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88594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3 17:04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冰/雪路面和干路面两者上均展示改善了的制动性能及驱动性能的轮胎。具体地,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轮胎,包括:具有在胎面接地面形成的周向槽的胎面;在接地面中由周向槽划分的陆部,其包括外侧陆部和由除了外侧陆部的陆部构成的中央陆部;肩部刀槽,在肩部刀槽的深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中具有弯折部,弯折部向刀槽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交替地弯折并且沿着刀槽纵向的整个长度连续地延伸以形成弯折区域;中央刀槽,在中央刀槽的深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中具有:弯折部,其与肩部刀槽的弯折部类似;以及平坦部,其沿与胎面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刀槽纵向上与弯折区域的至少一侧连续并且沿刀槽纵向延伸以形成平坦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冰/雪路面和干路面两者上均展示改善了的驱动性能的轮胎。
技术介绍
为了以兼容的方式实现轮胎的良好的冰/雪上性能和良好的干路面性能,作为现有技术的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的轮胎:在该轮胎中,在胎面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和肩部区域中分别详细地规定了刀槽的构造和组合,以赋予胎面陆部特定的刚性分布,使得通过具有相对低的刚性的陆部来确保良好的冰/雪上性能,并且通过具有相对高的刚性的陆部来确保良好的干路面性能及雪上性能。引用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WO2006/022120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近年,存在越来越多对进一步改善轮胎在冰/雪路面和干路面两者的驱动性能的需求。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冰/雪路面和干路面两者均展示改善了的驱动性能的轮胎。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轮胎的第一方面特征性地包括:胎面,所述胎面具有在胎面接地面形成的至少两个周向槽;至少三列陆部,在所述胎面接地面中由所述至少两个周向槽划分所述至少三列陆部,所述至少三列陆部包括位于胎面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一对外侧陆部和由除了所述外侧陆部以外的陆部构成的中央陆部;肩部刀槽,所述肩部刀槽以使得所述肩部刀槽在刀槽纵向上的两端终止于所述外侧陆部内的方式形成于各所述外侧陆部,所述肩部刀槽在所述肩部刀槽的深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中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向刀槽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交替地弯折并且所述弯折部沿着刀槽纵向的整个长度连续地延伸以形成弯折区域;中央刀槽,所述中央刀槽以使得所述中央刀槽在刀槽纵向上的两端向所述周向槽或横向花纹槽开口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中央陆部,所述中央刀槽在所述中央刀槽的深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中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向刀槽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交替地弯折并且所述弯折部沿刀槽纵向连续地延伸以形成弯折区域;以及平坦部,所述平坦部沿与所述胎面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延伸,所述平坦部在刀槽纵向上与所述弯折区域的至少一侧连续并且沿刀槽纵向延伸以形成平坦区域。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根据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轮胎,所述外侧陆部是花纹块状陆部,所述中央陆部是肋状陆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根据前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轮胎,所述肩部刀槽和所述中央刀槽均具有竖直部,所述竖直部在所述胎面接地面和所述弯折部之间沿与所述胎面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延伸。