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29735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3 14: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车辆,包括:车身,所述车身内限定出高压线分布腔;高压线,所述高压线分布在所述高压线分布腔内且所述高压线的第一端与充电端子连接,所述充电端子用于与电池电连接,所述高压线的第二端与负载连接。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动车辆,高压线布局稳定、可靠,增强了行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动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电动车辆的高压线布置在车辆地板下方,这样,高压线不仅容易与底盘各零部件干涉,而且行车过程中容易被外部飞溅的物体损伤。此外,上述高压线的布置方式中,由于高压线分布范围大,需要对其进行多点固定才能避免高压线错位、晃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高压线布局稳定、可靠的电动车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动车辆,包括:车身,所述车身内限定出高压线分布腔;高压线,所述高压线分布在所述高压线分布腔内且所述高压线的第一端与充电端子连接,所述充电端子用于与电池电连接,所述高压线的第二端与负载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动车辆,高压线布局稳定、可靠,增强了行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优选地,所述车身包括:前围内板,所述前围内板内限定出第一分腔;侧围外板,所述侧围外板内限定出第二分腔;以及轮罩内板,所述轮罩内板与所述侧围外板共同限定出第三分腔,所述第一分腔、所述第二分腔、所述第三分腔自前向后依次连接且共同构成所述高压线分布腔。优选地,所述侧围外板包括依次连接的内侧板、底板和外侧板,所述第二分腔由所述内侧板、所述底板、所述外侧板共同限定出,所述内侧板上设有通过孔,所述第一分腔和所述第二分腔通过所述通过孔相连通。优选地,所述车身还包括门槛内板,所述门槛内板位于所述第二分腔内且连接在所述底板上,所述高压线位于所述门槛内板与所述内侧板之间。优选地,所述轮罩内板与所述底板相连且所述轮罩内板、所述内侧板、所述外侧板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三分腔。优选地,所述电动车辆还包括电池连接装置,所述电池连接装置包括:充电端子,所述充电端子具有用于与电池连接的电连接部,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负载通过所述高压线连接;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充电端子运动以控制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电池的导通和断开,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电池导通时所述电池、所述电连接部、所述高压线、所述负载形成充电回路。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充电端子上的第一驱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电池上的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通过电磁感应吸合,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吸合时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电池导通。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件为电磁感应件,所述充电端子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电磁感应件产生磁力的低压线。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驱动所述第一驱动件远离所述第二驱动件且使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电池脱离。优选地,所述电池连接装置还包括导向部,所述导向部适于与电动车辆的车身连接,所述充电端子可滑动地设在所述导向部上以使所述第一驱动件可滑动地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驱动件。优选地,所述复位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复位件连接在所述导向部与所述充电端子之间。优选地,所述导向部具有导向杆,所述电磁感应件上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杆可滑动地配合在所述导向孔内。优选地,所述导向杆的邻近所述电池的一端具有第一止挡部,所述导向孔内具有第二止挡部,所述复位件位于所述第一止挡部与所述第二止挡部之间。优选地,所述电磁感应件的数量为多个且沿所述主体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导向部与所述电磁感应件--对应。【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分腔与第二分腔连接处的局部示意图(去掉外侧板)。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分腔与第三分腔连接处的局部示意图(去掉外侧板)。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池连接装置在电动车辆上的装配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电池与充电端子处于导通状态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池与充电端子处于断开状态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池连接装置的示意图。附图标记:电池连接装置100,电池300,车身400,高压线分布腔402,前围内板403,侧围外板404,内侧板404a,底板404b,通过孔4041,轮罩内板405,门槛内板406,负载500,电动车辆1000,充电端子10,电连接部11,导向孔12,第二止挡部121,驱动组件20,第一驱动件21,第二驱动件22,复位件23,导向部30,导向杆31,第一止挡部311,高压线40,低压线5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参照图1至图7具体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动车辆1000。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动车辆1000,包括:车身400和高压线40。车身400内限定出高压线分布腔402,高压线40分布在高压线分布腔402内且高压线40的第一端与充电端子10连接,充电端子10用于与电池300电连接,高压线40的第二端与负载500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动车辆1000,通过将高压线40设置在车身400限定出的高压线分布腔402内,使高压线40布局稳定、可靠,减少了高压线40与底盘的干涉,同时避免了高压线40与外部物体的碰撞所存在的漏电隐患,由此增强了行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高压线分布腔402为大体封闭的腔体,该高压线分布腔402可以与外界相通。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身400包括:前围内板403、侧围外板404以及轮罩内板405。前围内板403内限定出第一分腔;侧围外板404内限定出第二分腔,轮罩内板405与侧围外板404共同限定出第三分腔,第一分腔、第二分腔、第三分腔自前向后依次连接且共同构成高压线分布腔40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分腔、第二分腔、第三分腔均可以与外界部分连通。具体地,参照图1,高压线40在第一分腔内的大体水平向后延伸,高压线40在第二分腔内先向下延伸后水平向后延伸,高压线40在第三分腔内逐渐向后上方延伸。由此,利用车身400的前围内板403、侧围外板404以及轮罩内板405限定出大体自前向后延伸的高压线分布腔402,高压线40的布置更紧凑、合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参照图2,侧围外板404包括依次连接的内侧板404a、底板404b和外侧板,第二分腔由内侧板404a、底板404b、外侧板共同限定出,内侧板404a上设有通过孔4041,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通过通过孔4041相连通。由此,通过孔4041的设置不仅便于高压线40由第一分腔向第二分腔的引入,而且能够为高压线40提供支撑以及定位,增强了行车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动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所述车身内限定出高压线分布腔;高压线,所述高压线分布在所述高压线分布腔内且所述高压线的第一端与充电端子连接,所述充电端子用于与电池电连接,所述高压线的第二端与负载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兴胜秦莹王金桥李力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