸收作用在电池组上的碰撞载荷。然而,对于车身的宽度方向,从电池组的侧面到车身的侧面的距离短。因此,难以保证挤压区足够大以吸收来自沿侧面施加的碰撞载 荷的能量。因此,与正面碰撞或者尾部碰撞的情况相比,在侧面碰撞 的情形中,碰撞载荷可能直接作用在电池组上,破坏单格电池的概率 更高。认定被破坏的单格电池引起电极之间的内部短路并发热的概率 非常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车辆,该电动车辆被构造为对抗横向施加到车身的载荷,降低单格电池的击穿(breakage)的程度。本专利技术是电动车辆,其包括安装在车身内的电池组,该电池组包 括固定在车身上的电池外壳以及由容纳在该电池外壳中的多个单格电 池构成的电池模块,该电池外壳包括托架构件,该托架构件在其上 支撑单格电池;以及覆盖件,其固定在托架构件上以便重叠在其上, 所述单格电池分别包括层叠在壳体构件内的板状单格电池单元,在容 纳在电池外壳中的所有单格电池中,至少在位于车身侧板(flank)附 近的外周侧上的那些单格电池位于所述托架构件上,以使单格电池单 元的层叠方向与车身的宽度方向重合。根据这种布置,如果由于横向施加到车身的碰撞载荷而使车身的 一部分朝着电池组变形,以致电池外壳等的托架构件的侧壁等发生变 形,则在单格电池单元的层叠方向上推压所述单格电池。即使单格电 池在层叠方向上被推压,该层叠的单格电池单元的电极也不易短路。 因此,可以降低发生击穿和发热的程度。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阐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而且根据该描 述,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将部分地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 明,可以得知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利用下面特别指出的手段或 者组合,可以实现并达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优点。附图说明引入本说明书并且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 施例,而且与上面的概括说明以及下面的详细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 明的原理。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具有电池组的电动车辆的透视图2是图1所示电动车辆的框架结构和电池组的透视图3是图2所示电池组的托架构件、覆盖件以及梁架构件的透视图4是图1所示电动车辆的框架结构和电池组的侧视图5是图l所示电动车辆的框架结构和电池组的平面图6是示出电池组的托架构件以及电池模块之一的透视图7是示出图6所示的托架构件的一部分的平面图8是示出图6所示的托架构件的一部分以及梁架构件之一的一部分的放大透视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图3所示的电池组的平面图IO是示出沿图5中的线F10 — F10截取的电池组的一部分和车身的一部分的剖视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图IO所示的单格电池的剖开透视图;以及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单格电池的另一个例子的剖开透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将参考图1至11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图1示出电动车辆10的例子。电动车辆10具有位于车身11后部 处的牵引电机12和充电器13、在车身11的地板下面的电池组14,等 等。用于冷却和加热的热交换单元15设置在车身11的前部中。图2示出了构成车身11的下部的骨架的框架结构30以及要安装5在该框架结构30上的电池组14。框架结构30包括在车身11的纵向上 延伸的一对侧梁构件(side member) 31和32 (左侧和右侧)以及在车 身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横梁构件(cross member) 33、 34和35。通 过焊接,将横梁构件33、 34和35固定在侧梁构件31和32上的预定 位置中。悬架臂支撑托架40和41分别设置在侧梁构件31和32的后部上。 通过焊接,将支撑托架40和41分别固定在侧梁构件31和32的预定 位置中。支撑托架40和41分别具有枢轴部分42。构成后悬架的一部 分的纵向推力臂的前端部分各自安装在枢轴部分42上。如图3所示,电池组14具有电池外壳50。该电池外壳50包括位 于下侧上的托架构件51和位于上侧上的覆盖件52。托架构件51由树脂部分53和插入结构200 (图6和图7所示)组 成,后面将描述它们。树脂部分53由电绝缘树脂一体地模制。通过利 用几毫米至几厘米长的短玻璃纤维增强例如聚丙烯的基体材料来形成 这种树脂。托架构件51是顶部敞口箱的形式,其包括前壁51a、后壁51b、 一对侧壁51c和51d (左和右)、底壁51e以及分隔壁51f和51g。相 对于车身ll的纵向,前壁51a位于前侧。后壁51b位于后侧。分隔壁 51f和51g纵向延伸。托架构件51的侧壁51c和51d分别沿侧梁构件31和32布置。前 壁51a、后壁51b以及侧壁51c和51d构成托架构件51的外周壁54。 彼此一体地模制该外周壁54、底壁51e以及分隔壁51f和51g。插入结 构200设置在托架构件51的树脂部分53上的预定位置中。前部电池存储部分55形成在电池外壳50的前半部分处。后部电池存储部分56形成在电池外壳50的后半部分处。中部电池存储部分 57、电路存储部分58等形成在前部电池存储部分55与后部电池存储 部分56之间。电池模块60 (图6、图9和图10所示)容纳在电池存储部分55、 56和57的每一个中。电池模块60布置在托架构件51的底壁51e上。 电路存储部分58容纳用于检测电池模块60的状态的的监控器、用于 进行控制的电部件61 (图3和6中示意性地示出一些),等等。所述 电部件61电连接到电池模块60。通过互相串联多个单格电池64,构成每个电池模块60。如图11 示意性地所示,每个单格电池64由例如金属的壳体构件65、板状单格 电池单元66、电解液等等构成。壳体构件65还被称为壳型容器。壳体 构件65具有扁平方形。单格电池单元66容纳在壳体构件65内。壳体 构件65内部填充电解液。单格电池64的例子是诸如锂离子二次电池 的非水电解液电池。此外,可以利用合成树脂代替金属来制造壳体构 件65。每个单格电池单元66由板状正电极67、板状隔离器68、板状负 电极69等构成。隔离器68由电绝缘材料形成。以层叠的且轧制的单 格电池单元66容纳在壳体构件65内的方式,构造具有轧制单格电池 单元66的每个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车辆(10),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车身(11)中的电池组(14), 所述电池组(14)包括固定到所述车身(11)的电池外壳(50)、以及由容纳在该电池外壳(50)中的多个单格电池(64)构成的电池模块(60), 所述电 池外壳(50)包括:托架构件(51),该托架构件在其上支撑单格电池(64);以及覆盖件(52),其固定到所述托架构件(51),以便重叠在其上, 所述单格电池(64)每个都包括层叠在壳体构件(65)内的板状单格电池单元(66),  在容纳在所述电池外壳(50)中的所有单格电池(64)中,至少在位于车身(11)侧板附近的所述外周边侧上的那些单格电池(64)位于所述托架构件(51)上,以使所述单格电池单元(66)的层叠方向(X)与所述车身(11)的宽度方向(W)一致。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7-12-5 2007-3149891. 一种电动车辆(10),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车身(11)中的电池组(14),所述电池组(14)包括固定到所述车身(11)的电池外壳(50)、以及由容纳在该电池外壳(50)中的多个单格电池(64)构成的电池模块(60),所述电池外壳(50)包括托架构件(51),该托架构件在其上支撑单格电池(64);以及覆盖件(52),其固定到所述托架构件(51),以便重叠在其上,所述单格电池(64)每个都包括层叠在壳体构件(65)内的板状单格电池单元(66),在容纳在所述电池外壳(50)中的所有单格电池(64)中,至少在位于车身(11)侧板附近的所述外周边侧上的那些单格电池(64)位于所述托架构件(51)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崎静一矶贝俊明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