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提供根据前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轮胎,在所述中央陆部的胎面接地面中的所述中央刀槽的平坦区域的刀槽纵向总长度为所述中央刀槽的刀槽纵向总长度的1%至50%的范围,该范围包括1%和50%。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提供根据前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轮胎,假设,TLs表示在所述外侧陆部的胎面接地面中的所有所述肩部刀槽的刀槽纵向长度的总和;Rs表示所述外侧陆部的总面积;TLc表示在所述中央陆部的胎面接地面中的所有所述中央刀槽的刀槽纵向长度的总和;Rc表示所述中央陆部的总面积,则刀槽密度比TLs/Rs小于刀槽密度比TLc/Rc。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一种在冰/雪路面和干路面两者上均展示改善了的驱动性能的轮胎。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的局部展开图。图2A是沿着图1的线A-A截取的胎面的端面图,图2B是沿着图1的线B-B截取的胎面的端面图。图3是图2A中示出的刀槽(3s)的放大端面图。图4是示出图2A的刀槽(3s)的沿着其纵向的构造的图。图5是示出图2B的刀槽(3c)的沿着其纵向的构造的图。图6是示出刀槽(3c)的沿着其纵向的另一适用构造的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刀槽(3s)的放大端面图。图8是图7的刀槽(3s)的沿着其纵向的构造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周向槽2横向槽3s肩部刀槽3c中央刀槽3c1、3c2、3c3中央刀槽4横向花纹槽5s陆部5c1、5c2、5c3陆部6胎面9平坦部10、20轮胎11、21弯折部12、13、14、15、22、25倾斜部23第一倾斜部24第二倾斜部26、29竖直部B刀槽宽度方向中心线C中央陆部D刀槽深度E第一倾斜部的在端部处的边(短边)的长度F第二倾斜部的在端部处的边(短边)的长度G1、G2、G3弯折点K刀槽开口宽度L、Lc、Ls刀槽纵向长度M弯折区域N、N1、N2平坦区域P主弯折点Q1第一副弯折点Q2第二副弯折点R胎面接地面S外侧陆部W1第一倾斜部的刀槽宽度方向距离W2第二倾斜部的刀槽宽度方向距离H竖直部的从接地面起测量的刀槽深度方向的长度X轮胎宽度方向Y轮胎周向Z轮胎径向a1弯折区域中第一倾斜部的面积a2弯折区域中第二倾斜部的面积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轮胎的实施方式。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10的胎面6的局部展开图。尽管在附图中未示出细节,但是轮胎10具有:一对胎圈部;一对胎侧部;胎面部,其设置为横跨两胎侧部;胎体,其由帘布层构成,该帘布层由有机纤维帘线或钢丝帘线制成,并且该胎体从一胎圈部经由胎面部延伸到另一胎圈部;以及带束,其作为钢丝帘线层被布置在胎体和由胎面橡胶制成的胎面6之间。在胎面6的接地面中,通过沿轮胎周向(图1中示出的Y方向)延伸的四个周向槽1在轮胎宽度方向(图1中示出的X方向)上划分五个陆部列。尽管在图1中示出的示例中周向槽1是直线状的,但是周向槽1可以具有诸如Z字状、锯齿状以及波状构造等的非直线构造。在本专利技术中,在列陆部5中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一对陆部5s、5s构成了外侧陆部S;分别经由周向槽1与陆部5s相邻的陆部5c2、5c3和位于陆部5c2与陆部5c3之间的陆部5c1共同地构成了中央陆部C。在此基础上,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10的胎面6。在对本专利技术的以下描述中,各“外侧陆部S”基本上表示陆部5s的直到胎面6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接地端e的区域。胎面6的“接地端e”表示,当轮胎10与适用轮辋组装、充填预定空气压力、在该轮胎处于静止且相对于平板正交的状态下被放置在该板上并且具有与施加在该轮胎上的预定质量相对应的负荷时,胎面表面的与该板接触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各端。首先,各陆部5s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了对应的外侧陆部S,各陆部5s均具有:横向槽2,其均从胎面部6的肩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以朝对应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周向槽1开口;肩部刀槽3s,其均从胎面6的接地端e附近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以终止在外侧陆部S内。横向槽2和刀槽3s沿轮胎周向交替地布置。在下文中,肩部刀槽3s有时可以简称为“刀槽3s”。构成了中央陆部C的陆部5c1、5c2和5c3均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延伸的横向花纹槽4,该横向花纹槽4的一端朝一个周向槽1开口并且另一端终止在陆部5c1、5c2和5c3内。陆部5c1还包括:中央刀槽3c1,该中央刀槽3c1均沿与横向花纹槽4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并且该中央刀槽3c1的两端都朝向周向槽1开口;以及中央刀槽3c3,该中央刀槽3c3的两端都朝向横向花纹槽4开口。陆部5c2和5c3均包括中央刀槽3c2,该中央刀槽3c2的一端朝向周向槽1开口并且另一端朝向横向花纹槽4开口。在下文中,这些中央刀槽3c1、3c2和3c3有时可以简称为“刀槽3c”。将进一步详细地描述构成了中央陆部C的三个陆部。位于中央陆部C的中央处的陆部5c1具有:一组横向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胎,所述轮胎包括:胎面,所述胎面具有在胎面接地面形成的至少两个周向槽;至少三列陆部,在所述胎面接地面中由所述至少两个周向槽划分所述至少三列陆部,所述至少三列陆部包括位于胎面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一对外侧陆部和由除了所述外侧陆部以外的陆部构成的中央陆部;肩部刀槽,所述肩部刀槽以使得所述肩部刀槽在刀槽纵向上的两端终止于所述外侧陆部内的方式形成于各所述外侧陆部,所述肩部刀槽在所述肩部刀槽的深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中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向刀槽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交替地弯折并且所述弯折部沿着刀槽纵向的整个长度连续地延伸以形成弯折区域;中央刀槽,所述中央刀槽以使得所述中央刀槽在刀槽纵向上的两端向所述周向槽或横向花纹槽开口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中央陆部,所述中央刀槽在所述中央刀槽的深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中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向刀槽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交替地弯折并且所述弯折部沿刀槽纵向连续地延伸以形成弯折区域;以及平坦部,所述平坦部沿与所述胎面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延伸,所述平坦部在刀槽纵向上与所述弯折区域的至少一侧连续并且沿刀槽纵向延伸以形成平坦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3.26 JP 2013-0649361.一种轮胎,所述轮胎包括:胎面,所述胎面具有在胎面接地面形成的至少两个周向槽;至少三列陆部,在所述胎面接地面中由所述至少两个周向槽划分所述至少三列陆部,所述至少三列陆部包括位于胎面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一对外侧陆部和由除了所述外侧陆部以外的陆部构成的中央陆部,所述中央陆部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延伸的横向花纹槽,该横向花纹槽的一端朝一个所述周向槽开口并且另一端终止在所述中央陆部内;肩部刀槽(3s),所述肩部刀槽以使得所述肩部刀槽在肩部刀槽纵向上的两端终止于所述外侧陆部内的方式形成于各所述外侧陆部,所述肩部刀槽在所述肩部刀槽的深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中具有肩部刀槽弯折部(11),所述肩部刀槽弯折部向肩部刀槽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交替地弯折并且所述肩部刀槽弯折部沿着肩部刀槽纵向的整个长度连续地延伸以形成肩部刀槽弯折区域(M);中央刀槽(3c),所述中央刀槽以使得所述中央刀槽在中央刀槽纵向上的两端向所述周向槽或所述横向花纹槽开口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中央陆部,所述中央刀槽在所述中央刀槽的深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中具有:中央刀槽弯折部(21),所述中央刀槽弯折部向中央刀槽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交替地弯折并且所述中央刀槽弯折部沿中央刀槽纵向连续地延伸以形成中央刀槽弯折区域(M);以及平坦部(9),所述平坦部沿与所述胎面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延伸,所述平坦部在中央刀槽纵向上与所述中央刀槽弯折区域(M)的至少一侧连续并且沿中央刀槽纵向延伸以形成平坦区域(N),其中,假设D表示从所述胎面接地面(R)起所测量的所述肩部刀槽(3s)和所述中央刀槽(3c)中的每一个刀槽的深度,所述肩部刀槽(3s)的肩部刀槽弯折部(11)和所述中央刀槽(3c)的中央刀槽弯折部(21)均包括:第一副弯折点(Q1),所述第一副弯折点(Q1)位于从所述胎面接地面(R)起测量的D/7深度位置和D/2深度位置之间;主弯折点(P),所述主弯折点(P)位于从所述胎面接地面(R)起测量的D/4深度位置和3D/4深度位置之间;第二副弯折点(Q2),所述第二副弯折点(Q2)位于从所述胎面接地面(R)起测量的D/2深度位置和6D/7深度位置之间;第一倾斜部(23),所述第一倾斜部(23)形成于所述第一副弯折点(Q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富田达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